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

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


【篇一】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孔雀东南飞》若干问题分析: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原因(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是一出遗恨千古的婚姻悲剧、生命悲剧。焦刘二人的悲剧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刘兰芝忍辱负重是否可以维系自己的婚姻?

有人认为,若刘兰芝对婆婆的小折磨能够隐忍不言,就不致引起丈夫对婆婆的不满,因而也不会引发婆婆与丈夫的激烈冲突,不致使自己被婆婆所遣。

此论似是而非。

兰芝成婚二三年来,与丈夫“相见常日稀”,但是兰芝“守节情不移”,而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以说肩挑着家庭重担的兰芝是一个优秀的妻子,一个称职的儿媳。那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还要儿子(将儿媳)“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呢?焦母自己的说法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的理解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就是说,婆婆的指责只是一种借口而已,再能干的媳妇,也难在焦家立足。

刘兰芝的感觉是对的——婆婆对儿子直言不讳地说:“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看来,焦母对儿媳的不满已经积压久矣,达到了必欲休之的地步,她甚至将下任的儿媳都物色好了。至于人家允不允婚,婚后是否称他之意,那是另一回事了。可以确定的是焦母休媳的决心早已下定,儿子前来为爱妻道委屈,正好引燃了她的火药桶而已。

因此可以说,焦母休媳之心早已有之,翻脸只是早晚间事,兰芝再忍辱负重也于事无补。从这个角度说,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的首恶就是焦仲卿之母了,她的专横,她的挑剔,她的不容,毁坏了一桩好婚姻,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

至于焦母为什么视儿媳为眼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后文再做论述。

二、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

焦仲卿的母亲对刘兰芝的态度可谓“深恶痛绝”,面对儿子“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激烈反抗,面对儿子“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绝命警告,她一再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肯给儿子(实际是不肯给儿媳)让步,以至于酿成悲剧。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至此?

首先,可以排除焦刘二人因自由恋爱成婚而引发焦母不满这一条,因为诗中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

按照焦母的说法:“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也许是存在的,毕竟刘兰芝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现代人眼中这个年龄段还是“孩子”),言语、行动难免有不当之处。但是,被扣上“无礼节”的帽子,性质可就严重了,汉朝“七出”中的首条就是“不顺父母”,即对不顺父母的妇人,男方可以无条件离婚。其实,“无礼节”的真正秘密可能就是“举动自专由”。一者,家中除了焦仲卿年幼的妹妹之外,只有一个中年失偶的婆婆和一个长年“留空房”的新媳妇,两人在一起有多少话可说呢?交流之少是确定的了。郁闷就是家庭的气氛主调了。兰芝只能埋头干活以排解苦闷,婆婆就要专享婆婆之威福了。他要的是儿媳的低眉顺眼、母长母短的问候与请示。问题是刘兰芝非常聪明、极为能干,这种人一般长于做事而拙于“做人”,她会果断干练的干好自己的事,可能不会花费心思去讨婆婆的欢心,这就被婆婆视为“举动自专由”了。但她肯定不是一个“无礼节”的人,你看她在遭遣离家之际,辞别婆婆时自谦地说:“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又关切地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说明兰芝是知书达礼之人。与兰芝的聪慧、明理相比,婆婆就相形见绌了,婆婆能不因而心生嫉妒吗?

正是因为兰芝的美丽、明理、能干,彻底地俘虏了焦仲卿的心,以至于说出“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的话,此话在焦母看来是没有志气的话,这种儿女情长的表现为封建社会的家长普遍不满(如陆游的爱妻唐婉儿是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妹,是双方家长满意的婚姻,只因为夫妻俩过于恩爱,陆游母亲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竟毅然驱遣了亲侄女),更何况焦仲卿言下之意是满足于一个好媳妇,竟无心上进了。而焦母认为“儿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虽为小吏,但是还正年轻,前途未可限量啊。儿子却流露出无心上进之意,岂不更令母亲恼火,说不定她因此而把兰芝视为影响儿子上进的“祸根”。

如此说来,刘兰芝之被婆婆深恶,竟然不是因为不肖,而是因为优秀。

对封建社会的已婚中国女人来说,靠山有三。一是丈夫,二是娘家,三是儿女。刘兰芝固然有爱他的丈夫,但他不是强悍的母亲的对手,不能尽到保护妻子之责;而娘家呢,母亲只有“大悲催”,徒自悲愤而已,兄长呢,也没有出头为妹妹做主(主倒是做了,不过做的是逼妹再嫁)——兰芝还能指靠什么呢?儿女吗?说到这,倒是引出了一个新的猜测,刘兰芝结婚两三年了,仍未生育,这也可能是婆婆不待见她的又一重要原因了。如果她生有一男半女,想必婆婆也不会像这样逼人太甚吧?

综合上述,焦母对刘兰芝的嫌恶,首先是性格差异所致,蛮横的婆婆遇到的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儿媳,致使她处处觉得不顺眼;其次,刘兰芝的优秀“迷惑”住了丈夫,引起了婆婆的嫉妒与仇恨;再次,刘兰芝的诉苦的话经丈夫传递于婆婆耳中,激发了婆婆的新的怨愤;最后,也许是结婚两三年无子嗣,更加减轻了兰芝在婆婆心中的分量。

不管怎么说,刘兰芝都是悲剧中的悲剧,是最令人同情的人。

牛文明

【篇二】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鲁迅缘何成了现代学生“公敌”?



 

 扬程

“你们最讨厌的人是谁?”老师问。“鲁迅。”学生们异口同声

的回答令老师大吃一惊。这是发生在一所重点中学里的真事。

记者在部分中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鲁迅在中学生中的“人缘”

的确不佳。高中生喜欢鲁迅作品的不到15%,初中生只有一成,男生

比女生更“讨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费厄泼赖应

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药》等几“鲁迅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

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师评点:佳句。我说:这里有两个人,

一个是男人,另一个也是男人。老师评点:废话。这样能说服人吗?”

学生们“反鲁”的另一个原因是鲁迅的文章“难学”。中学语文

课本中,几乎每“学生们不喜欢鲁迅的文章,有

理解上存在时代障碍的原因,也有老师教授不得法的原因。”不少语

文老师满足于让学生背熟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一些“考点”,忽略

对历史背景的分析介绍,而鲁迅文章针对性很强,对所处时代不了解

是难以读懂的。另一方面,将鲁迅奉为完人、不容置疑的教学态度亦

需改进。鲁迅的某些观点和修辞,在今天看来未必完全正确,有老师

曾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效果非常好。

学生们对鲁迅作品也非一概否定,《孔乙己》、《友邦惊诧论》、

《故乡》等篇目,都很受学生欢迎。据了解,新版中学语文课本删去

了部分时代差距较大的文章。希望新教材选篇得当,要求合理,让孩

子们更好地理解鲁迅,对鲁迅转“恨”为爱。

(原载《收获》2000年2期)



【篇三】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时代的悲歌——追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根源 (人教版)

时代的悲歌

——追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根源

内容摘要

长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第三个可能。她们生于斯,长于斯,是那个时代制造了这一出悲剧。

关键词:

追寻悲剧根源封建婚姻制度抗争迫害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作比翼鸟,告诫世人。

刘兰芝是一个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艺术形象,同时又是一个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艺术形象。刘兰芝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这什么会两家求合葬呢?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是让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所要共守的,任何人都不能有悖于这个原则。而基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当时的科技状况,人们往往把因“无后”而“不孝”的罪名强加于女性的身上。所以有人认为,刘兰芝的被休是由于她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恶厌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再者,从时间上来看,“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句诗似乎在告诉我们,从小姑“始扶床”时到“如我长”,这数十年间,刘兰芝没有生育。纵观全诗,我们找不到刘兰芝有一子半嗣的信息。但是,请注意焦仲卿在母亲面前为刘兰芝求情的话:“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如果说“共事二三年”是虚写,那么“始尔未为久”又怎样理解呢?如果是数十年时间的话,无论是对焦仲卿还是对任何人,都不能说是“未为久”吧。所以,诗中的“小姑始扶床”和“小姑如我长”是虚写。

另外,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刘兰芝?焦家担心“无后”而休掉了刘兰芝,当地的贵胄就甘冒“无后”的风险?如果她真的数十年没有生育,想必此时她已经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即便是给贵人们做妾,也不会让县令、太守家下如此大的功夫相争于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对达官贵人来说,纳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妾是举手之劳,何必为一个人到中年的妇人争得面红耳赤呢?也不怕贻笑大方之家。更何况从焦仲卿对母亲的唯唯诺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大孝子,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他不可能从内心认可这种“无后”的大不孝。显然,说刘兰芝多年没有生育的观点于理无据。

也有人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我们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论。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从中可以看到,刘兰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

封建的婚姻制度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特别是汉代的婚姻制度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地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其内容为;一、无子,二、,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易中天先生说:“淫逸”分两种,一是指女人和合法配偶以外的男人乱搞,二是指和自己的丈夫在夫妻生活上过于沉迷,以至于伤了丈夫的身体,影响了夫婿的前途。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再由诗中的“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句子可以看出,“沉迷”也子虚乌有。所以,“七出”中的第二条“淫逸”不能成立。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第三条“不事舅姑”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淫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淫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当婆婆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因此,婆婆毅然决然地赶走了刘兰芝。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个怪胎,夫妻间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事舅姑”和夫妻间不得“甚宜”的基础之上。刘焦之间的炽烈的爱情给她们的悲剧埋下了根。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而焦母更无有此心的必要。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试看焦仲卿与焦母之间的对话: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录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儿已薄录相,幸复得此妇。“

从这两句诗来看焦仲卿有点像是在自我贬低,以此来抬高刘兰芝的身价,但在母亲眼里却成了“太区区”。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焦仲卿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却不想触及了母亲的痛处。焦母年轻守寡,没有能和丈夫长相厮守,享以温情,所以把所有的感情都寄予到了唯一的儿子身上,也可以说他有一定的恋子情结。儿子婚后,小两口相亲相爱,柔情蜜意,在她看来心里却是别有一番心酸,好像自己的宝贝儿子被儿媳妇抢走了一般,所以她对兰芝一直有一种抵触情绪,从心底不愿意接纳她。如今儿子又在她面前说要和媳妇生死共相随,有把自己抛弃之嫌,因此她把所有的不满与怨恨全都加诸到了媳妇刘兰芝的身上。为后文她决心休掉兰芝埋下了伏笔。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焦仲卿的这句话实想劝慰母亲,替妻子说情,却没有想到适得其反,此话触及了母亲的威严,让焦母觉得有指责她的味道,也由此让她把一直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但此时事情尚有转机的余地,因为她是在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和儿子说话,却没有想到儿子对媳妇的用情之深居然到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爱子情深的她,一怒之下,拿出了作为一家之长的态势,给儿子下了最后的通牒。

我们再从焦母的语言中窥探一下她内心中的真实想法。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焦母认为儿子见识狭隘,没出息,不重功名利禄而重儿女私情,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而在以孝治国的汉代,母亲的“久怀忿”已是大不孝了,为了爱情而不顾母亲的感受更是极大的不孝。焦仲卿不可能为了爱情背上不孝的骂名。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

刘、焦的性格悲剧

从兰芝和仲卿两人的角度看,这是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从焦母和刘兄两人的角度看,这是社会的悲剧。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它们不仅摧残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杀了善良纯朴的天性。从兰芝和仲卿死后双双化鸟的这一角度看,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它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对焦仲卿而言,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把尽孝看作是天大的事。然而,当所谓的“孝道”与美好的爱情发生了矛盾的时候,他不可能“鱼与熊掌”兼而得之。一方面,“孝道”乃立世之本,舍之犹如舍掉了生命;另一方面,纯美的爱情令人向往,让他终身相许,更舍弃不下。于是,性格懦弱的他们,只能带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愿望共赴黄泉。浩浩乎天地之间,竟然没有一对相爱的人的立足之地。死,成了他们唯一可资选择的解脱的办法。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学习欣赏这首凄美的爱情诗,我们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罪恶,看到了中国妇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理性反抗精神,刘焦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当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更应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甘肃省天水市罗玉中学党国杰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日

参考文献:

1.王运熙1958.04《乐府诗论从》古典文学出版社

2.易中天2007.04《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3.游国恩等1985.5《中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汝弼1984.11《乐府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5.张永鑫1992.01《汉乐府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6.张松如等1988.07《中国诗歌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7.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1978.02《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郭杰

【篇四】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浅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浅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文化艺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091班 孟然 2009093020

摘要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刘兰芝有着一种高贵、倔强的个性。她不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坚强的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焦仲卿则是先以一个忠于爱情但拘谨懦弱,受礼尽孝却胆小怕事的形象出现在文章中,最终也因爱情而变成勇敢无畏的高大形象。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忠贞;反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最早出现在《玉台新咏》卷一,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内容取材自东汉时期的一桩婚姻悲剧。

我认为要对《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不能单从文中的字面意思去寻求看法,而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文章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角色定位等一些更为深沉的因素。同时,要将人物在每个情节中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加以文章和角色的

背景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与分析自己所理解的文中人物形象与性格。

现在,我要浅略分析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刘兰芝与焦仲卿,即是出自《孔雀东南飞》一文。这一篇著名的爱情叙述诗,它为世人讲述了一段悲美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恩爱幸福,却遭受到了封建礼教、家长专制与门阀观念等种种罪恶的摧残。最终,一对相爱的夫妻用至死不渝的坚贞捍卫了他们的爱情。

刘兰芝有着一种高贵、倔强的个性。她不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持重、坚强地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一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无论是对焦仲卿,还是他们俩的婚姻,刘兰芝都将自己的坚定、忠诚之心表露无遗。也让世代的后人读到此时为之感动伤怀。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刘兰芝的勤劳贤惠与多才多艺,她主动请求回到娘家,说明了刘的识大体与聪慧,接着文中将兰芝的美貌生动的描绘出来。等到刘兰芝与小姑拜别的一段时,“泪落连珠子”一句证明了兰芝与小姑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和谐。由上可见的确是焦母存心刁难媳妇,这些与她之前对刘兰芝的控诉形成鲜明的对照。再到后来与焦仲卿暂时离别时,面对焦的犹豫不定、一筹莫展,兰芝的话语都展现出了一个聪慧女子的人格尊严和自己的主见。然而,在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焦仲卿时,她即使知道现实的冷酷与无情也还是对其抱有一丝丝的幻想,“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奢望着还能和丈夫的再次团聚。面对哥哥逼婚时候,刘兰芝那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少有的

刚强性格和勇气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处于极端弱势的女性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以及她对待爱情的坚贞。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刘兰芝追求的自由、尊严、不被压迫的爱情,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许多女性都想要争取的权利与幸福,只是没有多少人有兰芝那般的勇气罢了。因而,刘兰芝的追求爱情与勇于抗争的精神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而我们的男主人公焦仲卿则是以一个忠于爱情但拘谨懦弱,受礼尽孝却胆小怕事的形象出现在文章中。我想也许是由于焦仲卿的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也许是因为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子,在面对敬爱的母亲与珍爱的妻子之间不可调解的矛盾时候,他也处于不知如何是好的两难困境。他深爱兰芝却不敢与挑剔的母亲大人抗争,只是一味的忍辱负重,消极以对。与文中刘兰芝的形象一比较,让读者、听众无不愤恨如此懦弱、消极的丈夫。在得知母亲要逼走兰芝以后,焦仲卿只是婉启、跪告母亲,得来大怒的结果后他便默默的,不敢再作声了。他还约定不久之后要去接妻子再回到夫家,但这个男人却只抱着虚无的幻想并未付出过任何实际的行动!

当然,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待焦仲卿这一形象。以刘兰芝的聪慧,她深爱焦仲卿不会只是一味的傻恋而没有丝毫道理。在焦仲卿跪告母亲无果之后,他的一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以看见他对 与刘兰芝的这段婚姻坚贞不渝。听闻刘兰芝被家里逼迫改嫁以后,焦

仲卿声称自己要自杀。在兰芝死后,焦仲卿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最终“自挂东南枝”以身殉情。犹记得那一番回家辞母的话,对焦母来说无异晴天霹雳,“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同时,这话也将焦仲卿的反抗精神完美的表现,令人感动。

焦仲卿,这个原本软弱、消极的却忠于爱情的男子怀抱着的幻想变为绝望后,最终也因为爱情而勇敢无畏,与兰芝一样充满了叛逆、反抗的精神,更变得坚强。

以上即是我对《孔雀东南飞》两位男女主角的人物形象的浅略分析。

【篇五】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焦仲卿、刘兰芝为什么选择死?——《孔雀东南飞》教学札记

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 张福旺 王桂霞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焦仲卿、刘兰芝的双双殉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焦仲卿、刘兰芝俩人的婚姻虽然因焦母、刘兄的破坏毁灭了,但他们都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呀。如果兰芝再嫁,仲卿再娶,难道就不能再一次拥有各自的爱情?况且焦仲卿、刘兰芝以死作为代价,连生命都放弃了,这样追求爱情有价值吗?这些发问有趣又令人深思,它们实质上指向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对焦仲卿、刘兰芝为爱情而死这个问题的认识,首先关涉到两个必须明确的前提:一、兰芝、仲卿二人婚姻爱情被毁灭的过程,不是基于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由来自外部力量(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强权压迫造成的。如果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思想观念发生的冲突,造成了婚姻爱情的破灭,还有重新选择可言,但当他们的婚姻爱情遭到外部力量的摧残时,他们只有两种选择:或屈从,或抗争。二、兰芝、仲卿二人的爱情,是两个人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是两个鲜活的、独具个性的生命在人世间的相知、相融、相敬、相恋。这种深挚美好的感情,属于两个人所独有,对于他们二人来说,都无法用与其他人的感情来替代。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们就能清楚明白地认识到,只要仲卿、兰芝不放弃他们的婚姻爱情,他们就会向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做反抗,在无法找到其它有效的反抗方式的情境下,他们为守护自己的美好爱情只有选择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中,选择死是他们所能选择的唯一有效的抗争和永远的守护。

那么,兰芝、仲卿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守护俩人的爱情,有价值吗?应该认识到,兰芝、仲卿为追求婚姻爱情自由而死,实质上是他们为追求生命自由、维护生命尊严,从而也就是为追求幸福人生而死。如果仲卿、兰芝屈从焦母、刘兄两个封建专制家长的安排,就等于屈从了强权的支配,结果就不只是放弃了婚姻爱情的自由、放弃了人生美好的感情,而同时也是放弃了生活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即使活着、即使各自再嫁再娶,也是生命在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的状态下活着。这样的人生,生命失去了精神、灵魂,没有情感守持,没有生活自由,生命处于被奴役、被禁锢的状态中。这样的人生,生命的意义价值又何在呢?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亦美好,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前夕高喊:“不自由,毋宁死!”誓死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奴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足以说明焦仲卿、刘兰芝为婚姻爱情自由而死的本质意义及其价值。

焦仲卿、刘兰芝的死,从表面上看,是两个青年男女以个体形式,为反抗双方的专制家长对他们婚姻爱情的摧残做出的最强烈的反抗,是为了守护他们的美好爱情做出的最不屈的坚持,是发生在两个家庭中的悲剧。但从故事发生的时代看,他们的死,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毁灭人们幸福生活的封建礼教、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也表达了人类对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尊严的维护。正是这样的原因,一个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对普通青年男女身上的爱情故事,才成了千古传唱的不朽的文学名著。

【篇六】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焦、刘合葬墓(孔雀东南飞(并序))

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怀宁县小市镇的小吏港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古镇小吏港,历史上曾名焦吏港、晓市港、小市港,现小市镇,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曰花山。“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古时“花”、“华”通用,花山即华山。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 孔雀东南飞 在潜山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迷人的传说,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1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潜山县城东门出发,沿梅河西岸向东南行4.5公里,便是焦仲卿的故乡-----焦家畈。焦仲卿为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内一小吏,娶聪明美丽的民女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凶狠的焦母不容兰芝,以种种借口逼迫焦仲卿将刘兰芝休弃,焦、刘二人被迫分离。离别时,两人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于是,兰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时投水自尽,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缢于庭中树上。后来焦刘两家将二人合葬于华山,墓旁种有松柏、梧桐。树木间枝枝相盖,叶叶相连,常常有鸳鸯鸟飞落其间,仰头相啼,如泣如诉达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东侧的华山岗上可见新修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人们习惯称之为孔雀坟。 如今的焦家畈,早已不见当年小吏的踪迹,但从一些老人娓娓的讲述中,从孔雀台、小吏港及一些民间习俗里,仍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焦、刘的怀念,焦刘二人名字早已溶入了这片山川、河流。尽管焦家畈已没有焦家后代,但焦家畈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小吏港也是因焦仲卿曾是府中小吏而得名。孔雀台更是纪念焦、刘二人的建筑。在今小吏港的下街,可见当年孔雀台的遗址。据史料记载,这座孔雀台始建于唐朝末年。初建时为土台,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规模最大时有几十间房屋,占地百余平方米。台为上下二层,砖木结构。台内侧门上有焦仲卿、刘兰芝画像。逢年过节,常有外地名班名角来此演出,唱唱“仰头相对鸣,夜夜达五更”等有关焦仲卿、刘兰芝忠贞爱情的戏文。在焦、刘的故乡习俗里,人们把折磨媳妇的恶婆婆叫焦八叉,把受苦难的媳妇称作苦芝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古老的爱情悲剧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读者,这凄丽的故事曾被改编过越剧、弹腔、黄梅戏等多种剧本,深受人同喜爱。 遥想当年,潜山何等繁华。县城为庐江府府治和皖县县治所在地,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今日潜山,在改革开发的新形势下,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城内高楼林立,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孔雀东南飞的故乡正在皖西南崛起。在今城区东南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塑-------《孔雀东南飞》。这座造型优美的雕塑,为古老的文明县城增添了艳丽,同时也在向后人诉说着那震撼世人的千古绝唱。

【篇七】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恋子情结是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恋子情结是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摘 要: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

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对造成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

爱情悲剧的原因,课本中一直沿用“五四”以来学术界普遍的观点,

认为悲剧是封建礼教,家长专制造成的,这无疑有一定的道理。焦

母之所以能够强迫儿子驱遣刘兰芝,就是因为封建礼教赋予的家长

权威。封建礼教、家长专制只是表层的原因,恋子情结才是真正导

致刘兰芝婆媳不和与被驱遣回家的内在的罪魁祸首。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爱情悲剧 原因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民间

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和《木

兰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壁。对造成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

剧的原因,历来众说不一。

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和睦,

亲善和顺的姑娘,“仍更被驱遣”,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悲剧产生的原因,课本中一直沿用“五四”以来学术界普遍

的观点,认为悲剧是封建礼教、家长专制造成的,这无疑有一定的

道理。焦母之所以能够强迫儿子驱遣刘兰芝,就是因为封建礼教赋

予的家长权威。我认为封建礼教、家长专制只是表层原因,恋子情

结才是真正导致刘兰芝婆媳不和与被驱遣回家的罪魁祸首。

就《孔雀东南飞》本身而言,并不能清楚地看出封建礼教和门第

【篇八】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时代的悲歌——追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根源

时代的悲歌

——追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根源

内容摘要

长篇叙事诗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婚姻制度,任何人都必须受这种气度的束缚。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于是,“不事舅姑”就成了兰芝被休弃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汉代是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作为一个尚有前途的小吏,焦仲卿不可能违背封建的孝道,不可能为了爱情背上不孝的骂名而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他们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殉葬品。第三,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第三个可能。她们生于斯,长于斯,是那个时代制造了这一出悲剧。

关键词:

追寻悲剧根源封建婚姻制度抗争迫害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

全诗给我们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作比翼鸟,告诫世人。

刘兰芝是一个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艺术形象,同时又是一个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艺术形象。刘兰芝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这什么会两家求合葬呢?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是让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所要共守的,任何人都不能有悖于这个原则。而基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当时的科技状况,人们往往把因“无后”而“不孝”的罪名强加于女性的身上。所以有人认为,刘兰芝的被休是由于她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

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恶厌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再者,从时间上来看,“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句诗似乎在告诉我们,从小姑“始扶床”时到“如我长”,这数十年间,刘兰芝没有生育。纵观全诗,我们找不到刘兰芝有一子半嗣的信息。但是,请注意焦仲卿在母亲面前为刘兰芝求情的话:“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如果说“共事二三年”是虚写,那么“始尔未为久”又怎样理解呢?如果是数十年时间的话,无论是对焦仲卿还是对任何人,都不能说是“未为久”吧。所以,诗中的“小姑始扶床”和“小姑如我长”是虚写。

另外,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刘兰芝?焦家担心“无后”而休掉了刘兰芝,当地的贵胄就甘冒“无后”的风险?如果她真的数十年没有生育,想必此时她已经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即便是给贵人们做妾,也不会让县令、太守家下如此大的功夫相争于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对达官贵人来说,纳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妾是举手之劳,何必为一个人到中年的妇人争得面红耳赤呢?也不怕贻笑大方之家。更何况从焦仲卿对母亲的唯唯诺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大孝子,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他不可能从内心认可这种“无后”的大不孝。显然,说刘兰芝多年没有生育的观点于理无据。

也有人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我们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论。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从中可以看到,刘兰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

封建的婚姻制度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特别是汉代的婚姻制度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地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其内容为;

一、无子,二、,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易中天先生说:“淫逸”分两种,一是指女人和合法配偶以外的男人乱搞,二是指和自己的丈夫在夫妻生活上过于沉迷,以至于伤了丈夫的身体,影响了夫婿的前途。由

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再由诗中的“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句子可以看出,“沉迷”也子虚乌有。所以,“七出”中的第二条“淫逸”不能成立。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第三条“不事舅姑”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淫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淫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当婆婆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因此,婆婆毅然决然地赶走了刘兰芝。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个怪胎,夫妻间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事舅姑”和夫妻间不得“甚宜”的基础之上。刘焦之间的炽烈的爱情给她们的悲剧埋下了根。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而焦母更无有此心的必要。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

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试看焦仲卿与焦母之间的对话: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录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儿已薄录相,幸复得此妇。“

从这两句诗来看焦仲卿有点像是在自我贬低,以此来抬高刘兰芝的身价,但在母亲眼里却成了“太区区”。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焦仲卿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却不想触及了母亲的痛处。焦母年轻守寡,没有能和丈夫长相厮守,享以温情,所以把所有的感情都寄予到了唯一的儿子身上,也可以说他有一定的恋子情结。儿子婚后,小两口相亲相爱,柔情蜜意,在她看来心里却是别有一番心酸,好像自己的宝贝儿子被儿媳妇抢走了一般,所以她对兰芝一直有一种抵触情绪,从心底不愿意接纳她。如今儿子又在她面前说要和媳妇生死共相随,有把自己抛弃之嫌,因此她把所有的不满与怨恨全都加诸到了媳妇刘兰芝的身上。为后文她决心休掉兰芝埋下了伏笔。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焦仲卿的这句话实想劝慰母亲,替妻子说情,却没有想到适得其反,此话触及了母亲的威严,让焦母觉得有指责她的味道,也由此让她把一直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但此时事情尚有转机的余地,因为她是在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和儿子说话,却没有想到儿子对媳妇的用情之深居然到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爱子情深的她,一怒之下,拿出了作为一家之长的态势,给儿子下了最后的通牒。

我们再从焦母的语言中窥探一下她内心中的真实想法。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焦母认为儿子见识狭隘,没出息,不重功名利禄而重儿女私情,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而在以孝治国的汉代,母亲的“久怀忿”已是大不孝了,为了爱情而不顾母亲的感受更是极大的不孝。焦仲卿不可能为了爱情背上不孝的骂名。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

刘、焦的性格悲剧

从兰芝和仲卿两人的角度看,这是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

姻的幸福。从焦母和刘兄两人的角度看,这是社会的悲剧。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它们不仅摧残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杀了善良纯朴的天性。从兰芝和仲卿死后双双化鸟的这一角度看,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它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对焦仲卿而言,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把尽孝看作是天大的事。然而,当所谓的“孝道”与美好的爱情发生了矛盾的时候,他不可能“鱼与熊掌”兼而得之。一方面,“孝道”乃立世之本,舍之犹如舍掉了生命;另一方面,纯美的爱情令人向往,让他终身相许,更舍弃不下。于是,性格懦弱的他们,只能带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愿望共赴黄泉。浩浩乎天地之间,竟然没有一对相爱的人的立足之地。死,成了他们唯一可资选择的解脱的办法。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学习欣赏这首凄美的爱情诗,我们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罪恶,看到了中国妇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理性反抗精神,刘焦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当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更应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甘肃省天水市罗玉中学党国杰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日

参考文献:

1.王运熙1958.04《乐府诗论从》古典文学出版社

2.易中天2007.04《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3.游国恩等1985.5《中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汝弼1984.11《乐府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5.张永鑫1992.01《汉乐府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6.张松如等1988.07《中国诗歌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7.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1978.02《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p align=right>郭杰</p>

【篇九】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孔雀东南飞》导学案 答案

《孔雀东南飞》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落实实词,掌握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理清故事情

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男女主人公真挚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复习重点】

4、 疏通文义,掌握“信”、“适”、“令“等实词,掌握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5、 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和把握曲折的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

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

早最长的叙事诗。诗前的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所记,这首诗写于汉末建安年间。后来

宋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创作、收集

民间歌谣为一体,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来的歌辞,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

或简称“乐府”,属于古体诗的一种。

【学习过程】

一、自主梳理学习基础。

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

公姥( mŭ) 赍钱(jī) 蒲苇(pú wěi ) 龙子幡( fān ) .....

伶俜(líng pīng) .

腰襦(rú) .

葳蕤(wēiruí) ..

聘礼(pìn) .

磐石(pán) .

拊掌(fŭ) .踯躅(zhí zhú) 婀娜(ē nuó ) ....冥冥(míng) 遗施( wâi ) ..摧藏(zàng ) 窈窕(yǎo tiǎo ) ...仕宦(shì huàn) ..奄奄( yăn ) .自缢( yì ) .

钱帛( bó ) .鹄舫(hú fǎng ) ..鸳.鸯.( yuān yāng ) 暝 ( míng ) .

萦苦辛( 缠绕 ) .

卒大恩( 完成 .若见录( 记 ) .赍钱 ( 赠送) .青骢马(cōng ) .槌床( chuí ) .蹑 ( niâ ) .纨 ( wán ).否泰(pĭ) .2、结合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无所施( 用 ) 启阿母(禀告) ..白公姥( 告 诉) 致不厚( 招致) ..

否泰 ( 坏运气,好运气) 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 ...

3、找出下面的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通“娶”。

箱帘六七十 通“奁”。

摧藏马悲哀通“脏”,脏腑。 合葬华山傍 通“旁”。 槌床便大怒通“搥”。 府吏见丁宁 通“叮咛”。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4、辨析下列的词类活用。

孔雀东南飞 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南 ..

手巾掩口啼 名词活用作状语,用手巾 ..

头上玳瑁光 名词活用作动词,发光 卿当日胜贵 名词活用作状语,一天天 .

府吏马在前 名词活用作动词,骑马。 .

新妇车在后 名词活用作动词,乘车 .奄奄黄昏后 通“日奄”留待作遗施 动词活用作名词,赠送的东西。 兰芝惭阿母 形容词作动词,惭愧地说 .逆以煎我怀 动词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足以荣汝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荣华富贵 .便利此月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最吉利..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

5、辨析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感君区区怀 诚挚 数量小或不重要 可怜体无比 可爱 同情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动词,自作主张 名词,何乃太区区 见识浅短 数量小或不重要 自在,不受约束 好自相扶将 服侍 扶持 再拜还入户 两次 再次 处分适兄意 处置 处罚 槌床便大怒 坐具 卧具 千万不复全 无论如何 表“叮嘱”,务必 自可断来信 来使 信件 零泪应声落 落 数词 渠会永无缘 他 水渠,渠道 便利此月内 以„吉利 方便 供养卒大恩 侍奉公婆, 养活长辈或年老叶叶相交通 动词,相互交叉 名词,

的人 各种运输和相关事业的总称。 共事二三年 共同生活 共同工作 多谢后世人 告诫 感谢 谢家来贵门 告别,辞别 感谢 涕落百余行 眼泪 鼻涕

6、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接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

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便可白公姥 姥 昼夜勤作息 作 勤心养公姥 姥

我有亲父兄 兄 我有亲父母 母 逼迫兼弟兄 兄

其日牛马嘶 马

7、“相”,①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称代“你”“我”“他” 等, 读“xiāng”。②副词,

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读“xiāng”。③名词,相貌,丞相,读“xiàng”。④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

动词:审察、看、帮助、辅助,读“xiàng”。辨析下列各句中“相”的用法。 会不相从许 ① 你 蹑履相逢迎 ① 他 黄泉下相见② 互相

及时相遣归 ① 我 怅然遥相望 ① 他 儿已薄禄相 ③相貌

还必相迎取 ① 你 誓不相隔卿 ① 你 嬉戏莫相忘 ①我

好自相扶将 ①她,指婆婆 相见常日稀 ②互相 伯乐相马 ④审察、看

嬉戏莫相忘 ① 我 六合正相应 ② 互相 惠子相梁 ④帮助、辅助,

誓天不相负 ①你 叶叶相交通 ② 互相 引申为“做丞相”

不得便相许 ① 你 枝枝相覆盖② 互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③名

登即相许和 ①它 仰头相向鸣 ② 互相 词,相貌

8、辨析下列加点词一词多义现象。

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阿母谢媒人 谢绝 ..

适得府君书 刚才 多谢后世人 告诫 处分适兄意 依照 ...

家来贵门 辞别 少无适俗韵 适合 谢..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的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你能用小标题形式概括吗?

五部分,兰芝自遣、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两家合葬

2、填空,归纳主旨。

本文以 时间 为顺序,以 刘、焦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 的线索,讲叙了 兰芝自遣、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 的故事,揭露了 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

的罪恶 , 歌颂了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诗歌展现给读者的刘兰芝,焦仲卿各是什么样的形象?

刘兰芝:忠于爱情,外柔内刚,富于反抗精神。勤劳善良、知书达礼、多才多艺。

焦仲卿: 性情懦弱、委曲求全、忠于爱情、具有反抗精神。

4、你是怎么看待焦母、刘兄这两个人的?

焦母:蛮横无礼、独断专行,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封建家长制的帮凶。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文章开头和结尾,这里删掉似乎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能删否?为什么?

不能,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头以孔雀徘徊喻夫妻分离,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结尾以

松柏象征爱情的不朽,鸳鸯鸟象征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

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比兴的运用增强诗歌的意蕴和抒情性,且深化

了主题,因此不能删。

2、重点研读第9-10段,兰芝请归时重点写了她的衣着饰物用具之美,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赋”,作者运用铺陈排比描写兰芝遣归时言谈举止、衣着神态外貌,表现了兰芝“才

貌双全”,也突出了她“坚强持重”的性格。

3、重点研读第23段,作者浓墨渲染太守迎娶兰芝的场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赋”浓墨渲染太守迎娶的场景, 采用了“反衬”的手法,其一由太守的喜反衬

出兰芝的悲; 其二反衬出兰芝对爱情的坚贞不移;其三由此热闹场景反衬出兰芝内心的孤

寂、痛苦。

四、拓展探究。

1、刘兰芝与《氓》中女主人公的爱情都是悲剧,她们在悲剧中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兰芝温柔多情,对爱情忠贞不渝,以死殉情。 《氓》中女主人公性格刚烈,在遭到负心郎遗弃后,与负心郎断然决绝。

2、 阅读陆游的《钗头凤》词,与《孔雀东南飞》作比较,对古代妇女性的爱情悲剧应怎样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孔雀吗

理解?(见课本P100页第三题) 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破坏青年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要想幸福生活,就要争取婚姻

自由。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感君区区怀! 感谢你真挚的情怀。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你既然记得我,(我)就盼望着你不久后来。

3、便言多令才 口才很好,又多才能。

3、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好处坏处就跟天和地(的差别一样大),足以使你荣华富贵。

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即使和府吏约好了,(也)与他永无会面的机会。

6、交广市鲑珍 在交州广州一带买各种鱼类海鲜

7、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世的人,保持警惕千万不要忘记!

8、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之家)有这样的女儿,刚出嫁就(被遣回)了家门。

9、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恐怕不会让我遂意,想到将来就使我心里受尽煎熬。

10、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我不能胜任(婆婆)驱使,白白地留下也没什么用。

六、考点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

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

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

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

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

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

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

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

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

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

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

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答案】B

【解析】容止: 容貌举止。注意文言词语单音节要对译成双音节。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②表现妻子持家有方。④写妻子关心丈夫的交往。⑥写作者对文章功用的认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答案】C

【解析】“谢氏仰天长叹,忧心仲仲,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说法牵强,只是说明在世道艰难的情况下,死后能被丈夫安葬而感到庆幸。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答案】(1)用出嫁时的衣裳装殓了她,我贫困得这么厉害,是可以知道的了。

(2)我能够做到不因为富贵贫贱而使自己的心受牵累,大概是我的妻子的帮助吧。

(3)你所交往的都是时下的贤士,今天你与这样的人人喝酒感到快乐吗?

【解析】(1)两处倒装当为重点。

(2)“以” “其” “累”,判断句式是得分点。

(3)“所交”“是人”及反问句式落实为重点。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