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怎么死的


【篇一】徐志摩怎么死的李镇西讲<再别康桥>



教授者:李镇西老师

听课人:王老师,桃夭,摩西,可爱妹妹,皮铁鼓

教学过程:

 朱光潜那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师:后天。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李老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学四:飞机失事。

李老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我不想讲很多。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

同学:读过。

李老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学生齐读。还没有读完时――

李老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李老师示范。声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我常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 着,,,,,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一样的神奇。(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满天着艳红的花,在青草里。阳光对,,,透明似的不可逼似)这个的草甸变成了。不说也罢,说了你们也不可信的。

李老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李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同学五: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李老师:对。现在大家齐读。

学生齐读。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

李老师: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要读,我要看一看。

李老师巡视。

指导一个同学。

李老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

学生自由读。

李老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

同学又自由读。李老师在上面也细读体会。

李老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

何思静读。(李老师: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

读完后,大家鼓掌。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

同学六:似的。

李老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多音字。

李老师:还有长篙。她读成了hao(一声)

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还请一个女同学吧。康婕,再别康婕!大家笑。

康婕读。声音较低。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李老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何思静: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比如在星辉 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李老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为什么。

何思静:感觉。

李老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

李老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大家笑。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李老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思静。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思静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

先读第一节。

何思静你来评价一下?(点头)

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

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

同学:他比较留恋。

李老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第一次读得太重。(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

继续。

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何思静同学评论一下。哪儿可以更好一些。(何思静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李老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

咱们试读一下。学生读第二段。

何思静怎么样。(何思静:感觉好一些)

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思静: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为什么?

何思静:说不出来。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李老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静示范。

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师生一起读这一段。

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

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思静同学你来吧。

何思静: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

李老师:好,开始读。齐读这一节。

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李老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

学生齐读。

学生又齐读最后一节。

李老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去再读,我们第三节课还是要研读。非常感谢何思静。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思静讨教。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李老师:我看了你们的周记,很失望。我看了你们的随笔,还很失望。作文我还没有看。

一个同学说他三显然比第一节课进步大多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内心里读了这首诗,真的觉得这首诗特别美的同学举一下手。(一部分)能不能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为什么。

同学一:从我刚听这一首诗以后就特别喜欢。第一我特别喜欢它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

李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同学一:有轻轻两个字。我有一个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轻。

李老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同学一: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同学二;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李老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能说出理由吗?

同学三: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李: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同学四: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李老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

还有哪些可能看到?

同学:人。

李老师:咱们说东西。

鸟,建筑,飞机。哪为什么不选这些?

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这就是意象。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包括长沙里的鹰等。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

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等等,包括云彩。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

同学五: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我读过他的《偶然》,

记不记得?

学生背诵。

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同学五: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李老师:读诗怎样才算读进去了,诗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他刚才就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场合想到了这首诗。他的人生就有诗意了。还有没有同学?

这样吧,临近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喜欢哪一个词,哪一个句?

学生讨论,李老师指导。

李老师:好了,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有没有?我有几个地方不理解,但我不问,还是你们问好一些。

同学六:我不懂第四节,虹是五颜六色的,很美,清泉是一个颜色,为什么?在网上有一个教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科研价值。

同学七。很好解释。本来很清澈,上面有许多东西, 五颜六色倒映在水里。

李老师:他讲得有没有道理。没有说服我。为什么,这个一潭和前面是不是一个地方的景色?

同学八:我觉得主要是为后面做铺垫。如果他直接去说,跟后文不太搭配。这样写,给人一种想象空间,用虹来形容梦想,还是很美的。

同学九:注释上写,梦是指作者的愿望理想 ,也就是说,他希望自己的梦是五彩的。

李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记得有一个网友,他的解释我同意。第四节,你把分号,破虹恰好是他想到了。把分号去掉。你还可以想象一下。还有,余霞里,,,,,是他的倒影,恼人的秋波又泛起。他的倒影在细碎的波光中被打碎了,多美呀。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十:第四段最后一句。我觉得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让我联想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是黄河,我可以理解为爱国。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愿意在国外的河里做一条水草。

同学十一,这只是他的主观想法。我想鲁迅当时可能无心,后人按在他身上。本来鲁迅写文章可能有想那么多。徐志摩在写这话的时候只是表达对康河的喜爱。

其他同学呢?

我今年八月份是我第三次去丽江。我真想写再别丽江。我喜欢丽江,大家会不会说,李老师怎么不爱家乡啊。我也到过欧洲,写了四万字游记。我很爱欧洲,但我还是回来了。爱祖国和爱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可能不矛盾。徐对母校的爱与对祖国的爱是不矛盾的。徐也是爱国的,也写过许多抨击黑暗的文章。资产阶级比封建进步得多。徐甚至愿意做一条水草,而且还是死在祖国的天空上。不要太狭隘地理解。还有没有有问题。

没问题我就问了。

同学十二:他为什么要放歌?

同学十三:不能放歌。

哦你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放歌。

同学十四:因为开始就说轻轻的我走了。但是我不能放歌。为了照应前面以后后面的意境。他要离开,不能留下什么回忆,他悄悄地走了,与当时吹箫

我觉得我不能放歌,是说他不是马上就要走了,他要回味以前的生活,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李: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完全忘情了。感情到了高潮。但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要离去。离别。要走了,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李老师研究了很久。他吹了没有?可能吹也没有没有。但笙箫是有声的,为什么要说悄悄。他是说静,还是喧闹。

同学十五,正像是鸟鸣山更幽。有声更显静。

李:我也如此,可以想象一下电影里如何表现。不管他吹没有,反正都是悄悄的,即使有,心里很宁静。为什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 而这种宁静,刚好与心里的宁静是合的。还有没有问题。没有我就要问了。

好像没什么问题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首诗为什么很美,还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除了意象美,还有音韵的美。读第一段。新诗押不押韵有争议,但如果押韵要好一些。而且大家知道这首诗写得比较早,那时候新文化运动不久,能写这么好,不容易。有人研究这首诗的韵是变化的。大家自己读一读,把韵脚划出来。读,读才会体会出来。

李老师:他每一小节是不是都是押韵的。哪一小节没有押韵?怎么押的?24句。据讲,徐志摩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押韵的,押方言诗,举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李老师用成都话读,是押韵的。所以我看到这首诗就想到流沙河是有道理的。

好,我们再读一次,又有进步了。

何思静领头。同学齐读。

李老师:不错。那么何思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在李老师再读一遍,看李老师有没有进步。假如何思静同学能够得100分,李老师能够打多少分?我要超过她,得120分。

李老师朗诵。

读得很好。大家鼓掌。

李老师:多少分。

一个同学。100分。

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句子有问题。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沉淀,读重了。

李:客观地讲,我不太适合读这种诗。我有个疑问,悄悄地,轻轻地我走了。第一节写得很好。读到这儿我就想徐志摩踮着脚尖,很优雅地走来。但为什么要说悄悄地和轻轻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照应,但为什么会有这个照应?想一想,思考一下。下面我要

同学一:我从小学四年级就读过,不太喜欢。虽然我不能否定他意境美,但是我觉得他写这首这首诗的感情特别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豪放的。

李,你喜欢诗,但不是喜欢这种风格,假如是李清照写的,你可能会喜欢。但是你要知道。男人也有细腻的一面。

还有没有?

我是这样想的,不喜欢这首诗是允许的。我不能说,你怎么不喜欢,我扣你操行分。但是不喜欢诗就不正常了。我知道我们班上不喜欢诗的人不少,我们可以不会写诗,但要喜欢。

下面给同学介绍一首徐志摩的沙扬娜拉。

泰戈尔大家知道不知道?是美国人还是印度人?印度人。

昨天晚上我找到大学时的日记,一首一首地抄。

我读一遍。这是徐陪泰访问日本时写的。

李老师读。

李老师:就是这一个画面,不胜凉风的娇羞,很美的。下课。

【篇二】徐志摩怎么死的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

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

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

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当诗人的噩音传出,大江南北,皆为震动。他的朋友痛哭流涕,如丧至亲,固不必说;

即仅读了点诗人作品而和他未谋一面者也咨嗟太息,泪下不能自已。一个人的死亡能引起这

样重大的反应,倒也是很少有的。虽比不上51年大家痛悼胡适之先生之丧的普遍与绵长,

可是我们心中另有一种凄美的情绪,好像我们惋惜一朵正在盛开的奇葩忽被暴风雨所摧残,

一颗光华四射的明珠,忽然沉沦碧海,永难再见。

记得我那时正就聘国立武汉大学不久,我的朋友袁兰子教授和诗人原有多年的友谊,以

万分沉痛的心情写了“你想必要像徐志摩一样的男人才能满意吗?可是徐志摩只

有一个,爱慕他的女孩子却是不计其数,况且微闻他现在已有了意中人,我看你将来只好以

‘丫角’终老了,那时可不要懊悔!”这话是民国13年间,我尚在法国里昂,健吾来法留

学,亲自对我说的,我们当时笑了一场。民国十一、二年间,志摩才返国,在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平民大学授课,兼主编晨报副刊,发表了许多诗作,才名藉甚。印度诗人泰戈尔来

华讲演,又由他当翻译,在全国各地露面,真是红透了半边天。他那时虽已与原配张幼仪女

士离婚,对陆小曼却尚未开始追求,或虽已追求,而形迹尚未外露,所以这个新诗坛的美男

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读梁实秋的《谈徐志摩》,志摩给实秋的亲笔信件

竟有某小姐为了这位诗人,单恋成疾,几离倩女之魂。诗人以“淑女枉自多情,使君既已有

妇”谢之。也可见他当时魔力如何之大了。

第二次我得晤诗人是在苏州某女子中学。校长陈淑女士与志摩有点内亲关系,邀他来校

讲演。我那时正在苏州教授于东吴大学兼景海女师,陈校长先期约我去听。记得那天天气极

冷,诗人穿了一件灰色绸子的棉袍,外罩一件深灰色外套,戴着阔边眼镜,风度翩翩,自有

一种玉树临风之致。听说诗人讲演习惯,是挟着讲稿当众宣读的。平常人不会讲演,才照本

宣科,诗人却说自己是模仿牛津大学的方式。他那天演讲是什么题目,事隔多年,今已不

忆,横竖不出文学范围。诗人宣读讲稿时,有一种特别音调,好像是一阕旋律非常优美的音

乐,不疾不徐,琮琤顿挫,有似风来林下,泉流石上,实在悦耳极了。

记得胡适之先生也擅长讲演,据他自己说对于此道着实下过一番苦功。我想徐志摩对于

歌唱的原理,大概也曾苦心揣摩过,否则不会有那样突出的表现的。近年来,我也参加过几

个文艺讲习会或诗歌朗诵会,一定要在夜间始能举行。讲演到中间,电灯忽然关熄,全场一

片漆黑,然后点燃起幽幽的烛光,作家朗诵时,还要不时去弹一阕钢琴,几个女郎在旁歌

唱。作家表演到热情处,还不时搓手顿脚,取巾频频拭泪。听说这个叫做“艺术的整体”。

其实,演讲者口才若真的好,是用不着玩这许多花样的。

志摩和原配张幼仪离异,而与有夫之妇陆小曼结婚,在今日原是司空见惯,在民国十

五、六年间却算一件不平常的大事。老一辈的人对他们固深恶痛绝,青年人也不见得个个赞

成。听说当志摩与小曼在北平举行婚礼之际,曾请他老师梁启超先生证婚,却被老师当着大

众,给了他们一顿严厉的教训。任公事后写信与其女令娴,对于他心爱的门徒徐志摩尚系出

于怜悯的善意,对于小曼则竟以“祸水”、“妖妇”看待。你看他说:“我看他(指志摩)

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痛苦更无限,所以对于那个人(指小曼),当头给了一

棒,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又说他爱志摩,怕他将遭灭顶之凶,要拉他一把。任公并说小

曼离婚再嫁,为“不道德之极。”(见梁任公年谱长小曼本来是阔小姐出身,嫁了第一任丈夫王赓后,在北平是

有名的交际花,挥金如土。嫁志摩后,为了有心跳头晕之症,每发或至昏厥,人劝她抽几筒

鸦片,果稍愈,久之竟尔上瘾。而且跳舞、喝酒、唱戏,出入大公司购买东西,对于用钱还

是不知节俭的。志摩为供奉这位娇妻起见,既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书,又撰写诗文,翻译西洋

名著,一月所获,据说也有千元上下。(均见梁实秋谈志摩所引磊庵在《联合报》副刊所发

表的谈徐陆的文章)千元,在那个时候,是抵三个大学教授一月的收入三倍而有余,买米,

以那时米价论,上好白米,也不过六元多一担,一千元便可买得一百五六十担,所以我以为

这个数目恐有未确。不过他们家用若每月超过四五百元,也就不容易负荷了。胡适先生《追

悼志摩》一文曾说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自己承认是失败的。又说他有《生活》一诗,以生

活比做毒蛇脏腑所构成的冰冷、粘湿、黑暗无光的狭长甬道,你陷入以后,除了挣扎摸索着

向前,更无退路。那时的情调果如胡先生所言“暗惨可怕”。

适之先生时已离开上海到北平做北大文学院的院长,就劝志摩到北大兼点功课,借此换

换空气,同时对他经济也不无小补,志摩月底领了薪金,正好送到上海家里。因朋友在航空

公司作事,送了张长期免票给他,谁知竟因此送了他宝贵的生命。假如他不为了家累太重,

不致于这样南北奔波,不南北奔波,也不致有那次飞机之祸。而他家累之所以这样沉重,又

为了陆小曼挥霍无度所致。幸而梁白公先生此时久归道山,否则老人家岂不以为“不幸而言

中”了吗?我和陆小曼也曾见过一面,那是民国38年间战火烧近武汉,我避地上海,女作

家赵清阁介绍我和小曼相见。她那时是住在翁瑞午家里。志摩逝世后,小曼穷无所归,依瑞

午为活。我也不知道翁瑞午是否有妻儿,总之,小曼住在他家里,发生同居关系是万难避免

的事。小曼长年卧病,延见我们也是在病榻上。我记得她的脸色,白中泛青,头发也是蓬乱

的,一口牙齿,脱落精光,也不另镶一副,牙龈也是黑黑的,可见毒瘾很深。不过病容虽这

样憔悴,旧时丰韵,依稀尚在,款接我们,也颇温和有礼。翁瑞午站在她榻前,频频问茶问

水,倒也像个痴情种子。听说瑞午系出世家,家中收藏古玩名书画甚富,拿点出去变卖变卖

便是钱;同时还做点黑市生意,故此既供得起小曼的医药饮食,尚能替她缴付一笔很重的阿

芙蓉税。

赵清阁于37年间,编了一本《无题集》,所收均为当代女作家的文章,比张漱菡女士

编《海燕集》还早五六年哩。那《无题集》收了我一哼,像徐志摩这样诗人在诗坛上本来毫无地位,现在却说他是曾奠

定诗坛的基础,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但是,我们假如摒除任何成见,将志摩对于新诗坛的

贡献一为检讨,便将承认这句话并非过分的恭维。

五四后新诗的试作者是胡适之,谢冰心,郭沫若三人较为突出。胡先生是个“但开风气

不为师”的人,他的诗集名为《尝试》,无非是想替新诗开辟一条道路,引导人们向那个园

囿走进,自己并不想做那园囿的主人。况且诗之为物,“感情”、“幻想”等等为唯一要

素,像胡先生那样一个头脑冷静,理性过于发达的哲学家,做诗人是不合条件的。冰心深受

印度泰戈尔的影响,《春水》、《繁星》两本诗集,以哲理融入诗中,句法又清隽可爱,难

怪出版后风靡一时,不过她只能做十几字一首的小诗,而且千计有“散文

诗”、“自由诗”、“无韵体诗”、“骈句韵体”、“奇偶韵体”、“章韵体”等等。(这

里所谓“骈句韵”“奇偶的”都是西洋诗的用韵法,与我国旧诗骈句对偶不同。)

志摩后来成为新月诗派的台柱。他以前虽也做些散文诗,自由诗,后来却倡议新诗须有

格律,大家讥笑说这是豆腐干块,遂名之为“方块诗”;又说新诗正从格律谨严的旧诗体中

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现在又讲什么格律,不是又给自己加上脚镣手铐吗?新月派却回答

说:“我们正要带着镣铐跳舞。

带着镣铐跳舞而能跳得好,那才显出诗人的本领!”

志摩的散文我也异常欢喜。第一部散文集子《自剖》里面便有许多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

章。还有《落叶》、《轮盘》、《巴黎鳞爪》我也曾拥有过,可惜也和志摩那些诗集一样,

喂了那可恶的瞎眼虫子!

志摩是个写散文的能手。我曾说过:写新诗态度谨严自闻一多始,写散文态度的谨严自

徐志摩始。志摩在《轮盘集》里自序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

人。”他又提出西洋散文家如G.Moor;W.H.Hudson 等人的作品,说道:

“这才是文章,文章是要这样写,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高抑列奇界说诗是‘Be

st Words in best order’,但那样的散文,何尝不是‘Best 

Words in best order’。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他们是魔

术家。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他们能把古奥的字变成新鲜、粗俗的雅驯,生

硬的灵活。”这话正可说是志摩的自赞。

志摩唯一戏剧集《卞昆冈》听说是和陆小曼合著的。据说全戏结构虽出之志摩之手,故

事大纲则出于小曼,对话之国语化,也是小曼的功劳,因此此剧就等于他夫妇合作的产品

了。这剧据余上沅的批评谓富于意大利的戏剧氛围。他说道:“从近代意大利戏剧里,我们

看得见诗同戏剧的密切关系,我们看得出他们能够领略人生的奥秘,并且火焰般把它宣达出

来……在有意无意之间,作者怕免不了‘死城’和‘海市蜃楼’一类的影响罢……其实志摩

根本上是个诗人,这也是在《卞昆冈》里处处流露出来的,我们且看它字句的工整,看它音

节的自然,看它想象的丰富,看它人物的选择……”

不过,我承认我对戏剧的低能,对于《卞昆冈》这个戏剧实不知欣赏。其缘故便是诗人

不该处处把诗放在粗人口中来说。像剧中主角卞昆冈是个石工,老周是个算命瞎子,而他们

说的话居然诗趣洋溢,哲理高深,甚至高级知识分子都无法说得出,只有志摩自己这样诗人

才能,这不是太不自然吗?

诗人以36岁之盛年而竟以一场横祸脱离人世,原是文艺界莫大的损失。但是早死在他

个人也未始竟为不幸,因为人们对他的惋惜与哀悼,反会因此而加深。前日读到一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选自《苏雪林自选集》

【篇三】徐志摩怎么死的徐志摩《偶然》《沙扬那拉》泰戈尔《飞鸟集》精华语录欣赏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沙扬那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志摩语录: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莲灯》

林徽因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泰戈尔《飞鸟集》

1、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2、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3、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4、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

5、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6、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7、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

谭小艺

【篇四】徐志摩怎么死的不甘寂寞:徐志摩死后寡妇陆小曼的不伦生活

不甘寂寞:徐志摩死后寡妇陆小曼的不伦生活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生活艰难难舍瑞午

在陆小曼的漫长人生中,翁瑞午不能不提。徐志摩死后,她更难以摆脱鸦片的习好。为此,她还坐过一夜班房。那次国民党禁毒抄家,发现陆小曼家有烟具,就把她关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翁瑞午打通了关节,把她保了出来。徐志摩怎么死的

翁瑞午,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之孙。其父翁印若曾任桂林知府,以画鸣世,家中鼎彝书画累筐盈橱。他会唱京戏,画画,鉴赏古董,又做房地产生意,是一个文化掮客,被胡适称为"自负风雅的俗子"。

翁瑞午在事业上的成就、声望等方面,当然不能和徐志摩相比,但他有性格上的优势。他很会花言巧语,人很活络也很风趣。而徐志摩则显得沉静些;他喜欢唱戏,画画,又教陆小曼学会了吸鸦片,而徐志摩则不喜欢唱戏,也反对吸鸦片;陆小曼天性爱美,又喜作画,翁瑞午便投其所好,时时馈赠名画,以博其欢心,而徐志摩虽然对陆小曼有天大的爱心,但他比较老实,只会送诗,而不会投陆所好。翁瑞午成了陆小曼的有特殊地位的朋友。 陆小曼的生活方式招受非议,她是那样柔艳,又那样漠视社会上所公认的道德,她是任性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陆小曼也有苦衷:刚刚丧夫,没有固定收入,还拖着表妹一家三口的生活。那时的生活费用全靠翁瑞午工资和卖画、卖古董。经济上不能独立,人格上也就不能独立。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与翁瑞午同居。当时瑞午每晚必至深夜才回家,抗战后他为造船所处长,有特别通行证。一天过了凌晨二点,他说汽车坏了,就一个人在陆家二楼烟榻上睡一晚。从此常常如此,小曼上三楼,任他独宿。到那月底,志摩父亲徐申如送来三百元附了一条云:如翁君已与你同居,下月停止了。后来才知道,徐买通弄口看门的,监视着陆的一举一动。当时翁大怒,毫不客气,搬上三楼,但另设一榻而睡,从此以后陆的生活,由他负担。

翁瑞午比较幽默,陆小曼和他在一起,常常是他讲陆听。有一次翁瑞午当着别人的面开玩笑说:"你们晓得吗?小曼可以称为海陆空大元帅。因为王赓是陆军,阿拉是海军少将,徐志摩是飞机上跌下来的,搭着一个'空'字。"说罢哈哈大笑。陆小曼是一个宽厚的人,志摩死后,她的心灵已经麻木,她对翁那一套已经见怪不怪,就由他去说。

寡妇就不能交朋友吗?

陆小曼曾说过自己和翁瑞午之间的关系:我与翁最初绝无苟且瓜葛,后来志摩堕机死,我伤心之极,身体太坏。尽管确有许多追求者,也有许多人劝我改嫁,我都不愿,就因我始终深爱志摩。但是由于旧病更甚,翁医治更频,他又作为老友劝慰,在我家长住不归,年长日久,遂委身矣。但我向他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我们不正式结婚。"我对翁其实并无爱情,只有感情。

陆小曼和翁瑞午

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和翁瑞午的这种关系,要她与翁断交。

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了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陆没有自己的生活,她一直想摆脱这样生活方式,想画画,可身体不允许,她也觉得她和翁瑞午在一起不伦不类,不健康,但她一个弱女子,无力改变。 陆小曼一直觉得问心无愧,她说:"我的所作所为,志摩都看到了,志摩会了解我,不会怪罪我。"她还说:"情爱真不真,不在脸上、嘴上、而在心中。冥冥间,睡梦里,仿佛我看见、听见了志摩的认可。"

走出自立的一条路

60年代初,翁瑞午病重。他托人要作家赵家璧和赵清阁去他家,他有些话要交代。 一天晚上,赵家璧和赵清阁去了小曼家里,到翁瑞午的床前。翁抱拳拱手招呼他们,说:"我要走了,今后拜托两位多多关照小曼,我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不尽的。"

赵家璧对他说:"放心放心,我们也是小曼的好友,自然要关照好!"

陆小曼见翁瑞午说这种话,很感动,叫他不要乱想,好好养病。

不久,翁瑞午去世,陆小曼并不因此消沉,她已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走出了自立的一条路。翁瑞午死后,她反而一心一意地作画。她的作品放在"朵云斋"寄售,很受欢迎。

【篇五】徐志摩怎么死的论徐志摩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没有坚实的爱情作基础。留英期间,徐志摩疯狂地爱上了淑女林徽因,他在一封给林的长长情书中倾诉道:“„„抛开所有的犹豫和彷徨,走进那已经为你打开的门,管它里面迎候你的是天堂还是地狱。是地狱又怎么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况且,纵然是地狱,只要有彼雅特莉齐的提携引导,还愁不升上净界和天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基督教文化对徐志摩的影响。

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爱、自由和美。为了爱,为了美,为了自由,他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献出生命,去撞地狱之门。

在徐志摩,如果是为了获取生命存在的自由和生命的本义,生命终极就不是阴森恐怖,而是披着绚丽光华;就不是退缩与消逝,而是进取与升华的象征。“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口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为要寻一个明星》)。与其容忍真情贫缺、怯懦苟且的生活,倒不若出离了这狭窄的人间世,只要有夸父逐日的坚执,就必然能走向“恋爱、欢欣、自由”的“理想天庭”,这样的死是美丽的。 在徐志摩的诗歌中,还出现了行多飞物意象:生命终极出脱、化解为美丽的飞物意象。徐志摩认为,为自由而死,是非常美丽的。而后来徐志摩是飞着驾临西土,实现了他追求自由的梦想。

歌颂美丽死亡在徐志摩诗中频频出现,可以说,诗人受波德莱尔的影响是很大的。徐志摩曾盛赞泛称波德莱尔,并且亲自动手译介波氏的《死尸》一诗,还直接将“以死亡美丽、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思想引入诗歌创作实践,不断涉入死亡,污秽、恐怖等传统诗学的禁地,大胆探索生命终极,直面死亡,表现了生命的真诚超越和人格的自由追求。徐志摩还受过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泰戈尔等异域诗人的影响。下面让我们看看华兹华斯、济慈等诗人是怎样对待死亡的。华兹华斯写过一首十四行诗,追忆他的4岁时夭折的小女儿凯瑟琳。诗以骤然而起的喜悦开始:“一阵惊喜,有如躁动的疾风/我急忙趋身,去把喜悦分享。”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评判,诗人这首诗的“惊喜”肯定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文化心态。为什么“我”会“惊喜”呢?是因为诗人和寂寞地睡在坟冢里的小女儿分享了死亡后寂静的愉悦!济慈在《夜莺颂》里也表达了自己对“静谧的死亡”的喜爱。这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徐志摩。

丰华瞻曾经指出:“基督教对西洋人影响很大。基督认为死后有天堂,人入天堂,可以不朽。这使西方人得到一种安慰。„„我们发现,旧时一般的西洋诗虽然对死亡有所哀伤,但有一种安慰和宁静,甚至希望,因为他们相信死者在天国将有永久的生命。诗中常称死去为看到了‘天国的光辉’,看到‘黎明’等。”我认为,西方人在上帝死了之前的那漫长的岁月里宗教意识是较强的,西方十九世纪诸多浪漫主义诗人在他们的诗作中频频出现了对死亡的歌颂,对死神的欢迎。徐志摩深受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因此,徐志摩诗歌中对美丽死亡的描写,除波氏的影响外,还有济慈等人影响的痕迹。

徐志摩诗歌中频频出现的美丽生命终极意象,已经偏离中国传统审美的轨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虽然有儒、道、释三教存在的事实,但是中国是个宗教意识较为淡薄的国度,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巨大。而儒家先师孔子面对子路的“敢问死”,只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引导人们要关注今生今世,执着今生今世,大谈特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当然,中国人中也有一部分信仰佛教、道教或基督教,但那所占的人数比例不大,大多数人在生与死的看法上追随孔子。由于大多数中国人不信死后有归宿,不信“来世”,因此,哀叹人生无常、青春短暂、慨叹光阴易逝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而谈死亡的美丽、对死亡的艳羡,几乎很难找到。所以说,徐志摩在诗歌中频频出现的美丽生命终极意象,已经偏离了中国传统审美的轨迹。

徐志摩诗歌中的死亡意识,还表现在诗人对制造死亡的非正义战争的抨击,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对死亡的恐惧等。尽管这方面的诗作寥寥无几,但也为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徐志摩

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从《大帅》和《人变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 编辑评语 很深刻,很理性,写作风格也很严谨。

【篇六】徐志摩怎么死的徐志摩

讲他们的事情之前,请认识到,那个时代,流行反传统,追求“个性”等西方价值观。

1、我们从林徽因说起,林徽因是才貌双全的女子,被誉为“人间四月天”(1904.6.10---1955.4.1,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馒头会引发血案,美女引发风波就理所当然了。1921年,16岁的林徽因去欧洲游历,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

2、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大诗人,《再别康桥》等代表作你肯定听过。

3、两人认识的时候,徐志摩已经有了老婆张幼仪,而且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在他俩还没结婚的时候,徐志摩的母亲把未来儿媳照片递给徐志摩时,他只看了一眼,嘴角一撇,丢到一旁,鄙夷道:“厚厚的唇,呆呆的脸,没一点灵气,乡下土包子。”两人的婚姻,用徐志摩的态度说就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4、这样一来后面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不难理解了,才子当然要风流,他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再见更钟情,于是抛妻弃子去追求“真爱”。在他与林徽因暧昧之时,1921年5月,原配张幼仪把自己再次怀孕的消息告诉徐志摩,徐志摩毫不犹豫地说:“把孩子打掉。”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5、离婚之时,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这一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热恋的女子是林徽因,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然后以新婚之夜没有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6、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张幼仪说,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他要怎么活下去”。而在事实上,徐志摩已经为她谋划了人身依

附于徐氏家族的人生道路,用黄子美的话说是“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1922年,张幼仪生下次子后,两人在德国柏林离婚。

7、张幼仪在离婚之后,生下了次子彼得。之后,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 她在苦难中成长,经受离婚丧子之痛之后,虽然过了女人一生大好年华,却隐忍发愤,更为励志,她搏风沐雨,鲜花重放,成为铿锵玫瑰,很快开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璀璨。

19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4年苏纪之医师去世,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享年88岁。

8、徐志摩离婚之后,与林徽因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当时文青异常吃香,偏偏林徽因就是不接受徐志摩,估计她是很理性的人,知道爱情不是一切。于是最后选了老实稳重的梁思成。

9、据说,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好动人的答案,赞一个。)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10、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类似传说中的风尘三侠。)

11、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终生未娶,爱了林徽因一生。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PS: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1962年,在林徽因病逝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岁的林洙(程应铨前妻)。

12、“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我”,苦恋无果的徐志摩,流连于交际场所伤春悲秋,颇有宋朝柳三变的风采。他的“忧郁气质”倾倒了无数文学爱好者,其中有个人妻陆小曼。

13、20多岁的陆小曼(1903年-1965年),是京城著名的交际花,她擅长绘画,精通英文和法文,才貌双全,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陆小曼只要一登场,仍然让无数才女黯然失色。胡适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陆小曼十九岁就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这个王庚应该是中国近代最优秀的职业军人之徐志摩怎么死的

一。他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与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是同班同学。与陆小曼结婚的时候,王正任教北京大学。按理说,王庚出身豪门,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让陆小曼去开支,完全可以让陆小曼过上宽裕的生活。可是,她不安分的内心是不会答应终生只许配给一个男子的。即使这个男子绝对的出色。

14、陆小曼与丈夫感情淡漠,于是喜欢跑到外面。就在王庚对妻子疏于照顾的时候,一代诗人徐志摩把陆小曼照顾到了床上去了。由于王庚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什么叫送羊入虎口?这就是了。于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庚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15、后来,有一次,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庚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最终于1925年与王庚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成为徐志摩的第二任老婆。

16、王子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可惜那是童话。徐、陆婚后,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每个月要花费500—600大洋,相当于今天20000——30000元人民币。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里,陆小曼如此挥金如土,苦了诗人徐志摩,他为了维系“浪漫”爱情,必须拼命去赚钱。徐志摩同时到三所大学任教,疲于奔命,课余还得赶写诗文赚稿费。而沉溺于跳舞、打牌等夜生活的陆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17、挥霍无度、纸醉金迷这样就完了吗?显然没有。在江南某个夜晚,身体多病的陆小曼,学会了抽鸦片,并且需要一个推拿高手来为她解除病痛。这个男子就是清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的学生的儿子翁瑞午。中国人向来讲究男女授受不清。可是,那个时代的前卫女子陆小曼还是勇敢的向封建礼教开炮——她在与这个有点居心不良的翁瑞午打得火热的同时,在赤

裸裸展示自己的肉体的同时,内心仍在朗诵着徐志摩写给她的情诗。

18、至此,我们可以盘点陆小曼的人生旅途。

她因为迫切地希望与徐志摩结婚,结果,葬送了她的第一个丈夫——中国优秀的职业军人王庚的终生幸福。据说,与王庚即将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陆小曼已经怀上王庚的骨肉。双方家长都希望她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可是,陆小曼坚决不肯,最后,为了达到与徐结合,居然去堕胎——这在那个时代,堕胎是闻所未闻的呀,是罪大恶极的呀。

陆小曼我行我素,她决定既不告诉徐志摩,也不让王庚知道,苦果只由自己一个人品尝。她偷偷地带了个贴身丫头,找到一个德国医生做手术,对外则谎称身体不好去休养一段时间,没料到手术失败,从此身体一蹶不振,不仅不能生育,而且一过夫妻生活就会昏厥。

19、作为留学美国的职业军人,王庚对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结合,表现出了宽厚与包容。他送给徐志摩一份短信,说“我们大家是知识份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麼成见;可是你此後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两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离开陆小曼之后,王庚再也没有娶亲,终生无后,1942年死于埃及开罗。

20、1931年11月19日,中国诗人徐志摩乘坐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飞机在济南遭遇大雾撞击山体而死。死的时候只有35岁。28岁的陆小曼,获悉后,万分悲痛。徐志摩死后,陆小曼饱受批评和指责。她不再出去交际。传说她跟徐志摩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到1938年35岁时与翁瑞午同居“(自述)。尽管陆小曼说她对翁瑞午“只有感情,没有爱情”,却一直不离不弃二十多年。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篇七】徐志摩怎么死的徐志摩

“新月诗人”徐志摩

N种方式引领知识风尚,一切精彩尽在第N课堂。欢迎大家收听今天的第N课堂栏目,今天我们要播放的文稿的题目是:

‚新月‛诗人徐志摩

晶莹的心,四处流浪漂泊,这就是折磨;美丽的花,结出苦涩的果,这就是生活。 一个人随着飞机触及天堂,一团烟火, 飞机燃烧坠落,一缕青烟,诗人徐志摩也魂归蓝天.只留下一声叹息在人间,因为他已走远.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祖籍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他是金庸的表兄,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志摩的世界里有两个:一是康桥,一是深爱着他和被他爱的三个女人。他的最大的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文化流派‚新月派‛。

他曾这样回忆康桥: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关于康桥构建,他只写过两篇文章,然而康桥岁月对他的影响是一生的。在【再别康桥】中,美丽的意象是云彩,是霞光,是恋人,是双桨,是不可企及的灿烂远方。在【我知道的康桥】中,早晨,十数匹黄牛与白马,在滋蔓的草丛中,从容地吃草。水是清澈见底的,有时孩子气的他还会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中午,赛纳河的柔波里掩映着卢浮宫的倩影。星光声,水声,风声互溶;人烟气,生灵气,墨气氤氲。傍晚,暮霜铺地的林子里散步,吮吸苏醒的花香,体会最微细的春日讯息。在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的软草,等第一个星星在天边出现。夜深,指着天空,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点缀着星星的光辉。在康桥美丽的一日中,宁静,优美,调谐在这块福地,星光与波光默契中不期然的淹没了人的性灵。

作为我们,这些后来的人,不知康河的模样,或许感觉上它只是英伦大地一个古老学府的一条普通河。但是在他的笔下,康河有平面走向了立体,如晶莹剔透的音乐盒。生活不那么美好,为什么不给生命涂抹绮丽:生活不那么残酷,为什么不能快乐却哭泣。 所以的康河的一切在他的孩童的单纯的热情的视野里,转为了滔滔文思,文笔汪洋恣肆,一路高歌至死。

志摩天性是唯美的,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纵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晚仍要在园中便植玫瑰。他的魂是爱情,以爱传情。爱似咖啡,在岁月里熬,时光中煮,才能散发着如馥丽的香,才能会有那一抹灿如夕阳的昏黄。没有经过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爱情

是不深刻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对林徽因的爱,他跟歌德一样,可怜得不到心爱的人;他又跟歌德不一样,心爱的人爱他 ,却不得不离开他. 他跟王尔德一样有轰轰烈烈浪漫的爱情观,他跟王尔德又不一样,他是痴情的,有‚爱眉小札‛作为明证。徐志摩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张幼仪 ,徽因,陆小曼。林徽因一生中有三个男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 他们两人的感情史,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史上的经久传诵的爱情篇章.知性美女与不羁才子之间,彼此有过怎样的交集?

命运的线将徐志摩与林徽因两人牵连,因为曾经的难忘康桥岁月,秉烛夜谈的花样年华.如高山伯牙一样,在古老的剑桥校园中上演了属于两人东方人诗意的传奇的爱情.徐志摩本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忘年交.而后认识了才女林徽因,一起谈论诗歌,谈论生活.当事人之间的种种,我们后人自然无从知晓,但是相处的日子激发了是诗人无限的才情,如高山流水中伯牙与子期一样,如同泉涌般文思在两颗年轻的活跃的心中的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火光.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是他在跟自己的恩师梁任公梁启超的一封信中的一句.林徽因的未婚夫正是梁任公的长子梁思成.志摩毫不避讳的向老师倾吐自己的烦恼,没有像常人那样考虑人情世故.单纯的他毫不避讳的向众人说出他的爱.虽然最终这段爱没有走下去,但是曾经的回忆已足够甜蜜.志摩曾这样写过: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当飞机在济南天空撞山爆炸志摩殒身之后,林徽因先让爱人梁思成去济南搜寻他的遗骸,又非常积极的收集他生前的事物,出版他的文集.在[悼志摩中],她曾写道:我们只是永远的发怔,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缘,吞咽枯涩的眼泪,待时间来剥削这哀痛的尖锐,结痂我们每次哀悼的伤悲.,其文成书于徐志摩死后两个星期,不早早提笔是如她文中所写不敢承认志摩的死.

如果往事是一场宿醉,势必在余倦中遭遇新的邂逅.痴情的人太多,相恋时痴情是对爱的忠贞;没法走下去时,痴情只是痴痴傻傻的浪费感情.妄以自残身心,来作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感情,此时的爱,实在是卑微.好在志摩没有这样做,在痛失知音,心态由激进走向平和之后,开始勇敢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这时京城名媛陆小曼走进了他的视野.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与小曼的相恋,又引发了另一场狂风暴雨.因为小曼是有夫之妇.但是我们的诗人怎会估计这些,有爱他就要去追求.有梦他就要去放逐.在小曼与丈夫离婚之后,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虽然父母不愿意,虽然恩师

梁启超不愿意,只有胡适等几个老友忙前忙后,但他还是与小曼走到了一起.当小曼生病时,他曾写道:让你血液里的逃命鬼来找我吧,叫我眼看你这样生生的受罪,我什么意念都变了灰了.有时真想拉你一同为情而死,去到绝对的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到普通的黑暗里寻求唯一的光明.

后来,他们一起去了翡冷翠,也就是现名佛罗伦撒的意大利古城。志摩写下了名篇【翡冷翠的一夜】,这篇文章是他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感情表述。‘熟铁,在爱的锤子下,砸,砸,火花 四处飞洒。’他用细腻的笔调,写出依恋,哀怨,感激,自怜,幸福,痛苦,无奈,温柔,挚爱,执着等种种情致。这是一种平白的,近似喃喃自语写成的爱的絮言。恋爱中不管甜蜜或是伤悲都是自己。幸福来自于内心,不是别人说你幸福,你就真的快乐。关键是活出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然而作为一个诗人,志摩的最大成就是他创建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新月派。这个流派因为受泰戈尔的【新月集】的影响命名为‚新月派‘。流派的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1927年春胡适,梁实秋也加入【新月】月刊的编辑行列。其中志摩和闻一多是灵魂人物。对于志摩,早先是受拜伦,雪莱,济慈,哈代这一批英国文艺作家的熏陶,后与西方明哲罗素,狄更斯的交流,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作家泰戈尔的沟通,他的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写作中他推崇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在与林徽因交往时写的【偶然】中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会:时互放的光芒。在赠日本女郎的【沙扬娜拉】中有这样一段: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香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中有他的选择: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去那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还有与陆小曼客居弗洛伦撒时所写的【翡冷翠山居闲话】里快乐的山野生活中有这样一段:去一个果子园,每株上都满挂着最秀逸的果实,伸手可摘一个,恣尝鲜味,足够性灵的迷醉。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着一股幽远的淡香。此时的他活的很田园,很清净,k快乐的守望属于自己的幸福。像梭罗面对平静的瓦尔登自耕自种,写下【瓦尔登湖】;像海明威远远凝望乞力马扎罗;像姚鼐俯瞰群山,看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不一样的实践,不一样的体悟。辛苦之后心中是充实的,会有躬耕之乐,田园之乐,登临之乐,成书之乐。

川端康成曾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话一点都不假。

志摩曾说:人类最伟大的使命,是制造飞翔;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就是这样一个爱飞的人,最终死于飞行。但如TATANIC一样,纵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在海里无畏而快乐的燃烧。兰死不改香,镜破不改光。他死了,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人们记住了那个可爱的徐志摩。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35年的时光里活的轰轰烈烈,一直那么的洒脱自然:他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积极创建‚新月‛,神交狄更斯,罗素,泰戈尔,然后走向死亡。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看天,读书。这是志摩的话,有时间大家也可以读书,像四维所说的以45°来仰望天空,勾画心中美丽的精神天堂。该喧闹时候喧闹,该安静时候安静。留一点时间去狂欢,留一点时间去高歌,也留一点时间去锻炼,留下一点时间去思考。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玩的开心,活的滋润,学的痛快。

本次的播音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第N课堂,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篇八】徐志摩怎么死的关于徐志摩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此时,他的个人生活“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徐志摩怎么死的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再有,他所以倾向分行的抒写,是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 因此,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的抱负和志趣,而且形象地传达出他的诗绪汹涌的状态,他开放创造的喷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个诗人了。这些早期诗歌,总的是调子清新,情绪高扬,反映了“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灿”(徐志摩:《春》)。同时,也开始多方探求新诗的形式,诗式比较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也有西洋诗体,甚至还有无标点诗,但讲求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要求“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这也正是徐志摩作诗的一贯追求。徐志摩怎么死的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乡怀国之情缠绕着他,于是在1922年8月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回国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经历两个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达上海。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感觉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诉之笔端,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志摩的诗》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国后,他的诗情没有中断,继续诗歌创作并公开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集中收录的大都是

1922——1924年之间的作品,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他所“泛滥的感情”。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

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

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

其它如《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婴儿》、《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等篇,与《雪花的快乐》一样,者”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抒情诗又是爱情诗,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恋爱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内容,因此,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徽因的恋爱结果遭到破灭,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终不能实现,于是,使他忧郁、苦闷。因此,这些诗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凉的氛围,成了“苦闷愤怒的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茅盾:《徐志摩论》)。这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在那些小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消息》、《一星弱火》、《问谁》等。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给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印度名素思玛(Susima)。5月底,泰戈尔离沪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的诗》中的《沙扬娜拉》那首诗,就是逗留日本期间写成的。徐志摩擅长于抒情诗,同时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

《志摩的诗》中,有一些是描写贫富悬殊穷人痛苦生活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中还有一些写景抒情诗,比如《沪杭车中》。

这个诗集就整体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内容的发掘是不够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并非全是那么积极和健康。但从它的表现技巧看,“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诗的形式变化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的诗式进行试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式的试验期,也是他诗歌技巧的磨炼期,他是在摸索和试验中显露出他诗人的才华和诗歌的独特风格的。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此外,他的诗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这得力于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和比喻不仅与众不同,而且,他能把看来比较抽象的事理,化为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像《毒药》、《白旗》、《婴儿》是三首内含哲理的散文诗,他也使出了艺术想象的本领,依仗这种特别的感受力去描绘事物。

《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诗歌创作的汇集。这一时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个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

识了陆小曼,并着了魔似的与她热恋起来,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但他俩全不顾这一切,可一时又难以解决,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于1925年3月11日启程出国欧游,想暂时摆脱一下生活上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罗伦萨)住了一段时间,他将他的伤悲,他的感触,托付纸笔,写了不少诗,因此,这部诗集就题名为《翡冷翠的一夜》,这个诗集,除了有哈代、罗赛蒂等英国作家的译诗外,还有象《西伯利亚》、《在哀克刹脱教堂前》那样漫游欧洲时对异乡他国生活的感受。他也写了一不少爱情诗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记叙了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澜,他的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国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五卅事件与三·一八惨案引起他的“愤慨”和“悲切”,为纪念“三·一八”,他写了《梅雪争春》,揭露了军阀屠杀无辜,连十三岁的儿童也惨遭杀害。在《大帅》、《人变兽》的诗篇中,暴露了军阀活埋伤兵、杀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怀疑和颓废”,认为现在是受罪时期,因此,不少诗篇失去乐观调子,相反染上了一层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色彩。他诅咒生活,赞颂死亡,要辞别人间去殉恋爱。想象奇特,思想灰暗。当然,这个诗集也还有少量调子比较积极明朗的诗篇。

这个诗集在艺术技巧上如闻一多说的“确乎是进步了”。对诗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诗式上更多样化,什么对话体,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叙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诗的音节与格律。

【篇九】徐志摩怎么死的徐志摩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作为诗人的徐志摩,他在现代诗坛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历史已有公论。现在我要提及的,是他传奇的与三个女人的婚恋爱情。可以说女人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是当地一大户人家,家里办有私塾。所以,4岁入学,受严格传统教育,为以后其成为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奠定了基础。13岁进入杭州中学堂就读,受梁启超思想影响,在校刊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轰动一时,也为其人生带来转折。当时任浙江都督秘书的张公权到学校视察,看见了这篇文章,认为徐志摩很有前途,就自作主张,给徐志摩父亲写信,把自己的妹妹张幼仪许配给了徐志摩。因为张家也是江苏宝山的大户,张幼仪的几个哥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因此张家求之不得。1915年10月,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但徐认为张是乡下土包子,张才知道徐其实对自己并不满意,这为他们的不幸埋下了伏笔。婚后,徐志摩到北大读书,张幼仪在家侍奉公婆。在北大读书期间,徐志摩得到张幼仪哥哥的帮助,拜梁启超为师。在梁启超推荐下,1918年徐志摩到美国留学。此时的徐志摩崇拜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哈密尔顿,立志要做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家,所以学习刻苦,广泛涉猎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逐渐地又崇拜上了英国哲学家、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罗素。为了追逐罗素,1920年9月,转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但到了英国后,罗素却因为反战和婚姻问题被学校辞退。徐志摩感到很失落,写信要求张幼仪到英国。其父因为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之事没有得到家里的同意,未及时回信。其间,徐志摩到处拜访和结交英国名流。为结识英国大文豪狄更生,他找到了时任世界国联总会中国首席代表的林长民,希望代为引荐。在林家结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因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徐志摩的才华也为林徽因所动,互相倾慕,走动频繁。年底,张幼仪终于到了英国。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发现徐志摩经常魂不守舍,常常借故外出,出去就是一天,后来终于发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恋情。当时受新思潮的影响,把争取婚姻自由,与父母包办的婚姻决裂作为一种时尚,尤其在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之中。当时林徽因也表态: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于是徐志摩提出了离婚。其时,张幼仪正有孕在身,作出让步,同意徐志摩纳林徽因为妾。俆受罗素的影响,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坚决要离。1922年,他们离婚,徐志摩在《新浙江》上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成为中国第一桩自由文明离婚案。但当他离完婚回到英国时,林徽因已回到国内,并与徐志摩恩师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1924年,经胡适介绍,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她有貌有才,擅长琴棋书画,会唱京剧,通晓英语、法语,更是北京社交界的名人。当时,陆小曼已是有夫之妇,只是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经常感到寂寞,徐志摩也是失恋之人。男才女貌,加之感情上的缺憾,所以相见恨晚。1925年底,在陆小曼的坚持下,其夫跟她离婚。1926年的农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婚礼上,主持人梁启超在主持词中说,他俩都用情不专,要他们重新做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老师对弟子婚姻生活的担忧,不料担忧后来成了现实。婚后,夫妻俩在上海定居,上海的社交比北京更甚,陆小曼如鱼得水,长期沉溺社交和舞会中,开销甚巨,后来竟染上毒瘾,两人矛盾显现。初时他还能容忍,经常劝她,但没有效果。其间陆小曼还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翁瑞午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常跟陆小曼在一起,徐陆矛盾加剧。在经济上,徐志摩之父得知陆吸毒后,断了他们的供给,徐志摩为保证她的花销,到处兼职,甚至帮别人做起了地产生意,但仍然无法保证供给。1931年11月17日晚,徐志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看见陆小曼正在吸鸦片,双方矛盾总爆发。陆小曼用烟枪向徐志摩砸去,砸坏了他的眼镜,他离家出走。三天后,徐志摩乘飞机赶去北京参加林徽因的学术报告会,飞机出事遇难,时年35岁。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他最爱谁呢?应该是林徽因了。为了得到她,他与张幼仪离婚;在得知她与梁思成订婚后,仍然不放弃,以至于梁思成在门上留言,不欢迎他;后来她生了大病,多次前往相陪;最后他的死,也与她有联系。所以从这个线路图来看,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很执着、也很深。

那么三个女人中谁最爱他呢?还有她们的命运怎么样了呢?

张幼仪跟徐志摩离婚后,继续在德国留学,回国后办服装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其间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徐志摩之父认其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移居美国,后来组织出版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终年88岁。在世

时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说,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陆小曼后来的生活很不幸。丈夫死时,因为公公的阻止,她没能参加徐志摩的追悼会,作为亡妻她送了一幅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1933年清明,陆小曼给徐志摩上坟,作诗一首: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非常悔恨,四季身穿素服,不再去娱乐场所。她整理出版了两本徐志摩的书,一本叫《爱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记》。还和赵家璧一起整理了《徐志摩全集》,可惜因时局太乱,没有出成,不过总是尽了她当妻子的责任。在生活上,她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但两人一直没有正式结婚。翁陆两人晚年分裂,翁另有新欢,而陆小曼很凄凉和孤独。她于1965年4月去世,终年63岁。她死前惟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但徐家坚决不答应。

徐志摩死后,梁思成从出事地点捡回一块飞机的残片,林徽因一直保留到死。林徽因先后写过《悼志摩》和《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文章,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1947年她病重,得知将不久于人世时,要求见张幼仪。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却一句话都没说。解放后,林徽因参与了我国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景泰兰,并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做出了很大贡献。林徽因于1955年4月逝世,享年51岁。

徐志摩最爱林徽因,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呢?这却是几十年来的一个公案。至于林徽因为何和徐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后为何又频频书信往返?林徽因至死仍三缄其口,这便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只有找到徐志摩的那几本英文日记。

徐志摩有一皮箱,箱子里除了一些文稿外,主要是徐志摩的几本英文日记,还有陆小曼的两本日记。陆的日记骂林徽因的为多,不宜交林徽因保管。而徐志摩的日记写的又是当年跟林徽因的恋情,也不便给陆小曼看。所以他交给信得过的女作家凌叔华保管。徐志摩死后,很多人都想得到这个箱子,尤其是陆小曼跟林徽因。陆小曼是想要里面的资料为徐志摩编书,林徽因怕的是那几本英文日记落入他人之手,影响了自己的名声和家庭。后来通过胡适的周旋,林徽因得到了箱子,陆小曼又要了回去,转来转去,那几本英文日记却不见了踪影,都说没有看见,日记的丢失,使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这个问题永远成了一个谜。

从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林徽因对其他两人,可能只是同情、怜悯跟不屑。最恨林徽因的要算陆小曼了,在日记里骂林徽因骂得够呛,这骂声中有一股酸楚的味道,因为徐志摩身在曹营心在汉。此外,徐志摩的死也与林徽因有关系,陆小曼恨她在情理之中。张幼仪也恨林徽因,但不是恨她把他从自己身边夺走,而是恨她骗了他。

从三个女人最后的结局看,当时处于最弱势的人,结局最好。既享天伦之乐,又活到了88岁的高龄。当时处于强势的两个人:一个病魔缠身,早逝:一个晚年凄凉,孤独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