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族的诗歌


第一篇:《当代的藏族诗歌创作》

当代的藏族诗歌创作,在藏族社会主义新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代藏族文坛首先开放的一支艳丽的文学之花。它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它是青藏高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在藏族人民心中的燃烧,代表着藏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之情,迸发着时代汹涌澎湃浪潮的最强音。

创作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藏族新诗,是藏族传统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中外新诗影响下的产物。这些诗歌,除了思想内容焕然一新之外,在形式上有继承也有创新。追根溯源,可以说有三个基础,并在古个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新诗流派。

第一个基础是藏族民歌。相当多的藏族诗人,从小受到藏族传统民歌的陶冶,有个甚至是演员民歌的活跃分子,脑子里装满了藏族优秀民歌,因而在创作新诗时,不仅善于运用藏族民歌的各种形式,而且选词、取喻等各种表过手段也有藏族民歌的影子。他们的诗实际上是藏族民歌孕育出来的,他们是藏族新诗队伍中的藏族民歌派。他们的诗都有鲜明的民歌韵味。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第二个基础是藏族古典诗歌。这是一些藏族知名学者和藏文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阅读过藏传佛教各派大师写的道歌、前辈学者按照《诗镜》章法写的年阿格律诗、阐述人行哲理讨论修身从政的格言诗,他们掌握了藏族古典诗歌要领,他们认为这是藏族作家诗的正统,因而以写旧体诗自豪,成为藏族新诗队伍里的藏族古曲诗歌派。这些诗歌的特点是文学精雕细琢,结构严谨,寓意深邃,韵味十足。

第三个基础是当代中外新诗。有一些藏族诗人,汉文水平较高,他们阅读中外诗坛的名家诗作,这些诗作在结构、形式、思想逻辑、语言风格、句子章法等方面,都与藏族传统诗歌迥名有异,都是新的感觉和新的发现,因而引起藏族诗人的深思,有的学习某一流派之奇,有的学习某一汉派之新,不拘一格地写了各种诗歌,我们姑且把这些勇敢的探索者叫做藏族自由诗派。这些新诗,多角度多层次地抒发自己的诗情,作者思想比较开放,诗路比较宽广,冲破了藏族民歌和藏族古典诗歌的固定模式,追求新的思想意境,运用新的美学视角,不用整齐有句式,不用前后划一的段落,显示出一种奇异文采和新鲜韵味。这类新诗正在接受检验,正在不断完善。

以上三种藏族新诗,基本上概括了当今藏族诗坛的现状。由于诗人所受的影响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观点和诗歌风格。前两个流派是藏族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后一个流派是中外诗歌交流的产物。

藏族新诗的崛起,有两次高潮,有两批藏族诗人。第一次高潮,兴起于五十年代,涌现出老少两代藏族诗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旧西藏的苦难岁月,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们都亲眼看到了新中国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巨大变化,这引起变化极大地震动了他们的灵魂。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很自然地对旧社会的控诉有入木三分的深度,对长于就地取材,写出的诗篇都是真实生活的升华,令人读其诗却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人们更加热爱高原大地。

第二次高潮,兴起于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活跃在藏族诗坛上的是新老两批诗人,即五十年代开始写诗的一批诗坛老将和八十年代刚刚执笔写诗的大批诗苑新手。他们都经历了十年动乱的考验,记取了难忘的历史教训;他们都亲眼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取得的累累硕果,看清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方向,提高了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水平,既有火一样的热情,又有冷静的头脑,因而这一时期的藏族新诗不仅是数量上的飞跃,尤其是产生了一些思想挖掘更深、艺术方法更新,具有很大感染力的诗篇,把藏族新诗推向了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藏族诗人仓央嘉措》

藏族诗人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门巴族人。六世达赖喇嘛,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公元1683年(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 门隅 纳拉山下 宇松地区 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旦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关于藏族的诗歌}.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盘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关于藏族的诗歌}.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第三篇:《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

高平咏藏诗歌中的藏族文化景观

诗人将他钟爱的西藏心灵化,对诗人来说整个藏区就像大昭寺一样神圣,诗人对他笔下的西藏更多的是一种依恋,藏区的景、物、人、事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爱恋。

诗人用他独特眼光和想象将独具藏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融入到诗歌中,从具体中寻找抽象,把抽象化为具体,展现出一幅幅的画面和一段段的情感与故事。

一、汉藏文化的相互交融在诗歌中的体现。{关于藏族的诗歌}.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在诗人心中的统一,对于钟爱西藏的诗人高平来说,原有的中原文化便与新接触的藏族文化成了主客相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诗人的诗歌中有很多就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叙事诗《紫丁香》中便有很好的体现,“怒江的水,阻挡着两个羊群;藏布和巴珍,永远都不能靠近。但是,他们的眼睛,他们的歌声,却闪过怒江的浪涛,结起了解不开的深情。”诗人将传统的汉文化和藏文化相互结合,牛郎织女的银河相隔,而藏布、巴珍被这怒江阻隔,“永远不能靠近”,就如同牛郎与织女的遭遇,被王母银簪划成的银河永远的阻隔,将故事中的主人公换成了藏布和巴珍;“‘夜里做梦我常看到,紫丁香花铺成了天桥。我们把羊群赶在了一起,我们两家人搬在一道。’”“牛郎”藏布与巴珍的对话,梦里见到紫丁香花铺成了天桥,就好比喜鹊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一样。在故事后来,藏布和巴珍勇敢的走向了江水,“江水吞没了他们,他们爱恋的激情,却象江水一样永远奔流。看,在两岸的悬崖上,已长出

来两棵紫丁香,„„”两棵相望的紫丁香跟《孔雀东南飞》中的仲卿、兰芝死后结连理的故事一样。

藏布和巴珍的爱情故事跟汉文化中的爱情故事的相似性很好的体现了诗人很好的将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结合。

二、藏族饮食文化的体现

在诗人笔下有很多有关藏族饮食文化的词语,例如:盐茶、糌粑、酥油茶、牛粪炉子,等等,这些意象的使用,让读者顿生好奇。{关于藏族的诗歌}.

在《大雪纷飞》中诗人就写到了很多关于藏族饮食文化的场景。“如果你正在烧着牛粪炉子,或是又在缝补你打柴划破皮靴„„”两句诗,描绘了两个场景,两个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两幅生活的图景。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绚丽的描绘,作为读者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异域不同的风土人情,此时的我们对“牛粪”便有了更大的好奇心。牛粪在西藏人们的眼里便可算得上宝贝。藏人有句古老的谚语:“黄牛粪地下也有人呐。”在藏人眼里没有它你就吃不上饭,喝不成茶。另外还有更深的含义:即使再不起眼的地方也会有宝物或者能人,所以藏族人能从牛粪的火味里嗅出家庭的温馨,艺术家也能从中悟出艺术的真谛。诗人高平更是从中看到了那份温情。在藏区,牛粪作为燃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藏语里叫“久哇”,是燃料的意思,并没有粪的意思,人们对它不但没有不干净的概念,而且还觉得它很亲切,牛粪储存得多的人家在人们眼里是治家有方、勤劳和富有的象征。

在诗歌中诗人想表现得那种祥和宁静的氛围仅仅用这燃烧的牛粪炉子就表达的淋漓尽致,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去修饰,不需要去说明,

因为在藏人们的生活中,燃烧着的牛粪炉子就已经能说明了。

诗人还用到了很多藏族独有的饮食意象,比如藏族的酥油茶,藏族的酥油在做酥油茶这一主要功用外还多用来照明,称为酥油灯。在《大雪纷飞》中,“黄色的酥油灯火,还在离他的白发很近的地方闪耀。”酥油灯火是生命力和希望的象征。

三、藏族礼仪文化的体现

礼仪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藏族独特的哈达礼仪文化更是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关注诗人笔下的哈达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想起诗人常用的“雪”的意象。诗人做过一首《雪恋》,在诗中,表达了诗人无比的爱恋之情,如果说诗人是对西藏情有独钟,那么“雪”就是诗人诗歌中情有独钟的意象。诗人笔下不止一次的写到有关雪的诗歌,不止一次的使用“雪”这个意象。

雪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冷峻,更多的是在于它的颜色的美。藏族尚白文化理念的产生和形成大大早于哈达的产生,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存在着尚白文化心态,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影响了藏族文化思想,强化了藏民族尚白文化心态的理念。哈达是较晚时期出现的尚白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映、一种载体。在丝织品出现之前,藏族先民就以羊毛、糌粑或白石等白色物品来表达和象征纯正、洁白的善心诚意。随着边地民族同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促进了文化的相互辐射,蒙古族使用“哈达”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丝织业的发达使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进一步找到了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的载体。

就这样藏族人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

另外就是诗人诗歌中写到的天葬,一想到天葬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鹰。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的山上的秃鹰,除吃人尸体外,是不伤害其他的小动物的,是“神鸟”,这反映出藏人对鹰的崇拜。

丧葬作为一种民族风俗现象,其形成离不开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秃鹫多栖于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地带,这样就为天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藏族的“天葬”也成为“鸟葬”。多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的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他们升上天堂的愿望。“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它不仅体现出藏人们的虔诚信仰,更体现出他们的升天的愿望。{关于藏族的诗歌}.

诗人笔下的“鹰”是勇敢的,在藏区人们的眼中“鹰”更是神圣的。

四、藏族建筑文化的体现

一个具有独特建筑文化的民族必定带有其相对应的独特的文化色彩,就像客家围屋一样,不仅是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的体现,还是军事、政治、地理环境的体现。藏族的石墙、碉楼在诗人的眼中就是文化心理的窗户。

“那样高大的石墙,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它像我们的家乡。”石墙对于“我”来说是亲切的,对于诗人来说也是亲切的。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得石堆成为了人们建筑

房屋的主材。藏族人们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不仅仅可以防寒保暖,更有很重要的军事防御的作用。

诗人的诗歌中还有很多关于藏族民风民俗的故事和意象,就如藏族山歌中的“拉伊”、“克家”和“羌谐”等等,无不体现着藏族独有的文化景观。

第四篇:《西藏10首美景诗》

西藏10首美景诗

作者:霞浦一中 林承强

1.西藏怒江72拐

望断层梯瑞石悬,思连绝顶叹云天。 怒江壮景千重浪,魔鬼奇观四百旋。

2.西藏秀巴古堡

堡垒千年春永临,雪花万朵对梅吟。 降魔效国雄天下,格萨尔王铭古今。

3.西藏纳木错

万顷碧波霞如锦,扎西古寺扬芳馨。 迎宾合掌存禅悦,富裕神湖展画屏。

4.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

冰川绝壁也高歌,雾涌云翻飞瀑多。 异草奇花铺锦绣,神来之笔挽天河。

5.西藏阿里

望果藏民歌富裕,扎西德勒报平安。 班公湖上浪堆锦,发展多元万户欢。{关于藏族的诗歌}.

6.珠穆朗玛峰

人间屋脊入云中,冰塔巍峨寒雾浓。 险象环生鸟声绝,龙人已站美珠峰。 注:北坡在西藏的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7.甘丹寺

甘丹灵塔灿神光,弥勒燃灯净土芳。 永寿佛经唐绣美,诚摸柱底祷和祥。

注:西藏拉萨达孜县甘丹寺。

8.大昭寺

惹萨觉康净腐尘,转经林廓庇黎民。 禅灯香火千秋盛,传递人间美善真。 注:西藏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即“拉萨”。

9.布达拉宫

红山拔地百花鲜,玉宇凌空禹甸天。 公主文成民永仰,中华团结有新篇。

10.西藏的春天

美景人人绘,宏图户户描。

迎来春气象,西藏景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