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穷尽自己的情欲


篇一:《辞有穷尽》

辞有穷尽,情无休止

—孔子“辞达说”之我见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同,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孔子身上带有着温情脉脉的远古贵胄的血脉,在他的学术视野中,文史哲不分。基于这一点,他留存下的言论往往引起后人众多争议。例如,孔子所言:“辞达而已矣”,又说“情欲信,词欲巧”。这两句看似对“辞”迥然不同的评述构成了孔子辞达说的基本核心,后世对这两句话语的阐述丰富了“辞”的内涵,尽量接近孔子的本意。本文将从“辞”、“达”之本义与内核,“辞达而已矣”,“情欲信,词欲巧”的联系与不同两方面,提出作者对辞达说的看法,即:辞达说是一种关于书面语言表达的动态式表述理论,其实质是“情”,“辞”贯通流转的过程。

关键词:论语;文论范畴;辞达说;辞;情

一、“辞”与“达”内涵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提到了“辞达而已矣”。这句话前后并无上下文相联系,是一句缺乏具体语境的只言片语。杨伯峻先生考证,整部《论语》中也只有此处提到了“辞”,而往往做为“辞”的同义词的“言”,书中则有69处之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辞”做为文论范畴是一个孤立的、冷门的概念。在其他儒家经典中,多处涉及到对“辞”的阐述,如:“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修辞立其诚。”《易乾·文言》、“辞无常,孙(顺)而悦。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简足以达,义之至也。”《仪礼·卷八》等。尽管胡适等学者认为,这些书籍上署名孔子的语录不可深信。但将这些语录做为先秦儒家的一致思想倾向来考察时没有问题的。

辞”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多义词。对“辞”之本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辛部》:“辞,讼也。”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辞,分争辩讼谓之辞。”朱自清说“打官司的时候,原被告的口供都做‘辞’;辞原是‘讼’的意思,是辩解的言语。按照先秦时期的传统,人们逐渐将刑法意义上的“辞”外延到了政治意义上的外交辞令。《周礼》中有大祝作六辞的记载,《春秋》也往往用辞来指代诸侯盟会时使用的公共语言。“辞”从上古时期浓厚的宗教和刑名语境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是以政治意味浓厚的概念出现在孔子所处的时期。孔子热烈的关注现实政治,长期积极参与到政治实践中、因此,孔子重视“辞”,是必然而然的事情。

上古时期文史哲不分,政治意义上的“辞”往往是指诸侯交往中的外交辞令,但外交辞令也得文从字顺,讲究辞藻与气势。因此,“辞”在后代往往是做为文论范畴被古人使用的。这一点是在孔子那里就开始发轫的。《系辞传》中援引孔子的话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这句话放在文论的角度解释,很明显可以看出孔子将具体的文学实践提高到抽象的理论抽取概括的高度。文学中的“意”往往飘忽而不可得,辞可以做为帮助我们理解文意的关键。

在春秋时期,“达”也是一个多义词。何谓“达”?《说文解字·辵部》曰:“达,行不相遇也。从辵羍声。”故“达”的本义是“道路畅通”的意思。除其

本义外,“达”还可引申为“通、皆、宜、生、进”等义。“达”在《论语》中出现19 次,除1例表地名外,其他几例皆是作“通”解。基于此,我认为传统解读中“达”作“表达”来讲,是有怀疑的。所以,如果将“辞达而已矣”做“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来解释。那么这种理解无疑是把“辞”放在一个静止的点上。而“达”做“通达”理解,辞是以一种动态的,积极的形式参与到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这个过程的。事实上,我认为辞的实质就在于此。

二、“辞达而已矣”和“情欲信,辞欲巧”的差异性与同一性

对“辞达而已矣”的解释不再赘述,现在来讨论“情欲信,词欲巧”。长久以来,学者将其转为孔子重视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统一性的例子来理解,我认为这是没有问题的。《论语》中也有“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例子来佐证。孔子认为,早前“辞”是诸侯盟会时贵族掌握的必备技巧,在情“信”的前提下做到辞“巧”,这并不是让人学“巧言令色”,而是让“辞”能够更好地表达本政治集团的利益而已。《系词传》中援引孔子的话说:“其旨远,其辞文”,可以看出,很早的时候儒家已经将是否有文采,让语言更加巧妙做为判断“辞”的水平高下的标准。

很显然的,在“辞达而已矣”和“情欲信,词欲巧”之间存在差异性。差异性方面,古代学者为孔子“尚文”还是“尚用”而争论不休。而这两句话往往是“尚用”和“尚文”的立足点和基石。对“辞达而已矣”作注的孔安国认为:“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朱熹注亦同于此。杨伯峻说:“`文胜质则史’,过于浮华的词藻,可能是孔子所不同意的。”这一种思潮将孔子辞达说完全绑在实用主义的车轮上,并不能使人完全信服。而孔子也在《仪礼》中说:辞无常,孙而悦。辞的多寡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采取华丽的语言传达自己的道理也是可以的。换种说法,“巧”与“拙”不是评价“辞”高明与否的唯一标准,“达”才是。

而从同一性的角度,其实不必将这两句做割裂性的理解。我认为,这两句是“辞达说”之两翼,是浑然一体的。他们都以“诚”的情感做为基点,沟通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写作实践。

现代学者认为,在先秦儒家眼中,“诚”是文学中的情志要求。孔子也说,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矣”,要想实现“达”的目的,必须要作者或说话者本人抱持一种笃志的信念。“巧言令色鲜矣仁”,“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传统儒家认为,热烈而正直的情感是君子必备的。正确的情感指导着君子的各种实践活动,其中当然包括文学活动。“情欲信,词欲巧”也是相同的道理。“信”就是诚,辞巧是一种手段,最终要让读者明白的是写作者的“信”。这一种思想成为后世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发端。

三、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将辞达说从静态机械中解放出来,是为了从一种动感的角度观察先秦时期学者对文学的认识。基于以上全文的讨论,我认为:“辞”从刑名政治的语境中解放出来后,很快就以文论范畴的方式进入儒家的视野。儒家以情感的“信”为解读“辞”的前提,最终的目的是实现“通达”,完成作者情志与读者阅读体验的连接。“巧”与“质”是帮助“辞”完成“达”的两种不同手段,二者可以兼用。辞达说的实质就是辞达说是一种关于书面语言表达的动态式表述

理论,其实质是“辞”,“情”贯通流转的过程。

四、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古籍出版社1958年

[3]孙希旦撰.《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1989年

[4]孙治让撰.《周礼正义》.[M].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

[5]刘金文.孔子“辞达”观新论.[J].社会科学家2016 年第二期

[6]郭令原.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篇二:《《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1.

2. 3. 4.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 我国最早比较系统研究美学的是王国维。 西方开启美的形而上学思考的是:柏拉图。

5. 西方美学史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6.

7.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四个流派: 主观论美学。代表:吕荧和高尔泰。 客观论美学。代表:蔡仪。 主客观统一论美学。代表:朱光潜。 实践美学。代表:李泽厚。

8. 审美经验与理性认识及其他感性认识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

非理性的统一。可以说,非理性的直觉是比理性更高的认识能力,从这一立场出发,才

可以确定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地位,才可以认识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直观性。①“感性直观性”。是指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

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另一

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

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有的非功利性,是由2个方面决定的。①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

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是涉及到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

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

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

不会产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任何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纯粹形式是不可

能成为理想审美对象;并且主体一定会受到对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这种功利

色彩的侵染使得审美经验不再那么纯粹和自由,但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和重要。

超越性。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

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9.

10. 审美活动特殊性的表现。(简答题)

答: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

一;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1. 审美体验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

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

精神状态。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各种心里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

的活跃状态。

12.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

征。答: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

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

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

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

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

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13. 简述审美发生论的几种学说。P136

答:(1)游戏说: 游戏说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

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

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2)生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

于人的某种本能

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 个体生命

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

能则产生出美感。达尔文:动物也有美感能力。

(3)巫术说: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

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

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术说来

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费

雷泽《金枝》.

(4)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普列汉诺夫:

“劳动先于艺术”;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

14.

15. 美与功利、道德、实用、合适等关系问题。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16.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

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17. 结合美、丑、悲剧、喜剧等相关美学知识,谈谈对现代荒诞剧的认识。

答: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

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

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18. 物、美、艺术、审美意象的关系。

19. 朗吉诺斯、博克、康德、黑格尔等人关于崇高的 论述。

① 朗吉诺斯:《论崇高》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探讨。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

和尊严的结构。贯穿文章 的一根红线是“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把此范畴拓

展到对人格的评价。

② 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

起来。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有两种情欲:自我保存的情欲和社交的情欲。对庞

然大物保持安全距离。

③ 康德:从理性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从主体方面说明崇高。

④ 黑格尔:理念压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质。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

阶段,认为崇高是表现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象征型艺术中。

20. 悲剧的起源、本质与审美效果。

答:悲剧的起源:悲剧起源于民间酒神节庆典上对酒神的颂歌。

悲剧的本质1.悲剧的本质不在于这些表面现象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现象所表现的由人物的

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2.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3.人们不甘现状、永不满足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悲剧冲突的原动力,而不畏强暴则是这种原

动力遇到灾难时的必然反映。

4.悲剧的本质: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

中主人公由感性生命遭受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畏惧、怜悯之

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悲剧的效果悲剧的悖论起因于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由于唤起了悲悯和

畏惧之情,进而使主体的这种情感得到了净化,于是能获得快感。

欣赏悲剧何以能产生快感,由同情到欣赏,由悲到喜,是悲剧问题中最根本问题。

悲剧由痛感到快感,从内在心理规律上,可以与生理规律贯通起来看。

悲剧突出地是在说明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21. 意境的审美内涵:P247(大题,举例说明) 答:①主客统一 ②情景交融③时空转换④有无相生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⑥辩证的哲理智慧

(1)、主客统一 主客统一是意境的最基本的审美内涵。 这里的“主”是指处在一定的审

美关系中的主体的人。 这里的“客”是指处在一定的审美关系中的审美 对象。 所谓意境

的主客统一,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人——包括人的全部情感、 意志、认识——与作为客体的

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的统 一。 主客统一的极致是“物我两忘”。 在审美活动中,

处于积极活跃之中的 审美主体,通过联想、想象、情感、理性、直至非理性等心理因素的 参

与, 将审美对象转化为一定的审美虚象, 从而使自己入而化身其中, 就是这种显在的审

美现象表现。 对于这种现象, 有的美学家还把它称 之为“无我之境”、“全人格震动”等

(2情景交融 ①、情景交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情与景的互相发现、互相激发。 ②、情

景交融要上升为意境,就要求“情”与“景”的相互升华。 ③、意境中的包含着各种情与

景的交融。

(3)时空转换,“空”之意味 时间和空间本来是人们在世界上生活所面对的既定客观条件,

此时与 彼时或此地与彼地的空间是不能相互转换的。 但是当人们处在审美活 动的条件下,

则能实现突破时空的制约,得到审美的心灵的自由,即 把此时、此地的情和景跟彼时、彼

地的情与景融合在同一意境中,这 就是意境的时空转换。 意境中多种情景的交融, 实际{人不可穷尽自己的情欲}.

上就是达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在思 想意识里进行的审美活动,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

和彼时、彼地的情 与景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 通过时空转换, 使人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

和束缚, 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 也即是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 人解放的性质”。“空”

与“物”相比就如“无”与“有”相较, “空”是一种“虚”的境界, 是无我无物的自由

和虚无, 就像中国山 水画中的留白,任想象随意驰骋。

(4)、有无相生,“无”之超越 ①、有无相生,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中是由道家学说提

出来的。 ②、对于意境来说,“有无相生”就是“实”与“虚”的结合。不过,这里 不是

强调无借助有来表现自身, 而是强调无味胜过有味, 无色胜过有 色,无声胜过有声。它

强调了“无”之美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无限之美。 这无疑道出了审美活动的重要的规律。 ③、

中国画讲求一个虚字。所谓虚,就是笔画间和作品的周围的空白 处。所谓实,就是点线在

作品中落脚处。中国画讲求的虚,我们也可 以理解为讲求含蓄美:画不应一览无余,应画

外有画,由有限伸向无 限,要“留白”,要“水中看月”,让虚处比实处更富韵味,更有空

灵之 美。 (适当插于中国画图片加以说明) ④、 以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为例, 有无相生

的意境美得到了具体应用和 体现。 (图片见于意境建筑PPT)

(5) 、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就意境的审美效果而言的。在艺术实践方面,意境这种“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为各门类的艺术审美鉴赏所共有。 在诗, 有“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孤帆远影碧空尽,不尽长江滚滚流”等, 欣赏之余审美主体所获得的就是这种体验。

(6) 、辩证的哲理智慧 意境具有辩证的哲理智慧,是指“努力在有限的景色描写之外,表达 无限的情怀和哲思。例如,有与无、大与小、多与少、静与动、有限 与无限等。

22. ?弗洛伊德和荣格

23. 现象学哲学与美学最早由莫里茨·盖格尔创立。?英伽登和海纳

24.

25. 关于艺术定义的几中学说。(简答题)

答:1.从艺术起源角度来定义:①游戏说 ②集体无意识说

2.从艺术的本质角度来定义: ①模仿说②表现说③有意味的形式说④符号说

3.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①载道说(或教化说)②娱乐说

25、艺术的存在方式。(简答题)

答:方案一: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

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意象是艺术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艺术的本质体现在意象世界中。从存在方式上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

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在意象世界中的艺术只能存在于人的审美经验中,这是因为:①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艺术创造者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情感都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调动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感受、把握、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形成特殊的物质存在--艺术品。在此,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存在于意象中的艺术必然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②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存在于意象中的艺术必然存在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①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现实中自我封闭的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品只有在向艺术家与接受者两头开放时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之中,对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而言,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②其中,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而只有接受者的欣赏活动才能赋予艺术的生命,艺术才能获得现实存在的意义。

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人类心灵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代表着人类心灵对自身与世界的感悟和人类相互交流中对人类文明的创造,在这个时空中,艺术作为一

种存在现象,通过三个环节交互活动,不但获得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也为人类文化与文明创造了不断更新的因素。

方案二:首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以艺术品所蕴含、所启发、所指称的意象为主的感性的精神性中,艺术品是艺术现象中一个最鲜明的显现品;其次,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们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中;再次,艺术整体上存在于艺术创造 → 艺术品 → 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26.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有哪些?(以具体作品为例)。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A. 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各门艺术所赖以存

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B. 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律等。面对艺术品时,

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C. 意象世界层。属于核心层次。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

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D. 意境超验层。属于最高境界。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

味的最高境界。分为广义和狭义。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2、 以梵高的《星空》为例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竖向的柏树与横向的山脉,星星回旋于夜空,新月漩涡,星云与棱线蠕动,柏树火焰,教堂尖塔伸向天空。弯曲的长线与破碎的短线,是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的、眩目的。

这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这是一种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27. 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类型及其审美特征。(复习提纲上没有)

答: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

时间艺术的类型:戏剧,文学,音乐。

28. 什么叫艺术鉴赏?

答:所谓艺术鉴赏,是指受众(或者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照,欣赏获得审美愉快和体验的活动,是整个艺术活动的第三环节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鉴赏是一种需要接受者充分调动起自己审美和文化修养以全部的心灵活跃来参与的积极的能动的审美活动。

篇三:《第四单元测试卷》

苏九(下)第四单元测试题

积累运用,语文学习的基石(30分)

1.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请将下面的文字准确、工整地抄在田字格中。(4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意思。(4分){人不可穷尽自己的情欲}.

(1)徐公来,孰视之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且焉置土石 (4)自经丧乱少睡眠 3.诗文默写和文化知识填空。(12分)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3)伤心秦汉经行处, 。 (4) ,秋天漠漠向昏黑。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 (6)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是 , 。 (8)写出史书的体例:①《左传》 ;②《战国策》 。 4.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4分)

(1)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5.综合性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6分){人不可穷尽自己的情欲}.

(1)《曹刿论战》的曹刿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他们为了国家的兴亡,是如何尽自己的“匹夫”之“责”的?试用简洁的语言作答。(2分)

(2)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爱国心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品读下列词句,说说词句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愿望。(4分)

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南宋·辛弃疾)

综合阅读,心灵世界的对话(40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6~11题。(16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①”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

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

(2)最近,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石,以堙于东海。③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评选表彰。

1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6.解释文中黑体词语的意思。(2分)

(1)固 (2)虽 (3)厝 (4)焉 7.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有的人天赋不高,才具有限,能力平平,注定难成“大器”,从事的又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但却“不放弃,不抛弃”,坚持数年,日积月累,到了人生的“夕阳红”,居然也能成为某一个方面的行家,在某种技艺上达到高峰,成为一个小范围内的名人。

句① 3“小器”晚成,不好引名人的例子,因为他们不管“早成”还是“晚成”,都是“大器”,○句②

和“小器”们不可同日而语。我所熟悉的一个盲人按摩师,可算是“小器”晚成的典型。他三十

句③

多岁就开始从事按摩治病,但技术平平,也没啥影响。后来他不断积累经验,四处拜师求艺,还

8.用文中原句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