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特点


篇一:《哈利波特_文献综述》

关于《哈利•波特》的文献综述

摘要:《哈利·波特》系列是读图时代的一个奇迹。该系列共有七部,主要讲述了小主人公哈利·波特历经魔法世界的种种考验,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年轻巫师的故事。作为一部风靡世界的幻想性儿童文学作品,它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群的追捧,在网络时代掀起了阅读热潮,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哈利•波特;畅销小说;死亡叙事

自1997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首次发行以来,《哈利·波特》系列一直占据英、美等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之首,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由美国华纳电影公司拍摄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仅前两部在全球就取得了18亿美金的票房收入,打破了全球的票房纪录。这一文化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哈里·波特的魔法或许是真实的——至少它创造了《哈利·波特》一书的销售奇迹。《哈利·波特》每一集的面世,都引发了全球性的抢购狂潮。

一、研究现状

《哈利·波特》收获众多荣誉和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学术界对其却研究不多、涉及不深且争议很大。其原因在于:作为儿童畅销的文学作品,很多学者对其不屑一顾;作为特定文学背景的幻想类小说被纳入格调不高的通俗文学,其文学价值受人置疑。在国外,有研究者关注《哈利·波特》的神话背景和巫术渊源,从欧洲文化、英国民俗等方面进行背景资料的考证和挖掘,探讨《哈利·波特》产生的原因;也有研究者关注《哈利·波特》标榜的异教背景与基督教之争。近年内,国内也涌现了诸多研究资料,学者叶舒宪对《哈利·波特》与风行欧美的“新时代运动”、欧洲文化寻根运动以及凯尔特文化复兴运动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着重从文化方面探讨了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作品的文学性入手,从作品的文体实质、象征意义、涉及到儿童文学、幻想文学、叙事学、象征意义、后现代主义等诸多角度进行了较为客观公正的分析,以揭示其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是从文学角度发掘其内涵的有益尝试。

二、对死亡叙事类型的研究

《哈利·波特》系列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是孩子唱主角,但是主要人物死去的多达十多位,其中有巫师父母、英雄式人物邓不利多、黑魔头、双面间谍等等各式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迥然不同,由此引发出的善

恶冲突、道德探索引入深思。作者J.K.罗琳没有回避死亡的问题,相反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死亡表现形态,反映了她对人的存在与死亡的思考。 对死亡的描写是作者杰出能力的体现。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主体的差异性反映出的死亡类型和审美价值也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的死亡塑造,反映出作者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傅伟勋在《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中,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傅教授特别提出“死亡的尊严”与“死亡的品质”这两个重要的观念,可以促使社会大众重视与关怀“死亡”的问题。前者是站在个人之宗教解脱的立场而言的,后者是站在社会伦理、风俗人情的立场而言的,二者兼备才可谓圆满。傅教授又说:“平时培养健全的生死态度,远较患上绝症以后‘临时抱佛脚’的最后努力更为重要,更有真实的人生意义。”所以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从死亡教育着手。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系列涉及到的死亡事件显得尤其多。虽然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但是,文学作品中,死亡描写无可避免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的影响。从第四部作品《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开始,随着伏地魔势力的愈发强大,作品的气氛变得幽暗诡秘,情节也更曲折离奇,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接受和经历了更加严苛的考验和更恐怖的冒险,他们刚从一个危险里逃脱,一个新的更糟的险境就在隐约逼近,甚至在险恶的阴谋下哈利第一次正视死亡。很多书评家都认为,这一部比前几本更长、更黑暗,更引人入胜。

三、哥特式小说的特征

围绕着死亡,《哈利·波特》系列充满了古堡、密室、废弃的古屋等哥特式场景和神秘诡异气氛,谋杀、复仇、鬼魂、预言等内容,恐怖惊险的情节、人鬼巫魔混杂的人物和善恶斗争的主题等等,具有明显的哥特式小说的特征。

肖明翰在《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中说,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在文中首

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他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尽管《哈利·波特》死亡叙事的风格具有十分明显的哥特式特点,让人有时候忍不住战栗,但是在作品中又处处透露出一种爱的温暖,它对于传统的哥特式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创新。

通过前文中描写主人公主要生活场所承包的对比和原文中对于死亡一种幻想式的描述,在古老的传说和现实的斗争中,罗琳阐述了爱和友情比死亡更重要,使作品在具备明显哥特式特征的同时充满了爱和温暖。

四、我的看法

《哈利·波特》并非横空出世的文学奇迹。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借助于幻想又植根于现实,既继承了西方文学和文化传统又吸收了罗琳本人的生活经历。作品中,冷酷荒诞的现实世界和天马行空的魔法世界频繁交替更迭,罗琳塑造的正义、勇敢的正面巫师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引导俗人超脱于单调乏味的麻瓜世界的真正精神导师”。

在《哈利·波特》这样一部现代幻想性文学作品中,死亡也是无法避免和不可逆转的事情,这也许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珍惜现在,在有限的时间内活的精彩,死亡并不可怕,只有珍惜生命,正视死亡,接受它全部真实的人,才是最后得到挽救的人。

参考文献

[1] (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苏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密室[M].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 (英)J. K.罗琳.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郑须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0

[4] (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火焰杯[M].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凤凰社[M].马爱新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 (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 (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M].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8]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英)西恩·史密斯.哈利·波特背后的天才[M].王澎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10]高原媛.(哈利·波特)的文化原型[J].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11] 刑楠.(哈利·波特)与英国哥特小说传统[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12] 韩加明.简论哥特小说的形成和发展[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0

[13] 叶舒宪.哈利·波特的异教想象及其原型[J].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4]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5]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1

篇二:《读《哈利波特》有感》

读《哈利波特》有感

20134150223钟剡 那个世界,那个故事,那些生物,那些感情。

---题记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秘的国度,里面住满了巫师,猫头鹰是他们的信差,飞天扫帚是交通工具,西洋棋子会思考,幽灵顽皮鬼漫天飞,画像里的人还会跑出来串门子,连吃的食物都与众不同。有这么个小男孩在“我们的世界”里饱受欺负,13岁才知道自己竟是巫师世界中一对已故英雄夫妇的儿子,而杀死他们的人——连名字都不能提的大魔头,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弱小又最强劲的对手——孤儿哈利。

《哈利 波特》中的“铁三角”各有各的特点,他们分别是用勇敢,智慧和忠厚的象征。

哈利是勇敢,自从进入霍格沃茨后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他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习平平,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他漠视学校校规——像邓布利多说的那样:走禁止的楼道,闯入密室,夜间披隐形衣到处乱跑,进禁林,或许继承了父亲的血统,哈利波特从骨子里透出对权威的藐视。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曾经体会过伤痛,具有同龄孩子没有的勇气与坚强,从大难不死到屡次击败伏地魔,勇敢早已早他的心中埋下了种。我不想过多地说他……只是哈利,这个男孩传奇而痛苦的生命正是他一手造成的。哈利最终决定不去寻找丢在禁林的再生石,毁掉长老魔杖——而只是留下自己继承的隐形衣,这是他的选择,一个很令人感动的选择,他战胜了死亡,因为真正的死亡之主从不会想要避免死亡,永生不是他所求的,如此,任何死亡的威胁也不能再令他惧怕和后退,他明白因为这些都

无法伤害到他。爱,守护,朋友……这一切才是活着真正的意义,比起权利,金钱,长寿..要重要无数倍。哈利作出了他的选择,于是,他选对了。

罗恩是忠厚,就像所有配角一样,他的出现平淡无奇,但他又着和哈利一样的遭遇:用哥哥们的旧物,很容易被人忽视。进入魔法学校后,共同的命运将他和哈利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对待朋友真诚,在第一部中,为了让哈利去救魔法石,罗恩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帮助哈利,他的确是个忠厚的孩子,但他并非不聪明,可以从他的那盘棋看出,能把棋下得如此好的人绝不可能笨拙,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一个想象空间。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动: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两个冒险的伙伴在性格上的互补——哈利对荣誉、名气已经非常讨厌,而罗恩正在追求荣誉、拼命想证明自己。

作为”铁三角“中的唯一女生,赫敏是智慧,她是及其富有个性的,成绩总是拔尖,却有一副骄傲的样子,认真严肃,似乎没有缺点的。当然,她也有一反常态的时候,比如,三年级时,她曾一气之下决定不再上占卜课;在三强争霸赛的时候,她主动放弃学习,帮哈利研究魔咒,所以哈利比赛的胜利,赫敏也有很大功劳的。她还是一个有爱心的女孩,在别人都在嘲笑自己的时候,仍然坚持给小精灵自由。正是她的聪明,帮助哈利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以至于打败了伏地魔。

罗琳在这些书中,不断地提到着一些人,我想说说他们的坚强和欢笑——不提别人,仅仅是在金妮和唐克斯的身上,这两点就无比鲜亮的存在。书里的女孩我没有最喜欢的,因为我喜欢她们都太多。金妮, 唐克斯 ,卢娜...这些女孩子,她们都是那么坚强那么可爱,她们不是柔弱的花朵,而是璀璨的星星。

还有爱。是的,能够超越魔法的,只有爱。汤姆里德尔为什么会成为伏地魔,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毁灭,只是因为他不懂爱。生命中没有拥有过爱并不是他的错,然而,每个人的路,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他选择了毁灭,于是他被毁灭了。 在这故事的最后,我从这个世界中走了出来——却真正地融入了它。不是痴迷,而是领悟。我理解了他们所有的人,所有的感情,所有的眼泪和欢笑,悲伤,痛苦,努力,生活。他们不是最强的,不是最聪明的,不是最温暖的,不是最生动的,不是最可爱的,甚至不是最可怜的,不是最悲情的…但是他们感动了我,就这么简单。我能够用他们每一个人的眼睛看待这个故事。我为他们每一个人而感动。

然而当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哈利波特”热,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它?我们有年的书架却在转眼间被哈利波特“鸠占鹊巢”。不,哈利波特不是变形金刚,它没有允诺给你暴力与机械文明,更不会煽动你逃学与贪玩的欲望,它静悄悄地披带着欧陆的玄幻气质,乘坐着魔法的扫帚,怀揣着那些永远没有尽头的谜底,一同迷醉了孩童与成人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了哈利波特该怎么办?

哈利波特写完了,完美的大结局。可是突然间很想哭.没有了等待哈利波特的那种期待了,我们失去了我们最童真和真挚的年龄.哈利波特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但我们都有梦,我们的心里依然有一片纯洁的地方,喜欢《哈利·波特》是因为我们还有些憧憬和幻想。没有梦和幻想的人我想很难会喜欢上《哈利·波特》。

只要世界上有梦,就有哈利·波特;只要有梦,就有魔法世界 ……

篇三:《哈利波特影评》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当魔法终成史诗{哈利波特的特点}.

不是为了看特效,看剧情,看表演,

只为了"哈利波特"的记忆。{哈利波特的特点}.

只为了最后的火车站送别

————题记 2011年8月4号,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终于顺利在中国放映。而距离魔法石上映,已经过了将近10年。一直从第一部追到最后一部的我,在跟哈利波特一样的年纪开始关注魔法世界,跟着剧中的主角们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着人生,一起感悟着。在终于踏上社会的这一年,见证了哈利战胜伏地魔,魔法世界光明的到来!

十年,我们从小学升入大学,我们从懵懂无知变为宠辱不惊,我们在肉体上早已成熟。但是在心灵上,很多很多人,宁愿把自己的灵魂如魂器般寄存在九又四分之三车站,或是魔法世界的角角落落,妄图让自己的童年多延续几年;而当魔法世界大门开始关闭的时候,藏匿已久的灵魂再也无容身之地,于是乎,我们的童年真真切切的结束了。我是那么喜欢哈利,一个在昏暗的火车站遇到的黑发小男孩,对无辜的女人露出微笑。当年虔诚地每天看着脏脏的小窗子,等待干净宝蓝缎子样的夜空飞来一只送信的猫头鹰。也和更多人一样掏心掏肺地欣赏西弗勒斯。斯内普和莉莉最后的童年恋情如此动人心弦,看11岁的她和西弗乖乖坐在火车上,并如此厌恶波特时,真感到时空在脑内咯咯地逆时针转动,莉莉被分到格兰芬多的桌子上,离他越来越远;他爱了莉莉一辈子,直到她死,又直到他死。

斯内普这个人物一直到第七部(上)都是反面角色,他阴郁,冷漠,刻薄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让人恨得牙痒痒。特别是在第六部混血王子中杀了邓布利多校长之后,几乎都快让观众绝望了。他的举动给整个魔法学校蒙上了一层阴霾。谁都不曾想到这个十恶不赦的“叛徒”恰

恰是邓布利多下的最险的一步棋。

导演用了非常浪漫的表现手法来叙述斯内普从小到大,爱上哈利的母亲莉莉,成为食死徒的来龙去脉。简单的几个镜头就让观众了解到,原来斯内普进霍格沃兹之前,就与莉莉相遇,一见钟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虽然不在一个学院,但他从没停止过对莉莉的关注。之后,哈利的爸爸嘲笑斯内普,夺走了莉莉,并且诞下哈利。那个时候,他听预言家预言,能够拯救魔法世界的是莉莉诞下的儿子,就去报告邓布利多,想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不料,还是被伏地魔抢先袭击了。当他抱起莉莉的尸体痛哭时,不禁感叹这个冷面男子还有如此深情的一面。

在他知道哈利要进学校的时候,邓布利多对他说了一句:“He has Lili’s eyes。”斯内普的眼神马上就变了,誓死要保护哈利。邓布利多就告诉他“想要保护哈利,你就要骗过全世界的人,当坏人。”之后,他就一直扮演着刁难哈利的角色。

画面再次回到邓布利多的办公室,当他质问邓布利多,明知道哈利波特一定要死,才能完全消灭伏地魔,那哈利岂不是就像一只待宰的猪?!“难道你在为他难过?难道你还爱着莉莉?”“Forever.”说罢,他立即变出了一只守护神兽,去救被百只摄魂怪围困的哈利。在火焰杯的时候,也是他暗中帮助哈利拿到腮腺草,帮助他完成三项赛任务。

原来一直默默在暗中帮助哈利的人是他。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爱哈利的母亲,莉莉。剧中我记得他一共说过三个“forever.”每一次说的时候眼神都如此坚定,每一次都让他的决定无怨无悔,每一次眼神中都透露出对莉莉的思念。

最后一段,斯内普在给邓布利多疗伤的时候,接到邓布利多的命令,一定要在伏地魔面前亲手杀死自己,以取得他完全的信任。不料

最终,虽然取得信任,但仍旧被伏地魔所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让哈利收集自己的眼泪,了解他的用心良苦。

是这样,有个评论家说《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常常公然玩弄读者的智商,并公然地以此为乐,我把这看成一个姿态轻松的小玩笑。作者之所以吸引了全球读者,不仅是因为她创造了一个逻辑相对严密而完整恢弘富丽的魔法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深具绚烂玄妙的强烈魅力;也不仅是因为她的想象力丰富自如近乎予取予求,虽然她所想所写超出人所有的预期并每一部都毫无力有不逮之意;更因为她文学水平的深厚,于是这个魔法世界有了轨道,和正常的生活一同光速般地运行——写魔幻小说的多,但是他们的想象力都是有一发没一发,“摇身一变”这种大路货又没头没脑的句子看得人想吐。完全没有罗琳塑造的真实的人物形象,爱的沉沉执守,感情与恶势力复杂的交织。她并无有心地对友情、爱情、承诺进行“真诚的礼赞”,但是人人读了这套作品,都会对哈利的选择、哈利的生活直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感到思之弥多。

小说系列的人设想得极其考究,人物众多而且设置地煞费苦心。四个学院勾心斗角此消彼长;圣芒戈魔法伤病医院、阿兹卡班巫师监狱、行政机关魔法部、聚居巫师的霍格莫德村和进入巫师世界的入口对角巷,完全构成所需要的魔法设施;哈利最好朋友罗恩家的七个孩子,淘气过头的双胞胎、漂亮的小女儿、豆芽菜般拘泥古板的珀西、古惑仔般的比尔、满手茧子的查理和闷骚有趣的罗恩,每一个都写得出满满一本故事;霍格沃茨的教师每个出场算起来不多,但每个都鲜明无比:邓布利多教授穿透一切的智慧和威严,麦格教授严肃的正直感,弗立维的平易近人,庞弗雷夫人琐细又唠叨的小性子,读者们看了如临其人;受到诅咒的霍格沃茨的黑魔法防御术教师每年都必须换

人,为后来的每一部都埋下统领一切的悬念……一个个人物都如此骨肉丰满,即便是相似的人也可写出性格些微的不同,而且描述丝毫没有盲点,一个人物的年龄感、外貌衣饰、言谈行为、性格特点,都无孔不入,寥寥几笔也要力图表现好一个神形毕现的龙套。例如第六部里,在记忆里看到的魔法部官员奥格登,一两页而已,就写得读者随着哈利一同“肃然起敬”。场景的交代也非常仔细,有色彩有形状,有空间感和时间感,读了如入其境。对话也写得机锋迭起,没有一句拖沓滞重或平铺直叙,每一场对话层层升高,并且多处令人捧腹。《哈利波特》系列虽然是所谓“魔幻文学”,却秉承着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这是英国文学的良好传统,笔法优雅完满又精致细腻到了极,交代详细到了一针一线一砖一瓦,而且笔端所触几乎无不透彻而精美。很久很久以前,罗琳的前辈,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就已经在这么写故事。如今的罗琳,仍旧没有扔掉英国文学的好传统,仍旧熟悉地持着这充满力量的叙事。

不仅人物的设置,小说情节线索也有特点。大背景是哈利波特VS伏地魔,而其中贯穿的故事,错综得巧妙,一个小小的伏笔可以埋藏好几年而后圆其说,仿佛在写之前她早已胸有成竹,她的世界里,她知道会发生什么以及发生过了什么。第四部的里德尔府谜案到第六部才真相大白;从第五部起多处提到的高高瘦瘦、看起来很眼熟的“猪头酒吧侍者”直到第七部最后才严丝合缝成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类似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小说的吸引力有一部分是奇妙的悬念所组成的。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大小高潮,没有一章是顺风顺水。阅读这样精心的作品会得到多少神奇的乐趣啊。

看哈利系列电影完全是为了小说留下的令人激动的袅袅余音;电影和所有改编电影一样,永远无法超越纸上的行句,但却为死忠的{哈利波特的特点}.

读者提供娱乐和置喙余地。哈利系列电影的评分除了最后一部,也都不算太高。我每一部都看了三遍以上,三个小主角的长相和演技都刚到及格线,但是他们就是面目真实的哈利、赫敏和罗恩;成年人的演员阵容举了全英国之力,无上豪华,他们的表演倒是值得好好一看。尽管飘渺轻灵的特里劳妮教授变成艾玛·汤普森的滑稽大娘,尽管乌姆里奇教授穿着好看合身的开襟毛衣,尽管伏地魔拥有过于齐整的雪白脸庞,尽管卢平和斯内普秉着稍嫌富态的身躯,尽管金妮身后拖着不怎么飘逸的红发,尽管芙蓉果真不如唐克斯漂亮,尽管疯姑娘卢娜的五官比拉文克劳第一美人秋·张还要精致……但是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真的每一部都贡献了真金白银。这已经没有令人挑剔的意义了。 最后,真的结束了,当霍格伍兹的战斗结束,一切就已终结;书中电影上的那个19年后对我们来说不过是陌生的彼岸,告诉我们这么多年他们一切安好。我们不关心哈利和金妮是否周末会看英国达人,罗恩是否会在迪安的浸淫下会去温布利看欧冠决赛,丽塔•斯基特是不是也为世界新闻报撰稿,霍格伍兹是不是放弃猫头鹰通过facebook、twitter招新,这些我们从不关心,因为这就可能是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要的只是对过去的回忆,对魔法世界的向往。其实在11岁那年没有猫头鹰送来通知书已经注定了我们只能为麻瓜的命运,但还是要感谢哈利波特,他给了我们足足10年的时间麻痹自己,沉浸在魔法世界中。不论如何电影真的结束了,不用再抱怨情节和导演一切真的结束。当我们日后回忆时,或许会连带着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吃过的东西,看过的节目,但谁都知道HP不一样。

梦中哭一场吧,为曾经陪伴我们成长乃至老去的魔法世界幸福流泪。哈利完结了,而我们也正在老去。

篇四:《《哈利波特》中最让人感动的十个人物》

《哈利波特》中最让人感动的十个人物——看到斯内普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文字是在百度吧里看到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排名,但作者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哈利波特》不能只被理解为是供孩子看的小说。

喜欢书胜过电影,因为读过书的人才真正看的懂《哈》的电影。

让七本书里的人物伴我们走的再远些吧。

十、德拉科·马尔福:叛逆无罪

他的父亲被哈利送进阿兹卡班,但他的报复仅仅是在火车上踩了哈利的鼻子;他一直叫赫敏“泥巴种”,但在有求必应屋里他阻止克拉布向赫敏发射死咒;他用自己的智慧把食死徒们带进学校,但面对垂死的邓布利多,他垂下了魔杖。没错,他讨厌他们,可是亲爱的读者,我们从来没有讨厌过谁吗?他从未想过要他讨厌的人死,这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罗琳大人在《死亡圣器》里把他硬生生地写成了一个大龙套,但我们仍然能感觉他的挣扎,他的悔恨,和他的无可奈何。他生在银色和绿色编织的家庭里,注定无法让自己开出红色和金色的花朵,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可爱的人。当十九年后,当他在烟雾缭绕的国王十字车站再次遇到他们,他只是点点头。呵呵,你仍未释然吗,德拉科?我知道,你其实很想走上前,对他们说,你们好,哈利,罗恩,赫敏。

九、卢娜·沃夫古德:润物无声

人们叫她“疯姑娘”。

疯狂也许不是坏事。当哈利被《预言家日报》描写成一个骗子时,她给了哈利信任;当哈利沉浸在看见死亡的恐惧中时,她给了哈利安慰,当霍格沃茨需要被保卫时,她响应了赫敏用金币发出的号召,当哈利造访她的家时,她已经被抓走了,但她那“友情”的链子依然抚慰着哈利因战争而疲惫的心灵,在布满阴霾的晚霞中留给哈利最后一点温存。{哈利波特的特点}.

卢娜,永远不着边际,永远云淡风轻,永远像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愿意看她“发疯”的人。她能一语道破令人不愉快的真相,但她很少这样做。她看到的,想到的,其实远比她说出来的多。

当她对哈利说,失去的,总会回到我们身边,那一刻,她不是卢娜,她是罗伊娜·拉文克劳。

八、莱姆斯·卢平:勇者无泪

当詹姆和小天狼星趾高气昂地从人们面前走过,他只是微笑着跟在身后;当斯内普“无意中”泄露了他是狼人的秘密,他只是淡定地收拾行装;当芬里尔?格雷伯克以咬人为乐时,他坚定地站在凤凰社的阵营;当哈利骂他是不敢承担责任的懦夫时,他在收音机里对哈利说,我们会跟你在一起。他有一万条理由可以堕落向黑暗,但他只因一条理由坚守着光明。爱,可以让任何人成为勇者。

他没有工作,受人歧视,还要忍受比月经还准时的每月一次的煎熬,凄凉、鄙夷、穷困始终包围着他,让他差一点失去接受爱情的勇气。但他从未退缩,从未动摇,从未流泪——因为他是勇敢者,尽管在月圆之夜,他会用撕心裂肺的嚎叫,宣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七、纳威·隆巴顿:忠诚无限

十七年前的夏天,他与哈利的命运擦肩而过,哈利成了“救世之星”,而他,只是纳威·隆巴顿。

邓布利多告诉过他关于战斗的计划吗?没有。可他是邓布利多军里最忠诚的一个,无条件地为他战斗。哈利告诉过他关于魂器的秘密吗?没有。可是他在认为哈利已经死去的时候,依然为他进行着抗争。{哈利波特的特点}.

为何分院帽会选择他,为什么要把他放进格兰芬多?为何哈利会选择他,为什么要让他去杀死最后一个魂器?为何格兰芬多的剑会选择他,为什么会落在他的手中?因为在最后,当所有人面对黑暗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所有人面对杀戮胆战心惊的时候,当所有人面对死亡泣不成声的时候,他对哈利说,你知道吗,我们都会战斗下去。

六、小天狼星·布莱克:守望无悔

他可能到死都没分清谁是詹姆,谁是哈利,或者说那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他知道哈利担心他的安危,于是他给了哈利那面镜子,这是他与詹姆联络的方法——可惜,哈利不是詹姆,哈利对梦境太过信以为真。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当漫长的十二年囹圄岁月之后,那落难的贵族,已是力不从心。哈利为了救他而身陷危机,他又为了救哈利而献出生命。也许,当读者看到他在阴暗的山洞里靠吃老鼠过活时,也许,当读者看到他不顾摄魂怪的威胁潜入霍格沃茨时,也许,当读者看到他为自己的无用武之地而感到羞愧时,也许,当读者看到他把哈利当做詹姆时,每个人都会知道,结局,注定是这样的。

邓布利多是哈利的信心,罗恩是哈利的温暖,赫敏是哈利的灵魂,而他,是哈利的守望者,是哈利的父亲。

谁都可以后悔,谁都可以抛弃哈利,父亲,却不可以。当他在天国见到詹姆,他可以骄傲地说,尖头叉子,我对得起你了。

五、罗恩·韦斯莱:友谊无价

在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上,当哈利向抱着斑斑、满脸雀斑的红头发小男孩伸出右手,哈利造就了他,他也造就了哈利。

他羡慕哈利传奇的经历,哈利羡慕他美满的家庭。人们说,没有哈利,罗恩什么都不是。好吧。可是没有罗恩,哈利也什么都不是。是他开着汽车把哈利从女贞路四号的牢笼里就出来,是他给了哈利魁地奇世界杯的门票,是他想到了用蛇怪的毒牙摧毁魂器,是他成为了哈利第一个朋友。哈利太需要朋友了,太需要他了。

是啊,韦斯莱一家没有钱,没有权力,甚至也没什么地位,可他们是一个温暖的家,这对于哈利跟赫敏这样从麻瓜的世界里来的孩子,是最安全的避风港湾,是最可贵的栖身之所。于是最终,哈利跟赫敏真正成为这个家庭的成员,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哈利跟赫敏白头偕老固然是个很美很美的传奇,哈利跟金妮、罗恩跟赫敏举案齐眉,不也是个很温柔很温柔的故事吗。

当然,他不完美。他退缩过,犹豫过,背叛过,嫉妒过,但他的友谊依然是哈利最大的财富,他依然是最伟大格兰芬多,因为“韦斯莱是我们的王”。

四、阿不思·邓布利多:回头无岸

他说过好多至理名言。

“人们容易原谅别人的错误,但很难原谅别人的正确。”

“面对黑暗,人类害怕的只是未知。”

“真相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相信什么。”

他打败了格林德沃,成了无敌的长老魔杖的主人;他保护了霍格沃茨,在黑暗的年代里守卫着最后的光明;他教导了哈利,告诉哈利关于爱的真谛。他被称为当世最伟大的魔法师,他是正义的化身,是力量的源泉,是哈利心中信仰的图腾,是所有热爱光明的人眼中永远翱翔的凤凰——人生至此,可谓了无遗憾。

可是,当他在冈特旧宅里戴上回魂石做成的戒指,当他在山洞里喝下致命的药水,他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忘记,他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解脱。

那一刻,他才是真正的阿不思?邓布利多,一个褪尽光环,洗尽铅华的凡人。有些错误注定无法弥补,有些悔恨注定无法磨灭,有些选择注定无法被原谅,有些眼泪注定无法被拭去。他老了,他已是英雄迟暮,残阳如血。该逝去的,总归要逝去呵。

都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他回头,却找不到自己的彼岸。

三、赫敏·格兰杰:至爱无言

原本以为小天狼星能陪伴哈利直到最后,可是小天狼星终于摔倒在那道帷幔后面;原本以为邓布利多可以陪伴哈利直到最后,可是邓布利多终于跌落在那段围墙底下;原本以为罗恩可以陪伴哈利直到最后,可是罗恩终于消失在那片森林的雨幕中。到最后,自始至终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她。他是救世之星,她不是;他有毁灭黑暗的使命,她没有。为什么,为什么她不离开?为什么她不回家?为什么她要把他的责任背在自己身上?他没有问,她,自然也就没有回答。

他爱她吗?她爱他吗?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她会在所有人都怀疑他把自己名字放进火焰杯时,不用他说什么就相信了他;我们只知道她会在所有人都慌乱地逃避食死徒的追杀时,没有忘记把他的隐形衣放进珠串小包;我们只知道她费尽心力为他组建了忠实于他的军队;我们只知道她抓狂般的扑进他的怀里,语无伦次地对他说他不会被学校开除;我们只知道她在他最黑暗的岁月里,陪他第一次回到他的故土,在他父母的坟墓上放上鲜花。她也会有点小动作,她会打断哈利跟秋的约会,会在哈利看到媚娃时让他“老实点”,会在哈利最需要鼓励的时候亲吻他的面颊,会在哈利提出“你能不能换个话题”时撒娇地说“我就不换个话题”。于是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她爱不爱他。

他和她,不是朋友,不是爱人,甚至不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他和她的关系无法用已知的词汇去概括,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她的哈利,她是他的赫敏,就这么简单。 于是邓布利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切,他对哈利说,我要用格兰杰小姐牵制你,因为他知道赫敏是哈利的智慧。

于是秋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她知道,那是他“亲爱的赫敏”,她永远无法挑战赫敏在他心中的地位。

于是贝拉克里特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她知道这个“泥巴种”不在身边,哈利和罗恩会失去灵魂,无法逃脱那个地牢。

于是哈利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切,一次次与她牵着手完成惊人的冒险,直到最后——哈利在赴死之前想起他所爱的人,赫敏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个——也许这不代表什么,但她又岂会在意,因为她已经陪伴了他一路,因为有些爱,是不必表达也无法表达的。

二、西弗勒斯·斯内普 :国士无双

他死了。呵呵,人都要死,那也没什么。可是莉莉爱过他吗?伏地魔信任过他吗?哈利原谅了他吗?邓布利多利用了他吗?直到死,他也不知道这些答案。我有的时候真的很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爱上莉莉?他为什么要加入食死徒?他为什么在知道邓布利多安排了哈利的死亡之后还忠诚于他?他为什么永远不要让哈利知道他是关心他的?真是个奇怪的人呢。 可这才是西弗勒斯?斯内普,干干净净,轰轰烈烈,没有半点拖泥带水。既然他爱的人{哈利波特的特点}.

永远不会爱上他,既然他亲手葬送了他爱的人生命,那就让他做一个没有爱的人吧!于是他对哈利说“摔断胳膊也要交作业”,叫赫敏是“让人忍无可忍的万事通”,讽刺罗恩“实心到在这间屋里幻影移形半步也不能”,他“害”了小天狼星,他“杀”了邓布利多,他“伤害”了乔治,他“出卖”了哈利,他几乎已经成功地隐藏了他的爱,他几乎已经成功地让所有人都恨他,他承受的那一切,邓布利多也未必承受得了吧。

可惜那头高贵的银色牝鹿,终于还是泄露了他全部的感情,让他惹来无数眼泪。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忍辱负重,续绝兴灭。可惜的是,直到他死,他也不知道,他为之奋斗的一切,会有结果吗!

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刹那,他所能抓住的最后的温存,只是那双墨绿色的眼睛。当紧紧盯住哈利的、也是莉莉的眼睛时,你看到了什么,西弗勒斯?你看到莉莉了吗?你看到她对你的爱了吗?你看到当年青梅戏竹马的年纪里,那个荡着秋千的女孩,冲你微笑了吗? “阿不思?西弗勒斯,我用两任霍格沃茨校长的名字给你起了名。他们其中一个就是斯莱特林,而他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勇敢的人。”这是莉莉的儿子对你的评价啊,你听见了吗,西弗勒斯?

当哈利?波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在哪里的天涯海角啊?

一、哈利·波特:圣人无名

他像罗恩一样有冷幽默的天分:

达力:“听说他们在开学的时候要把人的头浸到马桶里。”

哈利:“我想马桶一定没有浸泡过你这么恶心的头吧?它可能会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