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篇一:《《宠辱若惊》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宠辱若惊【原文】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选自《老子》第十三章)【注释】①宠:得宠。辱:受辱。若,如。惊,担惊受怕。②下:地位卑下。③所以:„„的原因。【参考译文1】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参考译文2】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 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 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阅读训练】1.解释:①谓:称为,叫做 ②得:得到 ③之:指代“宠”④为:因为 ⑤故:所以3.老子从 角度出发,认为 远贵于名利宠辱,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 。答:自身 生命 珍爱生命,宠辱不惊

篇二:《《宠辱若惊》阅读答案》

宠辱若惊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选自《老子》第十三章)

【注释】①宠:得宠。辱:受辱。若,如。惊,担惊受怕。②下:地位卑下。③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1】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参考译文2】

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 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 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谓:称为,叫做 ②得:得到 ③之:指代宠

④为:因为 ⑤故:所以

3.老子从 角度出发,认为 远贵于名利宠辱,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

答:自身 生命 珍爱生命,宠辱不惊

篇三:《《宠辱若惊》阅读答案》

宠辱若惊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选自《老子》第十三章)

【注释】①宠:得宠。辱:受辱。若,如。惊,担惊受怕。②下:地位卑下。③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1】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参考译文2】

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 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 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谓:称为,叫做 ②得:得到 ③之:指代宠

④为:因为 ⑤故:所以

3.老子从 角度出发,认为 远贵于名利宠辱,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答:自身 生命 珍爱生命,宠辱不惊

篇四:《静心诀与清心诀》

道家: 静心诀:

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 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 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清心诀:

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幽篁独坐,长啸鸣琴。我心无窍,天道酬勤。我情豪溢,天地归心。天高地阔,流水行云。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冰心诀: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忘我守一,六根大定。戒点养气,无私无为。上下相顾,神色相依。蓄意玄关,降伏思虑。内外无物,若浊冰清。尘垢不沾,俗相不染。虚空甯宓,浑然无物。无有相生,难易相成。份与物忘,同乎浑涅。天地无涯,万物齐一。 微风无起,波澜不惊。 禅寂入定,毒龙遁形。 我义凛然,鬼魅皆惊。 我志扬迈,水起风生! 清新治本,直道谋身。

飞花落叶,虚怀若谷。千般烦忧,才下心头。 即展眉头,灵台清幽。心无罣碍,意无所执。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灵净归一,气协魄消。 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 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定心心经: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忘我守一,六根大定; 戒点养气,无私无为; 上下相顾,神色相依; 蓄意玄关,降伏思虑; 内外无物,心神净明。 佛家: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duǒ]。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gā dì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gā dì gā dì bā lā gā dī bā lā sāng gā dī bō dì sī⌒wa⌒hǎ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篇五:《道德经(第十三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惊喜或惊恐。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

什么叫宠辱若惊?由于得宠者地位卑下,因此得到宠爱就会为之惊喜,失去宠爱就会感到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有大患(即宠辱),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达到不患得患失、心中没有自己(即无身)的境界,那么人还有什么忧患呢?

所以,崇尚把自身献给天下者,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情愿把自身献给天下者,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评析]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

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词解:

宠:喜欢,有功而赏谓之奖,谓之公平;无功而赏谓之宠,谓之不公。辱:折损,有错而罚谓之罪,罪有应得;无错而罚谓之辱,或因不察。若:好像,就是。惊:惊恐,惊惶失措,危害之大,足以使人惊恐,又含有惊惶失措的意思,即治国错误之策。

宠辱若惊: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王感到惊恐。作为治国的失策都是一样的。

贵:宝贵,第一位的。患:患得患失,最重要的事,大患,最重要的大事。若:就是。身:身家性命。

贵大患若身:人,第一位的最宝贵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身家性命。

何谓:为什么说。

何谓宠辱若惊?

为什么说,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

的惊恐和危害都是一样的?

下:次一等。

宠为下:宠是因情感而为之,君王不易纠正,易生妄侫。而辱多是因不察而造成,君王详查可解,易得谅解。所以说宠的危害更大,比辱还要次一等。

之:意指宠。

得之若惊:得宠的会心生妄侫,其危害足以使君主惊恐。 失之若惊:失宠的会离心离德,其危害亦足以使君主惊恐。 是谓:所以说。

是谓宠辱若惊:所以说,宠爱与辱恨,它们的危害都足以使君王惊恐。

何谓贵大患若身?:为什么说,人,第一位的最宝贵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身家性命?{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自己,这里以自己举例。有:有做为。大患者:有大事业的人或为事业患得患失的人。为:因为。有身:拥有身家性命。

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之所以要有做为,成为一个有事业的人,每天患得患失,都是为了自己身家性命,为了身家性命而忧。

及:如果。无身:没有身家性命。何:任何。患:事情,患得患失。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没有身家性命,我还会有什么事情可做呢?亦可以解为:如果我没有身家性命之忧,我又何必

患得患失呢?

故:所以,总结词意。贵:宝贵,这里有尊重的意思。身:个体生命的表述。以:原则之意。为:作为,治理。天下:国家社会的表述。若可:就是可以。寄:传递,给于。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所以,以尊重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为原则的人,就可以把国家传递给他掌管。

爱:呵护,喜欢。托:托付,有管理之义。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呵护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为原则的人,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管理。

意解:

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主感到惊恐,作为治国失策它们都是一样的。最宝贵的,第一位的,患得患失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对身家性命的拥有。

为什么说,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王感到惊恐呢?

宠是因情感而为之,若生妄侫,君王不易纠正。而辱多因不察而造成,若得谅解,君王详查可解。所以说宠的危害更大,比辱还要次一等。得宠的会心生妄侫,其危害足以使君主惊恐。失宠的会离心离德,其危害亦足以君主惊恐。

所以才说,宠爱与辱恨,它们的危害都足以使君王惊恐。 为什么说,最宝贵的,第一位的,患得患失之中最重要的大事,是对身家性命的拥有呢?

篇六:《【老子语录】_老子经典语录》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名言无数,古典文学网给喜欢老子的朋友精选老子名言100句,希望大家喜欢。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标准,于是就有了与之对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章》【译文】有与无相互生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趋向,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追随。

3.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章》【译文】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4.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出处I(道德经middot;

第二章》【译文】生养了一切但不据为己有,做成了什么并不自恃有功,成就了事业并不居功自傲。就是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名就不会消逝。

5. 为无为,则无不治。【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章》【译文】做那些无为无欲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6.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五章》【译文】说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隐人窘境,不如顺其自然,格守中庸之道。

7.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六章》【译文】它(谷神)的本体是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处】《道德经middot;

第八章》【译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居处于众人所讨厌的低处,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9.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九章》【译文】金银财宝很多,没有谁能守得住。

10. 功成身退,天之道。【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九章》【译文】成功之后激流勇退,符合天的道理。

1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十一章》【译文】有能给人以小的利益,无才有真正的大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收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13.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14.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一章》【译文】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字:道。

1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二章》【译文】委屈圆转可以使之保全,矫正弯曲可以伸直,低洼可以使之盈满,破旧可以使之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16.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17.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18.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9.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四章》【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进步。

20.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五章》【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五章》【译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22.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善数不用筹策。【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给人留下话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准。

23.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二十七章》

【译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镜,可以警醒善人。

2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25.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三章》【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26. 知足者富。【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27. 死而不亡者寿。【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三章》【译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被忘记的人才叫长寿。

28.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29. 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30.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六章》【译文】鱼不能离开水,国家最锐利的武器不能够让人知道。

3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七章》【译文】道,看起来无所作为,却无所不能。

3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八章》

【译文】上德之人,没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33.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34.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35.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3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四十二章》【译文】虚无之道生太极一气,太极一气生阴阳两仪,阴阳交合生三才,三才化生万物。

37.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四十八

章》【译文】追求学问,就要求天天都学有所得。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减之再减,最后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38. 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39.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4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五十六章》【译文】言语无法表达道的真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说道,如果有人在说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4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4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43.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44.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45.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六 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4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47.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48.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宝,一直在坚持地守护着它们。一个叫仁慈、一个叫勤俭,第三个是不敢争胜冒尖。

49.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七十一章》【译文】知道了但装作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却装作知

道,是真有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圣人以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为病。就是因为他们把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50.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七十二章》【译文】百姓不害怕威严的统治,那么祸乱就要来了。

51.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七十三章》【译文】有胆量但是贸然行事的人容易被杀,有胆量但不贸然行事的人就可以活命。

52.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七十三章》【译文】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53. 民不畏死,奈嘴可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七十四章》【译文】如果百姓都不怕死,用死来威胁他们能有什么用呢?如果让百姓常常害怕死亡,而那些极少数的违法者,抓住后杀掉他们,还有谁敢违法?

54.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七十七章》【译文】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之道,则相反,是减损不足的而奉献给有余的。

55.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十三章》【译文】把自己的身家和天下看作一样重要的人,才可以寄托天下重任。爱天下的人像爱自己的身家一样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

56. 致虚极,守静笃。【出处】《道德经middot;第十六章》【译文】要想达到虚无至极的境界,必须专一守住这个静字。

57.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出处】《道德经,第十八章》【译文】大道废止了,就会有仁义。智慧出现了,就会有狡诈。六亲不和就会出现慈爱和孝顺。国家动乱就会有忠臣出现。

58.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七章》【译文】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是自然而生的,所以能够长久。{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59.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出处】《道德经middot;第七章》【译文】圣人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后面,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身体。

60.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出处】《史记middot;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译文】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大展身手,生不逢时的时候就像蓬草一样随意而行。

61.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出处】《史记middot;老子韩非列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