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第一篇 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一个华为人辞职创业后的几个反思》

一个华为人辞职创业后的几个反思

1、不要把创业代替就业

我这两年,感觉到周围的朋友,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华为朋友们,开始了创业的想法。其实,适合创业的人应该并不多,他们大多数并不是有个好路子或者好前景,才去创业,恰恰相反,是在公司不顺,想创业。

这个是大问题。

一年前,在我创业最艰难的时刻,有个朋友,从华为跳出来后在上海一个公司在代表处主任,给我电话说想创业,我问为啥,他说:“太受气了!”“你是主任还受气,你有没有想过创业后受不受气?”我也了解他,我说,等你出次差就花接近一万元的时候,就知道心疼了。

2、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

创业的人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打了鸡血,大家的情绪高亢,信心百足,仿佛发财在即,觉得1年内收支平衡,以后就是数钱了。都没想到的是,困难就在眼前出现了:公司现金不够了。很简单,大家都没有自己开过公司,估计都乐观。创业的团队要做好在2年内哪怕一分不挣,也不会丝毫影响心情和家庭生活的准备。

我有个技术出身的朋友也出来创业了,把自己在研发的几年积累都拿出来买了点设备,就没剩啥了。做个小软件,没人买。开始的9个月都乐观,后来,就着急了。

创业以后,可没人往卡上打工资啊。

3、市场调研是成功前提,没有准确的调研就是失败

开始创业时,市场很大。创业以后,市场很小。我们对市场大小的估计都是自己的判断,来自不踏实的调研。市场调研不是用百度和谷歌去搜索,不是IDC报告。做行业调研,是从销售进展的角度,从签合同的角度,一步一步推演出来的。

4、 团队重要,好团队卖面条至少能挣钱,差团队在黄金面前先打起来

之前看余世维的培训,他第一条说:要学会和合伙人王佐断臂。我当时想,怎么首先说这个?现在想,人家真正是自己开了20家公司。创业过程中,合伙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在利益面前,你曾经所熟悉的人会让你很吃惊。

5、对于不熟悉的行业,做好交学费的准备

当大家都决定创业的时候,只想到了成功,甚至有人说将来在深圳科技园旁边哪个酒店摆几桌都想到了。就是没人想:要是输了呢?华为所熟悉的行业,都是大投入大产出的,我们整不起。选了个偏门生意,但是,我们熟悉吗?没有。在这个时候,如果仅仅凭一些网络文摘去判断市场大小,在起步时就已经输了一半以上了。

6、不要动不动把华为那一套搬出来

小公司是做事的,拿个项目先挣钱生存下来。天天想着的应该是这个几个人的小团队怎么发展,而不是一有机会就给上游公司老板灌输华为思想:

7、股东之间要有高度的默契

想创业的时候,碰见哪几个人,想了哪几件事,对于后来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人遇对了,事找对了,创业就成功一半了。反之,在起步的时候已经可以预见后面的结果了。

创业,是把几个人的未来都绑在了一起,大家都在冒风险了。这个时候,可否共舟共济?可否肝胆相照?如果这个做不到,就有点难度了。如果大家本身就不是很熟知,也没有处过很多事,这个合伙就危险了。

8、利益分配模式是否明确

一般创业公司内部的利益分配都不明确,等到有钱进来了,谁话语权大就听谁的。那么,大家会去抢话语权,都不去做事了。按照股份分配只是一个方面,除了股份,还有销售奖励,那么拿多少来做销售奖?拿多少拿来做股份分红?不做销售的人想让分红的比例大些,做销售的人想让销售比例大些。一开始没有分配好,后来便会引来争吵。

其实,钱也没有多少,大家在虚拟的利益面前都现了形,这是创业必过的一关。

9、产品

产品是自己研发还是代理别人的?如果自己研发的,和竞争对手比怎么样?如果代理别人的,进价如何?我们就吃了亏,进价不是个确定的数字,而是上游公司老板承诺,大家共分利润,抛去生产成本,大家对分。生产成本是多少?很低很低。给个例子,物料成本 产品折旧等等,算算大概是几块钱,而他们也口头承认大约是几块钱,我们觉得利润不错。后来,等上了这船了,再看看船老大的脸色?那就不是几块钱,是几十块钱了。一个产品单价就是卖100,刨掉30,剩70,对半的利润是35,再刨掉项目运作成本,已是微利经营了。

本来是个专业市场,做的人不多,我们想靠着销售的能力去拿下,因为上游公司也弱,没有独立开拓市场的决心和能力,这本来是挺好的事情。花了半年时间,有了突破,拿了单子,去算账的时候,船老大的算盘珠子一阵啪啦,就只剩一点了。如果有市场,将来也是他的,因为客户信息他都有。

10、市场熟不熟悉?不熟悉的市场,先准备好学费。

不熟悉的市场是一定要交学费的。这一点,很多人都心存侥幸。比如我现在就有个朋友刚出来创业,准备做金融方面的生意,自己投入也不小,他也是这么想的:我已经准备很充分了,我应该不会……

是一定会的。

由于工作历史原因,我们对于华为运营商市场和客户都不熟悉,我们本身团队也没有技术人员,也就没有选择运营商市场,没有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我们选择了一个专业市场,我们对这个市场本身就不熟悉。我们想凭借着标准的公司行为如市场调研、招聘人员、市场销售等来打开市场。

学费就开始慢慢交了。

市场调研:不熟悉,也没有内部资料,也没有内部人了解,从网络了解。事后证明,这个环节做得最差。失败的起点。

招聘人员:对行业不熟悉,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在行,刚开始招了一个人,觉得还算可以。事后证明,队友很重要。

市场销售:对于行业不熟悉,对于客户习惯、采购惯例等都不熟悉。

11、客户关系

在创业之初,有没有客户关系?有了较为可靠的客户关系再创业是最理想的。如果没有客户关系,在空白的市场上创业很不乐观,尤其是今天的市场。没有客户关系,意味着对于这个行业没有行内人,也就没有他的指导意见,也就意味着创业者根本还不懂行就开始了创业。

12、还是产品

产品质量如何?能不能稳定供应?船老大当年把他的技术吹上了天,我们不懂,只能信,还觉得发现了个聚宝盆。后来,有一大系列的产品他不能做,只能OEM,这样就没有利润了。他说等你们量大了我再做,但是OEM进来的东西,问题很多,给客户感觉不好,怎么可能上量?后来我们懂行了也就知道:量大了,他也不掌握这个技术,做不出来。这都是学费。而他所擅长的产品,由于资金问题,原材料问题,不能正常供应,也是个问题。对于陌生市场,他想凭技术,我们想凭销售能力来进入,事实证明: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成功不是偶然的。

13、创业要看家庭是否适合

如果是已婚,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家里是否有个适合创业的爱人。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我有个朋友,在10多年前,小两口卖普洱茶,他们由于起步早,挖到了第一桶金。他们开了几个茶庄,日子过得很滋润。弟妹是四川人,原来在银行当职员,很内向,没有想到的是,生活把她历练成了一个称职的老板娘。她后来掌管了茶庄生意,妹夫去做IT创业了,这是后话不表。这是适合创业的一对。

反之,就不行。有的女人性格坚强,有的女人性格柔弱。如果另一半不适合创业这种生活的话,那创业确实是个折磨。开始,由于大家对创业前景看好,情绪高亢,正在兴头,她们很难拦住。当进展不顺利时,回到家,新生活就开始了。埋怨,抱怨,赌气,发展到争吵。当事实越来越证明吵架有理时,吵架只会越来越升级。如果另一半不适合,创业会受影响,这是个因素,可能也不是小因素。她会直接影响决策,例如那个合伙人,他就是受了家里的影响选择了继续观望而不是辞职加入。他的食言,对于一个新起步的事业,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小团队,说一点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

14、资本介入的力量

本来没有想到,按说这个小公司开始也没有人来投资,不过倒经历了一遭。在资本面前,在金钱面前,很多人和事都会发生巨变,说是地震也不为过。

大哥需要钱,他没有现金了,有个合伙人有点江湖关系,好似很有背景,给他介绍一个投资商,该投资商加上中间介绍人来了8个,现场考察了两次,大有成事的架势。这下,给我们这个小团队带来了地震。

巨款马上会到上游公司,一些产品会顺利出来,投资公司帮我们销售,前景远大了。大家摊牌吧,一些矛盾也不忍了,钱还没有见到,摊牌的事情已经快摆在桌面上了。在利益和金钱面前,什么朋友、同事、创业伙伴,都是很苍白的。

后来说好的巨资也没有了下文,这是个巨大打击。想想也是黑色幽默,几个合伙人情绪高昂的争吵,冠冕堂皇的借口,费尽心机的计算,这一切都因为有个虚幻的投资承诺。

第二篇 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华为任正非创业故事》

企业家名人故事:华为教父任正非的故事

1987年,徘徊在深圳街头的任正非没有想到,好运气即将降临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身上。 一

改革开放已近10年,全国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就在那一年,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变得十分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计划,但是似乎和任正非还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一年他43岁,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来到成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在这里,先他而来的妻子成为南油集团的高管,却最终结束了两人的婚姻关系。任正非自己还只是南油集团下属的一个电子公司的经理,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任正非而言,接下来的人生似乎只有可以想见的平淡无波。然而和所有始于那个年代的创业故事一样,机会从天而降,任正非的人生道路从此走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他也以自己的方式给1987这个本来相对平淡的年份,加上了一点重量。

故事的开始方式很深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任正非以2.4万元资本注册了深圳华为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凭借特区一些信息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这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对于身处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优势,至于是代理交换机还是代理饲料,都是一样的。更何况任正非本人也是通信技术的门外汉,他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父母是普通教师,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是暖供,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可能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早用上电话的人,却远不足以令他对这个产业有深入了解。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天上掉下一块东西,人们觉得只要是馅饼就已经喜出望外了,实际上天上掉下的是块金子。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熊秉群先生在总结中国电信产业30年历程的时候曾经说过,中国的电信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这个阶段里各个企业以购买国外的设备或者是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行发展。正是有了这些合资企业,才使国内的制造企业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第二个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最主要的就是在程控交换机方面的突破。“虽然程控交换机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当时的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通过六五计划、七五计划研发出了中小容量的程控交换机,但是当时这样的一些成果,要转化为产业,特别是成为商用化的设备,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第三阶段,就是进入21世纪的通信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10年。

43岁拉起旗帜单干的任正非,在这个时候突然表现出了他的商业天才。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也就是“七国八制”,即美国AT&T、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法国阿尔卡特,以及日本NEC和富士通。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任正非决定要自己开始做研发。

任正非后来解释自己早期的这一次转型的原因的时候说:“外国人到中国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而指望我们引进、引进、再引进,企业始终也没能独立。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被真正掌握了。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技术。”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卫领土的敏感和决心,而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便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最初有50多人,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这里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边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得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这是创业公司所常见的景象,只不过后来在华为成为了传统,被称为“床垫文化”,直到华为漂洋出海与国外公司直接竞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在欧洲也打起地铺,令外国企业叹为观止。12月,首批3台BH-03交换机包装发货。事后员工获悉,公司已经没有现金,再不出货,即面临破产。可是到1992年,华为的交换机批量进入市场,当年产值即达到

1.2亿元,利润则过千万,而当时华为的员工,还只有100人而已。这样的成长速度,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从此,华为像一匹来自深圳的狼,扑进了这个正在高歌猛进的行业。事实上,最初抓住交换机机遇的不仅仅是华为,当时通信制造领域势头最好的四家企业,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深圳华为被并称为“巨大中华”。1998年,华为销售收入89亿元,规模最小的大唐也达到了9亿元。这其中除了华为之外,其他三家全部都是国有企业。

华为能够在跨国企业和国有企业之中异军突起,有人说华为靠的是客户关系和价格优势。有趣的是,1994年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曾经提到,“在当前产品良莠不分的情况下,我们承受了较大的价格压力,但我们真诚为用户服务的心一定会感动上帝,一定会让上帝理解物有所值,逐步地缓解我们的困难。”所以,如果当时让任正非来总结华为能够突围的原因,他一定会说是因为华为身上的狼性文化——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

这一说法在华为内部员工之间的认同度也很高。事实上这三点是狼在厮杀中成功的特性,转用到企业的竞争中,的确形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华为在初创时期的成功和发展。然而狼性文化的另一方面,却是咄咄逼人不择手段,这些在初创时期能够被看

作是激情和生机的粗糙的东西,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凸显成为不和谐的声音。2000年以后,任正非就很少提狼性这个词。在此之前,他做了两件事,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到,当华为站到“巨大中华”的首位的时候,任正非想的就不仅仅是企业的生存和赚钱问题了,他心里的规划开始变得宏大。为此他不惜亲自动手磨砺自己曾经挚爱的“狼性”。

任正非首先定下的是国际化策略。在国内市场依靠“从农村包围城市”的传统军事战略而站稳脚跟之后,任正非却很快认识到,将来不会有仅仅依靠区域市场生存的电信设备商,所有的电信设备商都必须是国际标准化的。从1996年,华为就开始了国际化布局。起初,这是一个无异于痴人说梦的计划,民族通信企业华为拥有什么优势?资金、品牌还是技术?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能够抢下一线城市的山头,如何去敌人的势力范围抢饭碗?任正非说这是出于一种军人天生对于危险的警惕和危机意识,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也知道在那个时候,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nobody(无名小卒),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从艰难生活走过来的任正非,在这件事情上愿意大手笔地投入。从1996年到2000年,华为以疯狂参加国际电信展的方式来给自己制造品牌和知名度。它还推出“东方丝绸之路”、“东方快车”等品牌计划让国际客户来熟悉陌生的华为。

另一件事,是1997年任正非参观美国IBM之后,意识到华为与国际一流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决定要向IBM学习。他的学习不是挂在嘴上或者买几本《大象为什么会跳舞》这么简单。1998年,华为与IBM合作项目“IT策略与规划”正式启动,内容是规划和设计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流程和所需的IT支持系统,包括集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和财务四统一等八个项目。为此,仅顾问费一项,华为的投入每年就在5000万美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据统计华为为了业务流程变革所付出的代价,高达10亿元。

但是,这成为了华为后来在国际化道路上能够走得顺利的基础。《华为的世界》一书中提到,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高瑞彬曾经判断华为依靠小米加步枪的竞争优势不可能维持下去。让华为人自己津津乐道的快速反应——哪里出问题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想办法解决的情况,在跨国公司看来却是企业管理和制造不规范的体现。“改来改去,各地的版本差异越来越大,将来设备升级的时候可能一团糟。现在华为反应迅速是因为接触面小,将来在全球市场发展,现在的这套适合中国情况的机制,还能保证华为同样反应迅速吗?”

任正非以高昂的学费请入IBM,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发展势头极好,一切看起来正昂首阔步走在正轨上的时候,让一群穿着背心短裤和片儿鞋跑得飞快的土狼们穿上西装革履迈起整齐划一的步子,是一件让人憋气的事。任正非强大的个人意志力在这件事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几乎是用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命令方式将集成化流程变革强推下去。到现在,华为对这一次变革的评价是,因为有了集成产品开发和集成供应链,华为才能够与世界顶级的电信运营商以同一种语言进行沟通。

做了品牌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两手准备之后,华为的国际化扩张道路才算真正进入跑道,而这一起跑,就是加速度的。到2008年,华为取得了233亿美元的合同销售额,其中海外销售占比达75%,与此同时,华为2008年全年纳税总额高达120亿元。2004-2008年,华为合同销售额从56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33亿美元,海外销售占比从43%上升至75%,年均增速高于40%。1994年,站在国境之南的任正非说了一句志怀高远的话,他说:“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他没有说将来有多远,不过到2009年,华为在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之后,名列世界第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而曾经创造辉煌业绩的北电已经申请破产保护,摩托罗拉也岌岌可危,市场份额下滑到只有4%。

第三篇 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华为公司内部创业战略成与败》 第四篇 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创业的历程充满艰辛》

创业的历程充满艰辛

在正式创业之前,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自己的创业方向。无论做什么事,一旦方向选择错误,那必将导致失败。因此,选择创业方向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你非常谨慎、全面的去选择。那么,该怎样选择创业方向呢?

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创业?小编发现很多创业者,尤其是那些刚工作一段时间的年轻人,在认识上有非常大的误区。中国人常说:“男人三十而立,成家立业”,但这个“业”是什么?是一份稳定的事业,从收入的角度来说,可以让你和家人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 现在很多朋友都想改变自己,其实只要自己有梦想,只要信念坚定,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了你。根据经济学家表示,一个人的创业成功率只有20%,然而连锁经营的成功率却高达80%。因此,对于没有经验或是希望拥有一个稳定事业的创业者来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连锁经营项目,是非常安全非常保险的创业途径。

那么问题来了,众多的加盟连锁行业中,什么项目可以投资少、回报快?当然是“吃”了!在日常生活中,“吃什么”“怎么吃”等都是人们每天必须讨论的话题,因此加盟一个传统的中式快餐项目是最佳的选择。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会为你减轻更多的创业压力。因此,大家对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选择创业方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能盲目自大,更不能自卑!正确选择,你的未来才能

成功!

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最大的痛点是找不准方向

“都说青春无敌、年轻就是资本,可是这其中的痛只有创业者自己知道。”王川说。作为曾经的学校航模队教练,去年年底,王川和几个在校研究生开始着手无人机的研发,并开发出了自己的产品。尽管产品订单已经排了不少,但王川依然有自己心里说不出的痛:“往往很多事情想起来简单干起来很难。比如你有个特别好的想法或技术,想把它当成产品化来做,可能你想得很简单,以为设计好了做好了就可以卖,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是否迎合市场需求等等。”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痛点还是在于缺乏社会经验,找不准方向。”大二机械学院学生傅国绩谈起身边的创业人,同样认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创业问题是“只停留在想法上,但这些想法如何实施,可不可行还是个问题”。

“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学校给我们提供一些实验平台,给我们一些专业的指导。”傅国绩说,“在这方面如果没有指导的话,学生的盲点会比较多,完全靠自己摸索,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没有真正的水平和创新技术不能盲目创业”,河北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航模队指导老师曹云甫指出,“大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靠谱的项目,还要有靠谱的团队。”

为创新创业提供锻炼平台

项目行不行?到底能干不能干?曹云甫认为,这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自身通过参加实践来验证。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一年级时自己还是旁观者,二年级开始就参加比赛了。我发现,原来科技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机械学院学生刘瑞龙说。通过参加学校科技比赛中,刘瑞龙从南方大雪造成高压线结冰事件得到启示,设计制作出高压线自动除冰装置并申请专利。目前,已有多家电网公司提出合作意向。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

同样十分看重比赛价值的傅国绩表示,在参加航模队之前对航模竞赛对地侦察项目一概不知的他,通过项目比赛的锻炼,已经能自己设计出一架对地侦察飞机了。“至少通过比赛,我自己会很明确地知道怎么去做好这个项目。”

“平时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而通过比赛等一些平台,可

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将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促进学习。”傅国绩说,比如学习航模制作首先要学会制图,航模图纸的设计需要有严密的计算和精密的制作,任何误差都将导致飞行器坠毁,学会制图后要把设计的图纸画出来,再通过雕刻机把零件雕刻出来,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动手来完成。

“比赛就相当于做一个项目,需要对项目的管理和流程有一些把握,而做过团队的人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以及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曹云甫表示,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最大帮助就是多提供一些比赛平台和实践机会。

“我们也会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有两次创业大赛学生的项目都获得了银奖,从而也赢得了一些种子基金。”曹云甫说,“以赛带练,可以不用去注册公司,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组成一个队伍,在大赛上模拟,然后各行各业的评委可以给你许多建议,如果觉得你的项目好,可以马上给你投资,如果觉得你的项目不好,会给你提出许多建议,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风险。”

孟宾介绍,河北科大每年有近万人次大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外赛事,近5年来学生共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励221项,其中一等奖43项;获得省级奖励265项,其中一等奖43项。与此同时,两年间,

河北科大举办创业大讲堂11次,完成创业帮扶115个,带动就业已超过500人。

创业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

“创业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就像二八原则,80%的学生都不太适合创业,现在大学生普遍都缺乏踏实、坚韧的精神。”曹云甫表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应该从大学入学时就要抓住各种资源和机会,先练好基本功,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为将来创业打好基础。

“每个大学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是否争取就看个人了。跟一些生活闲散的大学生相比,有项目和想法的同学基本80%—90%的课余时间都会用在自己的项目上,因为这确实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成本。”曹云甫说。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经过多年探索,河北科大逐渐形成了个性化教育“三大”平台,即:帮助学生发现个性优势的导师平台、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平台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活动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与河北省科技周同一天启动的活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公开赛(石家庄站)也设在了河北科技大学。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