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四十一炮


第一篇:《读四十一炮有感》

读书报告

——读《四十一炮》书有感

信息技术学院 医学信息工程 本部一班 201212203501022 田吉莲

2012年,在世界文学界中发生的一件让我感到很自豪的事,就是我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趁着寒假,我准备去窥探一下这位大师的精神世界。

起初,我只是被书名所吸引,觉得这本书会讲过年放爆竹之类的内容。也正值寒假是放爆竹的时节,觉得很适宜读这本书,就把它带回了家。但读完全书,发现它的博大精深是我难以涉及的,也对莫言大师有了更高的崇拜之情。

《四十一炮》是魔幻现实主义类的一本书,以五通神庙周围发生的事和书中主人公——罗小通回想小时候的事为线索展开。

从卷首语中罗小通对大和尚说,他不是一个“炮孩子”(喜欢吹牛撒谎的孩子)开始到他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炮孩子(放过大炮的孩子)结束。让我们通过罗小通的眼睛,看到了当今中国社会中两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食品安全问题。二、贪污腐败问题。

书中小通所在的屠宰村,全村村民靠屠宰为生,不再种植农作物,并且通过对牲畜注水的屠宰方式来获得暴利。

假酒、假肉(由大豆蛋白、添加剂、淀粉制成)、化学鸡、垃圾面、垃圾猪、激素牛、化学羊、面粉里加了明矾、碱、苏打的毒油条、加过染料的豆腐皮。让人不禁赞叹道“全中国人民都是化学家,甲醛和甲醇就是金钱”“中国人民的身体有着超强的化腐朽为营养的能力”。 全书以对一个小乡村的发展的描述,来反应整个中国的现状,以小见大地指出了要使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牢抓基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也不是一个人就能构成的。 习近平上台后,大力开展反腐运动,但不知何时才到头。这个社会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文中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因为人们有吃肉的习惯,就因为人们有吃了一次还想再吃一次,一次一次吃下去的天性”。干贪污腐败的事也是如此,干过一次还想再干一次,因此很难斩草除根。 现在就是这么个时代,文中用“原始积累”来描述它,就是指大家都不择手段地赚钱,每个人的钱上都沾着别人的血的时期。“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拳头大的是爷爷”。让人不禁感叹“难道没有公道在人间”。

腐败使食品检疫站也成为了它的一个支流,由于各种食品只要有了他们的蓝章,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畅通无阻,使那些通过非法制作过程的食品,更加耀武扬威地进入了市场,危害着人们的身体。

社会的腐败同时也催产了一些病态的心理如“市长的晦气,就是老百姓的运气””“他们(贪{莫言四十一炮}.

官污吏)只配吃这样的肉(用不正当手段制成的肉)”。

文章用细腻幽默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反对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罗小通、残肢目缺的老兰、和善的黄彪、勇武的黄豹、黑眉虎眼的姚七、体态丰肥的沈刚、目露仇恨之光的苏州。

细致的描写手法被作者运用地如火纯亲“兰老大嘴巴下意识地咀嚼着,好像嘴巴里塞满了肉食,嘴巴的这种动作,是真情的表现,只有至亲的人,才能无意识地做出这样的动作”。用嘴巴的这种微小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消无声息的,伟大的爱。

书中也有一些经典的语句像“人可以惯骡子惯马,但不能自己惯自己,要过好日子,必须与自己的嘴作斗争。”从老罗家最后成为老兰家的手下也可以看出,要想自己不牵制与他人,就要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又如“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发誓,否则,就像上了高墙蹬倒梯子。”

还有很多歇后语、格言警句和很多含义深刻的话像“现在的人最喜欢和鬼打交道,现在的人,鬼见了也怕。”“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并且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反语、夸张等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富有跳跃性、真实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全国人民从贫穷向小康生活跨越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像文中提到的当下农村中有很多农民有放弃农活,去用不正当的手段赚大钱的想法,这可能和他们学问少,法律意识薄弱有关,深刻指出在发展小康社会时要紧抓知识的传播,不仅让家电下乡,也要让知识下乡。

我想莫言是继鲁迅后又一个以笔代枪的伟大作家,他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讽刺的手法写进书里,让读者冥思,同时得到感触,思考我们生活中的那些腐败、腐朽的东西。并且刺激着我们去抨击它,让我们从麻木的精神世界中惊醒,告诫我们不能为了牟取暴利而使用各种害人害己的非法手段。也许,莫言写作这部小说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第二篇:《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莫言四十一炮}.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摘 要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大地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土地观念;乡土意识。

目 录

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4

(一)莫言的童年记忆„„„„„„„„„„„„„„„„„„„„„4

(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6

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7

(一)人生与土地„„„„„„„„„„„„„„„„„„„„„„„„7

(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8

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10

(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10

(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11

(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13

四、参考文献„„„„„„„„„„„„„„„„„„„„„„„„„„15{莫言四十一炮}.{莫言四十一炮}.

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莫言四十一炮}.

(一)莫言的童年记忆

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尤其认定,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奥地利的医生兼学者弗洛伊德常常用个体的童年经历来解释其成年以后的异常行为。在他之后的荣格认为:祖先的记忆也存在于今天的我们的头脑中;法国的学者拉康则认为,人不过是在模仿人自身之外的“他者”。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最初的感受与记忆,以及童年生活的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对其往往具有异常深远的影响,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与记忆,对于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莫言,更是如此。

在莫言20岁参军之前,他是个完全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连热水澡都没有洗过。他的《红高粱》、《天台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以及《生死疲劳》都是清一色的农村题材,主要人物也是农民。他的中篇小说中的《司令的女人》、《透明的红萝卜》、《欢乐》、《三十年前一场赛跑》以及短篇小说中的《初恋》、《苍蝇与门牙》也都是地道的乡土小说。

中国乡土小说的开端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鲁迅的“乡土小说”。知识分子与农民是鲁迅笔下最常见的两种人物类型。①鲁迅的乡土小说比较有代表性有《阿Q正传》、《故乡》、《祝福》、《离婚》和《社戏》等作品。鲁迅乡土小说中的精神视野处在“乡土生活”的上方,在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觉悟者”对于“尚未觉悟者”的批判与悲悯,正是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从文本结构上,呈现出的形态正如学者钱理群所描绘的“看与被看”的二元模式,而在思想层面上则是具有五·四时期的文化特征——“启蒙与被启蒙”的二元模式。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描绘出的农民形象与乡村世界,更大程度上是作者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视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③

①鲁迅开创的知识分子与农民两人题材被后来的中国作家一直传承下来,在当代文学中,莫言、贾平凹等人一直是农民题材的孥持者,2008年f}{I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则对知识分子做了“另类”的书写。 ②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抗争的情形与思考,以及对于当下人的感召意义,在当代学者众多的论述中,李新宇先生的感悟与思考显得十分独到而且深刻的,他的《愧对鲁迅》一书在众多讨论鲁迅的著作中卓尔小群,观点新锐精准,而且文笔动人,具体町参见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莫言四十一炮}.

③对于中国文化,鲁迅异常清醒,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当然鲁迅的思想也受到了来自中西方多种思想的影响,参见王富仁:《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而以莫言为代表的当代乡土小说家,则是从作者的乡间生活经历入手,以乡土生活的内部作为出发点。他们的写作姿态并不凌驾于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本土逻辑之上,甚至是带有返朴归真式的眷恋以及发自肺腑的崇拜。

在当代乡土小说中,不同作家的作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莫言之前的当代乡土小说作家,比如赵树理,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自然而然的、对于农村与农民的亲切。或许正是他的“乡土出身”才使得他能够半自觉地完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最高指示”。他的那些贴近农民生活与顺应农民语言习惯的小说很容易就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接受与喜爱。此后作家的作品,比如浩然的小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片欣欣向荣的基调,这或许是那个时代整体气氛的产物。在 与莫言同时期的贾平凹的小说里,体现出了作者则义无反顾地用地道农民习惯与 品性写作,顽固地拒绝了当下日新月异的都市现代化的文明习气,他最近的长篇小说《高兴》亦是如此。

同样是乡土小说,同样是农村题材,莫言小说中的“乡土味”与其他作家的乡土小说相比较而言,则显得更加复杂且又多元化。

二十年的农村生活带给莫言的印象并不是鲁迅眼中的“阿Q精神”与“愚昧不化”,也不是赵树理与浩然的笔下的“津津有味”与“农村新貌”,更不是贾平凹所推崇的非城市化的价值观与生活理念,而是一种眷恋中夹杂着反感,疼痛中伴随着崇拜的、复杂的、爱恨交织的情感。

正如莫言自己所说的那样:“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地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木偶般的乡亲们,那些凶狠奸诈的村干部,那些愚笨骄横的干部子弟„„当时我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①莫言接着又说道:“故乡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两年后,当我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这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那 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于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

①莫言;《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

你的祖先灵骨的那片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①

对于故乡,莫言既有想要远远地逃离开,“决不再回来”的决绝,又有再次返乡时的心中那巨大的感动。这片土地赋予了莫言无法选择的农村生活经历,当他逃离出去后,看到的生活的是另一番景象——城市中的美丽与丑恶(反映在其作品中的有:长篇小说《酒国》、短篇小说《倒立》等),当他回到故乡时,事实上是带有乡村与城市,或者说是传统与现代,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来重新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的。于是,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也就常常看到这样两种景象:一种是这片古老的土地所呈现的艰难与痛苦,比如《丰乳肥臀》中的一家人忍饥挨 饿,“母亲”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无法养活,只好卖给别人,以及上官金章与他的母亲各自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的一生。另一种则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那种让我们久违了的血性与豪情,比如《红高粱》里的“我奶奶”的那比男人还坚定果敢的胆魄与气度,再比如一帮土匪豁出去命去跟同本鬼子决战的勇猛。

正是这种对于故乡的爱恨交织的情感,才让莫言的小说显示出了与其他作家的乡土小说截然不同的风貌。

(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乡正如一位母亲,不仅赋予了莫言以生命,同时还给予了莫言以无法泯灭的记忆与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表现在莫言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将小说的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了山东高密东北乡;一次次地让他的记忆中的人物与故事在想象中和崇拜中的英雄、传奇进行有机地组合。

不仅如此,在莫言在小说中,“童年视角”也被常常使用,从《红高粱》里的“我”的“自述”到《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的“恋乳”,再到《四十一炮》中罗小通跟大和尚的对话,以上皆是如此,此外还有像中篇小说《司令的女人》、短篇小说《初恋》干脆就让“儿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等等。张德培对于莫言的 “童年视角”的使用的论断可谓一语中的,他说:“莫言的小说看到的就是一个 植根于农村的童年记忆中的世界,一种儿童所独有的看待世界的全新目光。”② “童年视角”在莫言小说中的一再被使用,一方面说明了童年记忆对于莫言 来印象十分深刻,一方面也正是在印证,如莫言自己所说的“(莫言)是个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