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肋骨下方肉里痛


篇一:《肋痛》

夹关卫生院中医药知识培训

肋痛的中医治疗

一般描述: 胁肋痛是因胁肋部经气不和所致。以肌肤沿肋骨相引掣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发病原因: 多因情志抑郁或暴怒,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痛;或因扭挫等损伤胁肋部络脉,瘀血内阻,胁肋部经气阻滞而痛;或为肝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扰于胁肋,亦能致痛或肝肾不足,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诊断要点,以发作性单侧沿肋骨相引掣痛,痛如针刺或刀割,压痛拒按为主症。常伴患区感觉过敏或迟钝。 X线检查及其他检查无形质异常发现。

疾病辨析: 干胁痛:一般伴干咳、发热等症,痛处可发现胸膜摩擦音。

肝著[着]:有肝热病史,痛在胁内,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常有肝功能异常等客观改变。

胆胀:有胆瘅等病史,痛在胆囊区最为明显、拒按,可伴发热、腹胀,甚至黄疸等症。

治疗方法: 热扰胸膈证

证候:胁胁疼痛,烦热口渴,胸闷胁胀,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膈热、舒筋止痛。

主方:小柴胡汤

用法:加减:加青皮、白芥子、延胡索;灼痛易怒,加胆草、栀子。

胸络不和证

证候: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络)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

用法:加减:可加旋覆花、茜草;刺痛拒按,加全蝎、蜈蚣。

肝郁阴虚证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精神抑郁,眩晕,口干苦,五心烦热,或有低热,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疏肝、和营止痛。

主方:一贯煎

用法: 加减:可加白芍、刘寄奴。

其他疗法:体针疗法:可选足三里、外关、丘墟、太冲为主穴,曲池、合谷、肝俞为配穴。

耳针疗法:可选皮质下、交感等穴。

单方验方:

★ 杵头糠300g,酒20mL,炒热后布包熨痛处。 ★ 生韭菜150g,捣汁开水冲服。

★ 黄荆子10g,捣烂,黄酒冲服,每日1次。 西医学可选用解热镇痛剂等对症治疗药。

2011年1月10日 夹关卫生院

篇二:《中医内科的肋痛诊治》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315-02

【摘要】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本文主要就肋痛的病因病机分析和肋痛的辩证治疗以及肋痛的辨证分型护理,对肋痛做一些研究。

【关键词】肋痛 辨证治疗 辩证护理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故《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

2.瘀血阻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可以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

3.湿热蕴结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4.肝阴不足素体肾虚,或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均可使精血亏损,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而成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所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在临床上,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者,其病多与肝胆疾患相关。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属各类肝炎,检测血清中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毒指标,有助于肝炎的诊断和分型。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但是,中医治疗的着眼点并不像西医治疗针对具体病灶和靶点,而是着眼于整个患病机体,针对患病机体所出现的症状进行干预与调整。一些时候,我们是不能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解读中医的,中医的谛造者和传承者们,以其高超的智慧,创造并且丰富了一系列认识和干预(治疗)人体软件系统病变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辨证论治。

而要辨证治疗,就必须注意把握其要点。

1、辨外感和内伤胁痛 外感胁痛,起病较急,大多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临床多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且多同时并见恶心、呕吐或黄疸等症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内伤胁痛,起病较缓,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出现,多由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或肝阴不足等引起。

2、辨胁痛性质 胁痛病性有虚有实。若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时痛时止,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多属肝郁气滞,气阻络痹所致;若胁痛以刺痛为主,部位固定,入夜痛甚,或因跌仆闪挫所致者,为胁络受损,瘀血停着,若胁下可氧及癥块,触之坚硬者,多为气滞血瘀,瘀滞积久不散所致;若胁痛重着,痛有定处,触痛明显,伴口苦心烦,胸闷恶心,发热烦躁,或目身小便发黄,为湿热着蕴肝胆所致;若右胁痛如绞,痛彻肩背,或伴黄疸、发热或呕吐蛔虫,多为砂石或蛔虫阻滞胆道,病属湿热;若出现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苦,尿

黄,则为气郁化火;若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滑,脉弦迟,则为肝郁夹寒;若胁肋隐痛,心烦口干,伴头晕目眩,舌红少苔,则病属阴血亏损;若胁痛隐隐,但绵绵不绝,疲劳后可使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失养所致;若胁肋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则属阳虚,肝络失养。

3、辨胁痛病位 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胁痛之病位主要在肝胆,但常与脾胃和肾有关。胸胁疼痛,不论一侧、两侧,呈胀痛、刺痛,或灼痛、坠痛、隐痛,或痛如刀割,痛彻肩背,位均居肝胆二经;但若胁痛伴嗳气频作,恶心呕吐,胃脘胀闷则为肝气犯胃,病位在肝胃;胁痛若伴肠鸣,腹胀,便溏泄泻,为肝逆乘脾,位在肝脾;若胁痛牵引腰背,呈坠痛、隐痛,悠悠不休,遇劳而发,则由肝及肾,位在肝肾。

其次,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对实证胁痛,据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湿解毒清热,或理气活血,祛瘀通络等祛除邪气法之主,则经络得以通畅。对虚证者,以扶正为主,阴阳气血俱充,阴平阳秘,气血调达,经络自得荣养。虚实并见者,据虚实之轻重、缓急,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补中有通,或以通为主,通中兼补。

另外,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病人多数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而发病。对胁痛病人采取以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为主的辨证施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护理。

3.1 气滞型 临床症状为胁肋痛以胀痛为主,痛及肩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纳呆、嗳气、口苦咽干、恶心欲吐、不发热或微热,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滑或弦细。治法:舒肝理气。护理: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心平气和、豁达开朗则肝气条达。饮食有节,不宜饱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物,戒酒。可针刺阳陵泉、中脘、太冲、胆俞穴,恶心呕吐加合谷、内关穴。口苦病人让其多漱口,或用银花、麦冬泡水代茶饮以清热生津。

3.2 血瘀型 临床症状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胁肋下见有块。舌质紫暗,脉沉涩。瘀结停滞,积久不散渐成块,舌质紫暗,脉沉涩属瘀血内停之象。治法:祛瘀通络。护理:慎起居,防寒凉,局部宜保暖,适当活动,以利活血,忌忧郁。饮食宜少量多餐,忌寒凉、辛辣、腻燥之品。针刺配合艾灸。

3.3 湿热型 临床症状为胁脘持续绞痛,阵发加重。腹肌紧张、拒按、恶心呕吐、口苦口干、恶寒发热、身目发黄、溲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舒肝利胆。护理:嘱病人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神志、肤色等变化。胁脘绞痛,可针刺胆俞、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穴等,或用阿托品注射液0.5~1mg,度冷丁注射液50~100mg肌注或穴位注射。如需手术,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3.4 肝阴虚 临床症状为肋胁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养阴柔肝。护理:注意休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宜营养丰富、偏酸甘、血肉有情之物。忌辛辣、油炸、煎烤食品。保持情绪稳定,勿忧思焦虑。

胁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易复发,故施行各项护理措施的时候,皆以调情志为主导,充分调动病人自身的积极性,使之正确认识、对待疾病,提高病人自我调养的意识,积极配合做好护理工作。临床辨证亦是护理的关键,辨明证候,护理措施才能得当。准确、恰当的护理措施,使我们对胁痛的辨证施护收到了满意效果。

总之,胁痛的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以致气血同病。胁痛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篇三:《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

基本概述

肋间神经痛又名肋间神经炎,是一组症状,指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如: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膈、胸膜病变,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发生的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继发性者多与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机械损伤及异物压迫等有关。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并沿肋间神经分布。

症状

肋间神经痛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由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继发根性的肋间神经痛;肋骨、纵膈或胸膜病变会继发干性的肋间神经痛。原发性的肋间神经痛少见。

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

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治疗和预防

治疗应明确原发病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用药物、理疗、针灸、推拿等。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沟、阳陵泉、华佗夹脊(病变相应节段)、蠡沟。

2.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一穴,效不明显者加配穴。照海,取双侧,随吸气进针1寸~1.5寸,反复捻转结合提插,持续3分钟~5分钟,施泻法,留针15分钟。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法同照海。曲池,取健侧穴,针剌得气后,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同时嘱患难与共者作深呼吸,并按摩患处。留针15分钟。华佗夹脊,深刺使针感沿肋间神经放射,只取患侧穴,施平补平泻法,余穴均取双侧,针法同照海。每日l~2次。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减轻三分之二;好转:疼痛减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无效:疼痛不明显。

(二) 皮肤针

1. 取穴

主穴: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背部循行线。

配穴:病变区肋间隙、胆经胁部循行段。{右侧肋骨下方肉里痛}.

2. 治法

行常规消毒后,由华佗夹脊穴颈7至颈8,膀胱经大杼至关元俞,反覆以中等强度手法叩刺5遍,用闪火法拔排罐10分钟。然后令患者侧卧,使患部朝上,沿病变区肋间隙和胆经胁胁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区上下各一肋间隙叩刺2遍。均采用中等强度手法。叩毕,在疼痛最明显区域拔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 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内关、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显处。

2.治法

令患者仰卧,先取配穴进行针刺,以捻转进针法刺内关,待有感应后用提插法加大刺激量,使针感向上臂放射。同时,患者行深呼吸,深刺阳陵泉,直透至阴陵泉。待有感应后,用捻转法加大刺激量,使针感上通下达。留针30分钟~5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然后于阿是穴,即疼痛最明显处,常规消毒后,取皮肤针,由轻而重进行叩刺,叩刺至皮肤发红,以闪火法或投火法吸附其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0分钟~15分钟,待皮肤瘀血呈紫红色时取罐。隔日治疗一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5日。

(四) 电针

1.取穴

主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配穴:太冲、至阳、肝俞、肾俞、行间、丘墟。

2.治法

主穴取2~3穴,配穴1~2穴。得气后施捻转手法,先补后泻,运针10分钟,再通电针,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用密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通电5分钟~20分钟。每日1次。

(五) 其他措施

1.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应重视病因的治疗。

2.本病如单用针灸疗效不佳,可配合理疗,或封闭疗法。

推拿临床上治疗由胸椎损伤或退变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疗效较好。这类患者往往有胸椎关节的位置异常,通过胸椎复位手法纠正后,疼痛就能明显缓解。

(六)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临床上常见的肋间神经痛的类型有:

寒滞肝脉:胁肋痛、腹冷或牵引前阴坠胀疼痛,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暗苔白滑,脉沉弦或弦紧。

肝经火盛:胁肋灼痛、或掣痛、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右侧肋骨下方肉里痛}.

邪犯少阳:胁肋疼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淡苔白滑,脉弦。

痰饮内停:咳嗽转侧、呼吸时牵引胸胁疼痛加剧,胁胁胀满,气息短促,呼吸困难,苔薄白,脉沉弦或沉滑。

肝气郁结:胸胁满闷胀痛,疼痛每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或连及少腹,精神抑郁,善太息,饮食减少,苔薄白,脉弦。

瘀血停着:胁肋部刺痛,固定不移,日轻夜重,痛处拒按,或胁下有痞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休,两目干涩,爪甲枯脆,口干咽躁,心中烦热,颧红,潮热,或有筋挛。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肝胆湿热:胁痛口苦,或绞痛,心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目黄身黄,或有潮热,身热不扬,小溲黄赤,脉弦数或弦滑。

中医中药治疗肋间神经痛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肋间神经痛的方剂如全龙汤、桃红四物汤、逍遥散等,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使用。

保健

按摩手法

肋间神经痛患者除了服用药物对症治疗外,如果能配合一些有效的按摩手法,则治疗效果会很好。

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2.推擦大椎穴

将右手4指并拢,紧贴在大椎穴上,适当用力反复推擦0.5~1分钟,至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疏风散寒,调理肺气。

3.揉按肩井穴

将一手中指指腹放在对侧肩部肩井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双肩交替进行。

功效:放松肌肉,活血通络。

4.掐合谷穴

将一手拇指指尖按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余4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理气通腑,解痉止痛。

5.按揉曲池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曲池穴上,其余4指附在肘后,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通络,镇静安神。

6.合按内关、外关穴

将一手中指和拇指指腹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7.掌揉膻中穴{右侧肋骨下方肉里痛}.

将一手掌掌根紧贴膻中穴,适当用力做顺时针摩揉0.5~1分钟。以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理气散淤,宽胸利膈。

8.分推胸肋间

双手指张开呈爪状,将指尖附于同侧胸骨旁肋间处,适当用力从胸前正中线沿肋间向两侧分推0.5~1分钟。

功效:宽胸理气,缓急止痛。

9.分推肋下

将双手4指并拢,分别放于同侧剑突旁,沿肋骨分推0.5~1分钟。 功效: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10.按揉缺盆穴

一手半握拳,中指伸直,将中指指腹放在对侧缺盆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以肩部有酸胀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功效:通经活络,解痉止痛。

以上手法每天操作1~2次。在治疗前应明确疼痛的原因,以排除按摩禁忌症。按摩时手法操作宜轻柔,一般可缓解疼痛。

胸椎部位的疾病要即时治疗,以免继发肋间神经痛。坐位工作者要注意姿势,避免劳累。

食疗方

当归佛手炖黄鳝 当归、佛手各10克,黄鳝300克,料酒15克,调味品、姜、葱适量。将当归、佛手洗净切片,黄鳝去骨和内脏后切片,姜切片,葱切段。黄鳝中加入盐、料酒,腌渍片刻后放入炖锅内,加入当归、佛手、姜、葱、盐,放

入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再转文火炖熟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活血祛淤、通络止痛。

红花拌莴苣 红花10克,莴苣250克,海带150克,鸡肉250克,调味品、姜、葱适量。将红花洗净、放入锅内,加水50毫升,煮沸待用。莴苣切成细丝挤干水分;海带洗净,用沸水煮后切成细丝;鸡肉洗净煮熟切成细丝;姜、葱切丝。将莴苣丝、鸡肉丝、海带丝、红花同放入盆内,加入姜、葱、盐、醋、酱油、白糖、芝麻油,拌匀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利五脏、通经脉。[1]

中医验方

1.肝郁气滞 全龙汤加减配伍香附10g、紫苏梗10g、生姜3片、葱白2根,水煎服。或青皮60g、玄胡150g,共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6g。

2.肝阴不足 全龙汤加减配伍当归15g、白芍30g、杞子15g、生地15g、青皮10g、枳壳10g水煎服。

3.瘀血阻络 全龙汤加减配伍全瓜蒌1枚、没药3g、红花3g、甘草6g,水煎服。

4.胆经湿热 全龙汤加减配伍金钱草60~120g,水煎服,每日1剂。

5.肝胆湿热 全龙汤加减配伍龙胆草15g、金钱草30g,水煎服,日一剂。

6.肝郁化热夹湿 全龙汤加减配伍茵陈15g、板蓝根30g、龙胆草10g、丹参10g,水煎服。

7. 肝肾阴虚 全龙汤加减配伍五味子10g、太子参15g、蒸首乌15g、赤芍30g,水煎服。

篇四:《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一组症状,指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如: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右侧肋骨下方肉里痛}.

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膈、胸膜病变,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编辑摘要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它是老年人常见的胸痛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肋间神经共有12对,由胸髓发出后经前根和后根联合而组成。胸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于肋间内、外侧肌之间叫做肋间神经,走行在肋间动脉的下面。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是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变(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损伤,老年性脊椎骨性关节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肿瘤,特别是髓外瘤,常压迫神经根而有肋间神经痛的症状。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主要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有些病人可发现各种原发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另外,带状疱疹病毒性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是指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在其神经支配区的皮肤上产生成群的水疱和丘疹,而以水疱为多见,按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邻近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神经痛。发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继发性肋间神经痛的治疗须视病因而定。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可按神经痛的一般疗法治疗,如各种止痛剂的使用、理疗等。当无效时可考虑肋间神经根部封闭。

对于带状疱疹的皮肤损害可对外用保护干燥剂,如樟脑扑粉、炉甘石洗剂或龙胆紫溶液,5%雄黄酊外用亦有消炎止痛作用;适当使用维生素B1、B12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常有良好的效果。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由胸髓发出后经前根和后根联合而组成。共有12对,胸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于肋间内、外侧肌之间叫做肋间神经,走行在肋间动脉的下面。 肋间神经痛本病实际上仅仅是一症状的名称,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此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胸痛原因之一。

肋间神经痛的症状的产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是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变(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损伤,老年性脊椎骨性关节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肿瘤,特别是髓外瘤,常压迫神经根而有肋间神经痛的症状。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主要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有些病人可发现各种原发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另外,带状疱疹病毒性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是指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在其神经支配区的皮肤上产生成群的水疱和丘疹,而以水疱为多见,按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邻近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神经痛。发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由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继发根性的肋间神经痛;肋骨、纵膈或胸膜病变会继发干性的肋间神经痛。原发性的肋间神经痛少见。

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

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肋间神经痛

治疗应明确原发病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用药物、理疗、针灸、推拿等。

推拿临床上治疗由胸椎损伤或退变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疗效较好。这类患者往往有胸椎关节的位置异常,通过胸椎复位手法纠正后,疼痛就能明显缓解。

胸椎部位的疾病要即时治疗,以免继发肋间神经痛。坐位工作者要注意姿势,避免劳累。

肋间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单侧肋间的阵发性疼痛,多以窜痛或刺痛为主,可放射至患侧肩背部。用王不留行籽外贴治疗,疗效显著。

使用时先剪一块约5×3.5厘米大小的麝香壮骨膏,在中间撒上已准备好的王不留行籽(注意不要堆积),按压粘牢后外贴于肋间神经疼痛的沿线处,然后按摩1至2分钟,至患者感到局部微痛、发热即可。每日按摩4至6次,每2至3天如法换药1次,至痊愈为止。

肋间神经痛

由胸部到侧腹或是由背部到侧腹,如果产生强烈疼痛,那么在转身、大声笑、深呼吸、打哈欠时都会感到痛苦难当,这就是肋间神经痛。

所谓肋间神经,是沿着胸部肋骨,由背后经过侧腹,一直到胸前的神经。此类疼痛就是沿着这条神经,经胸部、腹部呈半环状的强烈疼痛。

该病的原因是由于脊椎生病或是肋膜粘合,但还有其它尚无法了解的原因。其它如肝脏病是原因之一。突发性、真性的肋间神经痛原因至今仍然一无所知,但是症状却是非常了解。这种疼痛会因咳嗽或呼吸强弱而定,严重时可能会形成呼吸困难。一般是吸气感到痛苦,吐气则否。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有时误认为是肋间神经痛,但其实是肋膜炎或狭心症。{右侧肋骨下方肉里痛}.

真性的肋间神经痛有三种特征。一是背骨侧面即是压痛点,二是腋窝即是压痛点,三是胸侧面即是痛点,只轻轻一压疼痛难当。

为了防止肋间神经突发性,必谨以下的穴道指压法,这种方法在病发半年内能即刻治愈,如果病发数年的话,只要持之以恒也能治愈。

穴位及指压法:

在手背距横纹三指幅处有“外关”。在小脚趾和第四趾之间用指尖向上搓,到了尽处就是“临泣”穴。指压时只要在这两处穴位上,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压6秒钟,左右各按10次就能去除疼痛。

肋间神经痛有时不只限于胸部,连背部和肚子也有疼痛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用穴道指压法就可奏效。如果想提高效果的话,在指压前先用温湿布覆盖患处。如果治疗后还感到相当疼痛,则再用温湿布擦患处,重新再指压一次就可减轻疼痛。

肋间神经痛{右侧肋骨下方肉里痛}.

(一)体针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沟、阳陵泉、华佗夹脊(病变相应节段)、蠡沟。

2.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一穴,效不明显者加配穴。照海,取双侧,随吸气进针1寸~1.5寸,反复捻转结合提插,持续3分钟~5分钟,施泻法,留针15分钟。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法同照海。曲池,取健侧穴,针剌得气后,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同时嘱患难与共者作深呼吸,并按摩患处。留针15分钟。华佗夹脊,深刺使针感沿肋间神经放射,只取患侧穴,施平补平泻法,余穴均取双侧,针法同照海。每日l~2次。

(二)皮肤针

1.取穴

主穴: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背部循行线。

配穴:病变区肋间隙、胆经胁部循行段。

2.治法

行常规消毒后,由华佗夹脊穴颈7至颈8,膀胱经大杼至关元俞,反覆以中等强度手法叩刺5遍,用闪火法拔排罐10分钟。然后令患者侧卧,使患部朝上,沿病变区肋间隙和胆经胁胁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区上下各一肋间隙叩刺2遍。均采用中等强度手法。叩毕,在疼痛最明显区域拔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拔罐

篇五:《胸闷肋骨痛》

胸闷和胸前肋骨痛案例整理 1

胸闷和胸前肋骨痛 患者年龄:28 患者性别:男 全部症状:

上个月4号支气管炎打了四天吊针和一天小针吃了十天的药没有好医生建议休息二天看一下再说,我休息了七八天在家自已也买了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吃,但阿奇霉素我只吃了一次还是还有好,就到诊所打了四天半的小针共九针和两天的吊针,还有医生开了60颗的阿莫西林和痰咳净片和急支糖叫我每天含西瓜霜和金嗓子,可是打第二天的吊针就开始心动过速111次到医院医生给我开了心通口服液各参松养心胶囊还有头孢我吃了两天心率就正常了90次但是老是觉得心慌又有点像胸闷 ,又到医院做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各心肌梅还有拍胸片都正常,我 又到心胸外科医生说是肋骨神经痛开了芬必得和头孢吃了三四天还是没有好,我又到心血管内科,医生说血压88-130心率112次但是那时我是刚赶到的可能心率有点快又叫我做心电图可是又正常90次窦性,医生叫我不要吃药了,做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糖5.2正常,还有我到现在药已经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