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名人作文


篇一:《作文“仰望” 教案》

作文“仰望”讲评 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以及材料的组织;

2、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习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的组织及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再次仔细阅读作文题目。

以“仰望”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二、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1、大而空洞。不少同学在泛泛地谈“仰望”是这个、是那个,类似于散文似的排比段落,缺乏具体生动事例的支持。

2、不知道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少同学只是在说仰望是什么,然后说哪一位伟人有什么样的品格,等等,不能够把作文的命题和自己、和我们联系起来。实际上,每一篇作文,命题人的意思都是想通过这一篇作文让我们在这一方面有所提高,有所升华,有所进步,从而让我们的精神境界、思想品格得到提高。比如“仰望”,不在于仰望这一个动作,也不在于让我们简单地谈谈古人有什么品格,而在于通过仰望古人的某种品格,让我们学习古人的这种品格,从而缩小与古人的差距,最终提高我们自己的思想品格。再比如“包容”,命题人并不是想让我们谈谈什么是包容,而是想让我们学习包容这种品格,从而让我们也具有包容的胸怀。因此作文必须和我们自己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才有现实意义。

3、什么都可以仰望了。可以仰望蓝天,可以仰望高山,但是能够仰望大海吗?能够仰望过去吗?能够仰望历史吗?这些都是在情理上说不过去的。

三、分析题目“仰望”。

1、思考:怎样理解题目?

明确:命题作文的形式一般有两种,即给定一个词语,如,“仰望”“包容”“见证”(2009年山东),或者是一个句子,如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所给的命题字数越少,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少,也就越不容易思考。因此,对于字数较少的词语,我们可以采取扩展词语的方法,使信息量增多,也就易于思考了。比如“仰望”,我们可以扩展为“我仰望着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我仰望着心胸宽广的圣人明君”“我仰望着忧国忧民的圣人君子”等等。

考虑一下几个题目:《追求》《桥》《考场》

2、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仰望这样的人?为什么不仰望你的同桌?

明确: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有差距,而且差距很大;他们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好,甚至于完美,对于我们来说他们达到了我们无法达到的高度。因此我们要仰望他们。所以,历史上一些名人,他们某一方面的东西,比如爱国的精神、宽广的胸怀、惊人的智慧、高尚的品格、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仰望”的内容,也就是这篇作文的写作内容。这样的话,思路就彻底打开了。

3、思考:这篇作文我们可以选择哪一些材料?

明确:从现在开始,大家应该建立这样一种习惯,遇到作文题目,大家首先到我们学过的教材,特别是文言文课文中去寻找材料和事例。文言文中的人物和故事非常丰富看,完全可以满足我们作文的需要。在此,还是以《史记》选修课本为例,比如“爱国的精神”可以

找到屈原、张骞、苏武等,“宽广的胸怀”可以找到蔺相如、信陵君等,“惊人的智慧”可以找到张良、孙膑、韩信等,“高尚的品格”可以找到鲍叔、等。这些事例足够我们选择了。

4、思考:行文思路怎样处理比较好?

明确:我们以前曾经给大家印发过几篇例文,思路都很清晰,而且都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学着运用。否则,我们还讲这些东西干什么呢?我们上课讲到的东西,这一次你运用了,可能凸显不出来,下一次你运用了,还可能凸显不出来,但是这样坚持下去,当化为你自己的东西时,运用比较娴熟了,就自然现出你的高明之处来了。大家在写作之前可以先列一个提纲,简单一点的,然后再往里填充内容,就简单了。

我的提纲:

首段:仰望是一种精神,仰望是一种人生的品格,仰望可以提升自我。我们要学会仰望。(简洁明了,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仰望名人作文}.

主体:仰望......,我们可以知道差距。例子加议论。

仰望......,我们可以弥补不足。例子加议论。

仰望......,我们可以提升自我。例子加议论。(层层递进)

尾段:仰望是一种人生的品格,仰望可以提升自我。我们要学会仰望。(照应首段)

四、学生例文欣赏。(2007级12班 王志梅)

仰 望

不要只顾着前方的功名利禄而急着赶路,这样你会错过抬头仰望天空、思索人生的机会。其实,仰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品格,我们要学会仰望。

仰望着伟人,学习他们身上闪烁着理性光芒的地方,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仰望着李白,学习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贵、放荡不羁、清明寡欲的人生节操;学习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个在中国诗坛上独领风骚的骄子带给我们的除了优美的诗篇,还有珍贵的人生启迪,对后代影响深远。

仰望着牛顿,学习他遇到事情勤于思考,遇到困难从不气馁的品质,学习他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的精神。牛顿可以说在物理学界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的贡献很多,他的精神更是人类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仰望他,学习他,让自己成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仰望着周恩来,学习他宽容大度、与人为善、和蔼可亲的性格。他在万隆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令挑衅者感到无地自容,令同盟者赞佩不已!他是智慧与善良的化身,仰望着他,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与自豪,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顿发光亮!

一代代的伟人身上都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而那些在生活中的平凡的人们何尝没有值得我们去抬头仰望的地方呢!

小人物是金字塔的底座,是整个社会的支撑,他们中就的的确确有许多让我们感动和敬佩的平凡而伟大者。

仰望着时传祥,我们想到了,他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而他却没有一句的怨言!他的精神曾经轰动了全国,人们纷纷向他学习,他的确很平凡,但他又真的很伟大!

仰望着郑培民,我们想到了他一个人坚守自己的职业,不怕困难,不怕讥讽,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他的精神让我们所有的人感动不已!

仰望着雷锋,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钉子精神,他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解放军战士,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的的确确是很高很高的。

不管是伟人,还是平凡的人,凡是他们具有的可贵品质,我们都应该去学习。仰望他们,

可以让我们明理,可以让我们明智,可以让我们摆正思想,可以让他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导航灯,指引着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走向新的成功!{仰望名人作文}.

学会仰望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品格。学会仰望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我们要学会仰望!

篇二:《作文素材——古今中外名人事例》

1

2

3{仰望名人作文}.

4

5

篇三:《作文名人素材》

对于名人素材,现在用的已经够滥的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很多同学在运用中总是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长篇累牍地堆砌素材。名人素材能用吗?绝对能用,但是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那么怎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素材呢?

一、把握一个运用原则:融入自我,感情真挚

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感情真挚”。历史人物和我们距离较远,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历史人物素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也就不可能运用此类素材写出好文章。

要有“我”的存在就要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时,要深入到人物的“内里”,用“我”的心去感知“他”的心,而不要简单地用一种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去“套作”“他”的精神和思想。同时,还要将“他”的行为与心理与“我”进行对接,让“他”走近“我”,靠近“我”,与“我”心心相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动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才能文真字切。惟有文真字切,方能打动读者的心。比如下面这个例子(话题:同情心):

我再次抬头仰视他,然而我震惊了。暗淡的月光在他的眼角折射成无数白刃刺痛我的眼睛,一颗老泪顺着脸颊滑落,将我彻底淹没。透过他的温暖的泪,我看到他穿着打满补丁的布衣穿行于雕栏玉砌的帝阙,站在圆环的中心冷眼旁观众诸侯的尔虞我诈,哼着小曲儿编鞋换米,讲着楚神龟静心垂钓,在林间和枯骨畅谈生死,在亡妻前鼓盆高歌……他在想什么呢?是对明月清风的眷恋,还是对名利权势的淡漠?是对世态炎凉的愤懑,还是对孤芳自赏的无奈?是对血腥厮杀的不屑,还是对天下苍生的悲叹?

泪水在地上溅起凄美的花朵,在心底荡出层层涟漪,我在轰鸣的回响中沉沉睡去……

【赏析】读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做为普通人的庄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对庄子充满同情的“我”。这正是作者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的结果。

二、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运用历史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不能因为手中有素材就用,也不能因为没有素材而随便拉一个来凑字数。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作文话题对接起来。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将素材与话题对接,那还是不要用的好。更进一步还要求这种对接能有独特的角度。因此对素材要寻找最佳的切入点。素材的切入点可有以下几个角度:

1、从人物的内在精神切入话题。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彩的人生经历,是素材宝库。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屡遇挫折却毫不退缩的品格,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的品德,项羽、荆轲、苏武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立志报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能用来阐释很多话题。例如2009安徽高考《弯道超越》:

人生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毛泽东在领导红军反围剿时,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事后才知,不是走了这些‚弓背路‛,早已像石达开一样葬身大渡河了。毛泽东在弯道中寻到了生机,走出了胜利。

苏东坡,面临过人生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贬往黄州的迁客。就在黄州这个弯道上,苏轼饮尽孤独,洗尽浮华,从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子从弯道上走出了精彩。

2、从人物的外部世界切入话题。就是说要横向拓展素材。这就要我们关注所写人物周遭境况:他的亲朋,他的同列、他的“上级”,他的“下级”,他所处的社会特征……也就是关注他的社会关系。例如对屈原要关注他和楚怀王的关系,对曹操要关注他和他的部下(如徐庶、许攸等等)的关系,对诸葛亮要关注他和刘备刘禅的关系,对岳飞要关注他和宋高宗的关系。这里面也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有些话题适合从这个角度切入。如“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竞争与合作”“信任”“宽容”等等话题。例如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

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亮点分析】作者把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写的如在目前,感悟动人心弦,怎么不打动阅卷者。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又如:

李白缘何称“诗仙”?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一位当代大诗人对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青莲居士谪仙人‛,这是两位古代大诗人对另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这位被盛赞的大诗人就是唐朝‚诗仙‛李白。 ‚嫉妒与相轻往往产生于相同之中——同龄、同行、同时代……‛但又是什么原因使众多的大家甘愿臣服、众星捧月般地烘托着李白,或者说李白缘何称‚诗仙‛?我曾像屈原天问般地如此发问。终于,研究性学习给了我这个揭谜的机会。

他生于大唐盛世,那是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开朗雍容的时代,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李白的成就与盛世密不可分。那个年代,经济发达,‚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如果没有那个年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他好比一条鱼,如果放在一个鱼缸中,永远不会长大。而因为盛唐这片大海,让他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历史与思想交汇那一刻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生于开放盛唐的他,无疑是幸运的,而他那天马行空的思想,更是不允许他仅仅呆在一个地方。他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浪漫,癫狂,豪义,他游历了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不能使他在任何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盛唐的社会安定及发达的道路交通为他远游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仰望名人作文}.

初到长安之时,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尽管他最后被排挤出长安,但就他这种狂放不羁的言行性格,恐怕除了雍容的唐朝,没有哪个封建王朝会容忍。

他如一只敏锐的狼,对周围的社会充满了兴趣,不断探索,不断体验。最终,他离开了长安到处游历。他的双脚和墨笔生动了大唐的江山。他深入社会,为自己的创作寻找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他的诗得以生存。他没有被那华丽的词藻所同化,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风格,他始终保持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态。他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使他的诗得以永存。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的家庭本身就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李白不仅阅读儒家经典,六甲百家,还发展了他多样的生活情趣和才能,这为他早年的崭露头角及今后的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身的天赋,自身的刻苦,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一时使他小有名气。最终他大笔横扫,给大唐诗坛注入新的活力,令所有的骚人墨客为之一惊。自此‚诗仙‛横空出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不羁,‚乘酒捉月‛,连死都是一首诗。

‚诗仙‛的成就离不开一个适合自己生长的空间,展示的舞台;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也离不开世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拥有了这些,不一定有大的成就,但却会更好地成长成才。就像今天,如果没有新课程的新理念,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李白探索‛,我恐怕也不会对李白了解这么多,从而写出这篇自己还算满意的作文。

【亮点分析】文章构思巧妙,以“诗仙”李白的巨大成就及他所处盛唐社会为主要内容,通过追记李白的成才经历,揭示了成才与生长空间、成才与探索、成才与世人肯定的重要关系,

与文题自然紧扣。作者深入探究,不断创新,灵活运用,巧妙构思,才使这篇文章脱颖而出。

3、从对人物的评价切入话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褒贬都有。例如对项羽、曹操、诸葛亮等争议都很大。甚至对于屈原,一般都认为他死得伟大;但也有人认为屈原太执着,他其实不必死,就象陶渊明说的“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不妨洒脱一点。我们在运用这类素材时,可从正面评价的角度切入,也可从反面评价的角度切入。例如“屈原”这个素材可这样用:

用于2001年话题“诚信”,可从正面切入。屈原面对小人谗言,君王疏远,政治腐败,环境险恶,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对国家的忠诚,从来没有忘记肩负的责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诚信‛。

用于2003年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可从正面切入。屈原被疏远流放,是怀王亲小人,远贤臣,凭感情用事。也可运用比较,从反面切入。屈原流放荒蛮,自投汨罗,是感情冲动,对人生前途缺乏理性思考,能否学庄子、司马迁、陶渊明,即使不从政,也能为后人多留一点作品?

用于2004年湖北话题“买镜”,可从正面切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屈原品格高尚,才华横溢,可以照见许多人的丑恶。他是一面明镜,我们要买的,当然就是屈子这样的‚镜‛。 用于2005年湖北“出”与“入”,可运用比较从反面切入。屈原入世太深,只知入而不知出,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他何不学学庄子、陶渊明、苏轼,该入则入,该出则出,出入自如?

评价历史人物固然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辩证地看待。但把历史人物做为素材运用于作文中,并非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有时可以根据“我”的理解做出评价。只有让“我”的色彩更浓一些,才能有创新思维,才能找到新的角度。例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题乌江亭》(见项羽篇),就把别人认为是缺乏政治智慧的一些行为解读为是诚信,由此切入话题。在运用中,我们甚至还应学会逆向思维,把原有意义打破,或从反面看,去发现新的意义。例如可以把“英雄荆轲”理解为名利之徒,这就打破固有的评价,为思维和表达打通了出路。当然这也要把握一个度。

但是,反面评价不能违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绝对不能批评屈原的投江是愚昧。

三、选择文体与运用恰当方法

(一)记叙文体。(慎用!除非是经过训练的优秀之作)

记叙文体可在选择叙述角度和发挥想象两方面上做文章。

1、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二是第二人称的叙述,三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1)第一人称。这个角度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较大的发挥余地。我们可以把自己与历史人物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成历史人物。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话题需要展示其行为的心理过程,表现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还可以暴点不为人知的“内幕”。如2004陕西高考满分作文:

昭君行

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来吗?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我,多么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长安城中的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我的身影了! 泪,从我的眼眶溢出。

呆呆地望着车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腰,它们也在为我难过。天边飞来两只小鸟,在我的车边落下又飞去,叽叽喳喳似在说着什么,它们在对我说么?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中的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记得,在宫中,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每一日都在猜忌与妒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后,我面对的是毛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泪水。我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毛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仰望名人作文}.

我笑了,是由心底涌出的喜悦。

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过我的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

【亮点分析】这篇作文的立意——“换一种思维方式,忧伤痛苦就能变为快乐幸福”——并不新奇,但作者却选取了“昭君出塞”的故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倾诉了怀抱琵琶,远嫁他乡的昭君在漫长旅途中复杂的内心纠葛,别具创新魅力。作文并没有絮絮交代大家熟知的事件的前因后果、经过始末,而是把关注投向昭君的情感世界,展开了大胆合理的想象。作者似乎真的化身昭君,在辘辘远去的宫车中回忆着昔日锦衣玉食、繁花似锦的宫廷生活,咀嚼着离乡背井、远嫁异族的痛苦惶惑。然而,在宫廷的黑暗孤独中消磨青春,又怎及得上在辽阔的草原自由驰骋、尽享天伦?改换了一种思维方式,让昭君得到了流芳千载的幸福;改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也让作者在考场上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

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便于我们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人读起来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就是把历史人物置于我们的对面,拉近和历史人物的距离。这样可以增加亲切感,便于抒情。例如:

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

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霜白,枯萎了红颜。又有谁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而你,昭君,只是怀一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阳下无语的青冢。你,变坎坷的人生际遇为华夏史册上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永世光辉,熠熠生光。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流淳”?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消!”郑袖的谗言,子兰的诽谤,怀王的昏聩,那儿不是你的容身之所啊,三闾大夫!痛心与失望,如此被排挤,命运多舛,可你依然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试问,史上还有如你一样的忠主人么?感念朝廷的日益衰败却无力相助,于是,你,自沉汨罗,多么可歌可泣的举动,《离骚》中句句都是你的一片丹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西湖美景,三月小雨润如酥,你,范蠡,携西施泛舟西湖,散发扁舟。何必留恋勾践的高位名利?你深知越王的可以同苦难,难以同甘,世人谁不留恋名利权位,可你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和功高盖主皆殒身的教训。走吧,陶朱公三置千金,你,写下了最完美的明哲保身的人生准则。放弃名利,成就了最善的命运。

菜市口人头攒动,一辆囚车押来披头散发的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变法会有牺牲,那就从我开始!”你大义凛然,昂着高傲的头颅,绝不会向顽固派屈服,用鲜血来唤醒民族意识的觉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变短暂的一生荣华为民族气节的不朽。

人生会有很多充满艰辛的际遇,充满荆棘,扑朔迷离,可是,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成就伟岸。{仰望名人作文}.

【亮点分析】这篇作文不说语言的流畅优美,结尾的点题,结构的完整,但就文中使用的材料,就足以让我们很是惬意:无需买什么作文材料大全,也无需让有些老师去费神搜罗一大堆作文应考经典材料叫学生背,然后去套,更无需绞尽脑汁搜寻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只要把手中课本读熟、弄懂,就不会有写作文没有材料的烦恼。看看这篇作文,哪一个材料不是我们课本中的?

(3)第三人称。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就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只知部分,没有写心理活动。如2010年福建高考《驭思,轻吟韵调》:

太白漫有惊人句,夜光杯里诗成仙!可惜,天生不羁世难容!恰便似蕃纕蒙尘不得用。悲兮,叹合……太白确实有才,他可邀月同影成三人,亦可放浪散发弄扁舟,但他缺乏一位伯乐,缺少能赏识他的君主!玄宗此刻早已在温柔乡里夜夜笙歌,又岂会理会太白这位小小的翰林待诏?或许,我们可以说庙堂如池不容龙,枉负才思如泉涌,又或许,我们能愤慨道渺渺鹏兮扶摇上,却不见云霓拨开有蒂阍!但太白并未被遗忘,因此,他的才华他的豪情早已在历史的笔触下持久绵密地绚烂!而如今,我亦在顶礼膜拜这些宛若来自九天之外诗调婉转着斗腴的梦想,难诉的悲怆在历史的盘桓中浓郁!

发现,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寄寓的却是无限的真知与憧憬。无论何时,都用洗净铅华的心去发现尘世的馥丽,宫商角徵羽,琴诗棋画唱,或是庄生晓梦,屈子离骚,都会在你那如晨露般晶莹剔透的眸子里沉积千古乐章!

【亮点赏析】作者从作文题的材料里“格林兄弟”朋友的角度,概括出“发现”的价值、意义,然后拓展开去,畅谈古代文学艺术上“发现”的佳话。

2010甘肃高考满分作文: 犹忆书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知多少‛,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莫,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痴;待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总喜欢想像‚莫道故园春色好,疆场碧血艳如花‛,或许伤感的背后,还有战士模糊的泪眼。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

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亮点分析】采用第三人称,围绕中心,截取人物事迹片断进行组合,对人物进行从多方面的摹写、抒情、议论,有想象的成分,但是合情合理,更集中,也更具感染力。

文章用大量篇幅阐发自己对阅读的体悟和感动,有一定的意蕴。其诗文积累比较丰厚,在短短的800余字的文章里多处引用,熔铸成自己的文章。虽然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和不足,但仍然获得阅卷教师的首肯。

2、发挥想象

充分发挥想象可以运用两种方法。

(1)再现历史情景。这种再现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而是想象扩展,即依据特定的历史事件从人物描写、情节、环境等方面进行扩展。再现历史情景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历史真实,这可根据需要确定。可以主要情节依据历史事实,只在细节上做扩展;也可以抓住历史的一点由头,进行想象虚构。如前面2004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昭君行》。再现历史情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

一是丰富人物的性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情、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呈现人物真实心灵世界,写出人物的个性。这就是把历史人物还原为人,既要看到他思想和精神崇高伟大的一面,又要表现他做为“人”的一面,他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甚至鲜为人知的某些“阴暗”的一面。这就是说在运用人物素材时,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这样行文会更加自由,写出来的文章也具有生活真实感。如前2004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昭君行》。

二是虚构情节。如前面2009山西高考满分作文。又如2009安徽高考满分作文: 不朽的昭君

你的人生本是宽阔的直道,不甘平庸的你更是拐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弯道。从此,你的人生焕发异样光彩。 ———题记

或许是上天的无意安排,或许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你,将你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那,又何妨?你天生丽质、智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学,样样通,为的就是要不同凡人,为的就是拐好人生的每一弯道。于是,我们看到绝世才貌的你,小小年龄就美名远扬。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