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篇一】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 朗读指导法

学法:朗读法 质疑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芙蓉出水——引莲】

由历代文人赞颂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文言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清香袭人——读莲】

(一)听读:

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设计意图:“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诵读能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

(1)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试读。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重点,语文课堂也离不开琅琅书声。通过教师范读继而学生仿读这两个环节,既能强化检验正确的朗读,也能对学生仍然不会读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

(三)疑读: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个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语句的疏通。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解决疑难,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冰清玉洁——赏莲】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莲花的句子。你发现作者笔下的莲具备了哪些品质?

(1)自主寻找发现(2)学生合作讨论(3)师生交流明确(4)教师归纳小结

2.作者想通过爱莲和爱君子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

(1)明确写法(2)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增强了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也尤为重要,教师适时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会学生从品味语言探究作者情感,从读中品味莲花的高洁品质,在品中悟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写莲、爱莲,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那么作者对这两种花所代表的两类人是什么态度呢?

(1)明确写法(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语气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的悟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了解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舌灿莲花——论莲】

时光飞速发展,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后,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积累美文——咏莲】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关键词语的提示自由背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提示

可爱者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予独爱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

2.背诵 展示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作业的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注重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醒目直观】

爱莲说

周敦颐

菊(正衬) 隐逸者

牡丹(反衬) 富贵者

莲 君子者

托物 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来的,简洁明了的概括和浓缩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起到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篇二】爱莲说教案爱莲说(语文版七年级选修)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说理、抒情的写法;

2.领悟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洁身自好;

学习重点:物——“莲”美丽的形象志——坚贞正直、鄙弃名利。

教学难点:动员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价值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步骤:

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由《陋室铭》导入《爱莲说》。

二、释题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我为什么爱莲的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讲究辞采,与现代杂文或

杂感相近。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

州县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

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甚”,含贬义。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独:强调与众人所爱不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喻君子既不为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又不愿讨好献媚社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内心通达,品格正直;不拉关系,不走歪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植:树立。比喻君子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端正严肃,令人敬重,不能随意玩弄。

以上第一段,主要写莲的可爱和自己独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说,认为。菊花在万花凋谢时开放,独抗寒霜,不与众花同时,故说是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牡丹,色艳香浓,富丽华贵,故说是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照应前文对莲花形象品质的描绘,点明莲花比喻君子。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三种花都予以人格化,评花实际上是在评人。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慨叹真正的隐士很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叹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几乎没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众”与上文“甚”呼应,与两个“独”构成鲜明对比,暗含讥讽。

以上第二段,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当世没有同道者,而喜爱富贵的凡夫庸子却很多。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示鄙弃和厌恶。

七、小结本文特点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这叫托物言志。本文写莲,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都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的愿望。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文中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感叹世上没有人与自己的爱好相同。菊花是陪衬,牡丹是反衬。(此部分可不讲)

八、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文章开头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后面却又说“予独爱莲”,这是为什么?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熟读能诵

十、布置作业

1、背诵

2、《感知、体验》

3、在校园找一种植物,予以人格化的描写,来象征人的品格

三、教学过程片断

在导入中,我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即在星子县参观爱莲池时,因铁将军把门,翻墙上去纵目观赏,由此说明《爱莲说》对后代读书人的影响。

在课文结束时,又讲了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杭州小瀛洲的亭亭亭皆因《爱莲说》得名,呼应了开头所说的《爱莲说》对后人的影响。

另外,使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下面这一片断:

课例记载

为了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个麻雀让大家解剖,我在10月下旬上了一堂探究性公开课,课文是《爱莲说》。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预习。

《爱莲说》是文言文,免不了要请同学们翻译。在翻译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朱扬帆和大家一样,举起了手,于是我请他翻译,只见他站起了身,手里拿着书,慢腾腾地说:“这个……这个,我喜欢莲花出……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回答很出乎意料之外,因为关照大家预习,而且他也举起了手,应该有所准备。当时我两手一摊,无奈地说:“没翻译哎!”,他还在啊啊地僵在那里,我只能说:“没关系,先坐下去”。为了有个台阶可下,我又说:“要么是没预习好,要么是太紧张”。

课继续上下去,上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顺便问了个问题“什么叫‘隐士’?”朱扬帆又举起了手。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公开课出洋相,我可以不请他回答,不过我还是考虑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来回答。这次他倒是很顺利地作了回答,毫不犹豫地说“隐居的人”,我马上予以表扬,说道“他刚才没翻译好,现在是将功补过了”。等到翻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时,朱扬帆又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抱着浓浓的兴趣请他解释,他说“牡丹,象征花中的富贵者”。我一听,很不错,便发出感慨:“翻译很好,看来他预习是不错的。刚才可能是紧张了没说出来。现在立了两大功劳,就把前面小小的过错全给弥补了。”经过这样的表扬,朱扬帆发言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几乎每次提问他都会举手。比如我问“第二段最关键的句子是哪一句?”他作了回答,尽管也很关键,却跑到第一段去了。经过启发,在大家吃不准,都不敢举手发言的情况下,他又举手要求发言,这次一语破的,回答很正确。当同学们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还是对应“端正严肃,令人敬重”发生争议时,我让同学们说一下各自的理由,朱扬帆表态“‘香远益清’是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这个表态是正确的,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而当我请同学们从《陋室铭》找一下根据,即把人的品德和香气联系在一起的句子,也是朱扬帆反应最快,他脱口而出“惟吾德馨”。可以看出,朱扬帆是越来越在状态中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回答贴切。

特别是我介绍苏州拙政园水中主体建筑“远香堂”,同时我问“远香堂”得名的由来,朱扬帆竟能毫不费力地指出,是根据《爱莲说》“香远益清”一句来的。从现场表现看,朱扬帆的语感和悟性都是很出色的,在寻找内在联系方面,似乎有胜人一筹之处。可实际上朱扬帆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也并不理想,。你看他,小小的眼睛总是眯缝着,小小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纹,可特别顽皮,上课总能找到一两个理由往台子下钻,似乎对大地有深厚的感情,老是看到他躺在地下。上课有这样的行为,可谓绝无仅有,也是史无前例。作为老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只能哭笑不得。那么,那天公开课,他为什么会有那样出众的表现呢?

上完公开课后,有老师在评课会上说,我的点评很有特色,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点评。那么,也许是我的点评起到了好的作用?由此激起了朱扬帆思考发言的欲望!

四、教学反思

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反思,分述如下:

一、我让同学们预习,朱本人也举起了手,我满心期待他有一个很好的回答,谁知他竟然无法翻译,令我尴尬。不过,我没有批评他,还为他找了台阶。这样,就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反过来,他倒是想着要将功补过。我这种做法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当朱扬帆再次发言,而且发言正确时,我利用点评当即予以表扬;当他又一次踊跃发言并有精彩表现时,我由衷地给予肯定的点评,还大大地表彰了一番。这就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愿望,也使朱扬帆以后的表现越来越好。

三、点评恰如其分,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其潜能往往是不可限量的。

这就是我在这堂课的几点思考,用以自省。

【篇三】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爱 莲 说》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 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在读中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按照“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依次进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德育目标):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之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

3.分析莲的形象,理解君子之德。

●教学难点

辨识对比与衬托,掌握衬托的表现手法。

● 学法指导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诵读有关莲的诗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菡萏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咏莲以言志,借莲以颂人。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感受莲的魅力,探究爱莲的缘由。(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 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2背景链接

周敦颐酷爱莲花,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荷花盛开季节,他即赴池畔观赏,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3介绍文体

“说”:

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4朗读课文

先欣赏视频,听读课文,而后教师范读,明确朗读要求,最后师生合作朗读。 明确朗读要求:

a读准字音

蕃fán 晋jìn 予yú 淤yū泥 不染rǎn 濯zhuó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香远益清qīng 亭tíng亭净jìng植zhí 亵xiè玩 噫yī 鲜xiǎn有闻

b速度舒缓一些

c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

d读出感情

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请同学按朗读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最后师生合作朗读。

5 疏通文意 在预习的前提下,学生抢答,疏通文意,教师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a “之”字的几种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 的

莲,花之君子者也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动 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 形—动 远播

c特殊句式:

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从淤泥里钻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省略于,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三 合作探究

1 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这些描写让你联想到君子哪些美好的品质。

2 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及菊和牡丹?请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点拨:

1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实际上再以花喻人。由此可见,作者爱莲,更爱的是他的君子之德。——主旨。可见《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来颂君子之德。在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作

用在于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衬托(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陪衬烘托。按主要事

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

• 本文应为衬托,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更突出了莲的高洁,突出了本文主旨。

四 课堂小结

•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在污浊的环境中,

不随世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

五 拓展延伸

1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志洁行廉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2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启示。

作业:小练笔爱莲说教案

请根据你的喜好,任选某种植物,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

陶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 鮮

世 人 甚爱 牡丹 富贵 众 以花喻人

予 独爱 莲 君子 无

托物 言志

【篇四】爱莲说教案《爱莲说》公开课教案(改)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 :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 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特别指出:字正确写法。

二、解题质疑

1、文体解释:表,记、说(杂文)、铭、序。

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

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

4、听MP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

5、自由朗读。

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1. 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

①第一步: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第二步:边读边译,研讨不懂的语句

③第三步: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

2.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3. 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蕃 染 濯 溢 谓 鲜(多媒体:分页展示翻译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们?(PPT10)

2、思考讨论: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讨论完成下表。(PPT11-12)

明确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明确]: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教师随机提问: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君子

那么,什么是君子?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学生思考后作答)

4、想一想: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多媒体展示: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

[明确]: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这些花的花语意义?(PPT13)

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

[明确]: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四、 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选择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只有莲花一样的君子,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但是当时社会这样真正的君子少,而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因此这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品文论人,整合提升。(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地保持

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

五、能力训练,习得语感

[过渡]: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边板书: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多媒体演示:播放概念)

[明确]: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抱负、志趣或某种品格志向。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2、拓展延伸,举例说明概念。(多媒体演示示例)

[教师点拨]:以花为例。其中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比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莲花构成的。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思考讨论]:同样有些文章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类文章并不鲜见,我们以前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我们曾学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赞蜜蜂,热情讴歌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民和我们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作者愿意像小蜜蜂一样忘我劳动。不少这类值得传诵的名篇,作者所托之物虽小,但所言之志却不凡。

[教师启发]: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比如蜡烛何等的平凡,却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小结]: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它的形状、它的性质、它的“经历”有很多特点,往往有“寓意”。例如梅花的耐寒,根的只讲奉献而不表现自己,粉笔的平凡、贡献大而“粉身碎骨”等。这些事物都可以作为题目来写咏物言志的文章。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放图像)

[过渡]: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大家可以参照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在纸上写一下,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例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正如谦逊无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多媒体示例演示,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我喜欢朱顶红„„)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播放多媒体配画配乐画面,再悉心品味一下莲花的无穷魅力!)

七、课文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

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迄今为止许多人仍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进行描写,以《____赞》为题,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抒发感情,说明一定的道理。

3、搜集使用托物言志描写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花 君子

生长环境:高、直 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正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风度气质:高 洁 美名远扬

托物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

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篇五】爱莲说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执教者:城关中学 潘隽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单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爱莲说教案

二、了解作者及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插入故事:1044年,周敦颐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争辩。这时,周敦颐站了出来,与王逵据理力争,坚持应当依律决狱。王逵不听,周敦颐愤怒地扔下手中记事的笏板,准备弃官以示抗争,并且气愤地说:“难道可以这样作官吗?用杀不该处死的人的办法取悦上级的事情,不是我该做的。”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才幸免于死刑。)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注音:蕃淤濯涟亵鲜噫

3. 解释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再读课文,通译全文。

四.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讲解预习内容)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五.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 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么品格?

明确:生态环境: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正直、芳香

风度气质:清高、纯洁

小结: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这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明确:水陆草木之花、菊、牡丹

4.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明确: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明确:菊: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

【篇六】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刘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四、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

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师展示字词,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读

四、研读探究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

生2:体态香气 (中„ „益清)

生3:风度 气质(亭„„亵玩焉)

生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

(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点拨:结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1:生长环境 (出„ „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2:体态香气 (中„ „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4:............

(师结合生的概括总结,生做笔记)爱莲说教案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 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4.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因为它----------------—————————————。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 )(3)陶后鲜有闻 ( ) ...

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清 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直 中通外直 岂直五百里哉 D.闻 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 正衬 (托物言志)

高洁、质朴 洁 不

莲(君子) 正直、芳香 身 慕

清高 自 名

牡丹 反衬 好 利

【篇七】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中学 赵伟州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坚持以“实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内容分析

《爱莲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篇精读课文在单元说明中,既要求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要求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要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

3、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四、学生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担任一个班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10分钟内就能理解

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二)、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五、教学重点: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六、教学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障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的教学,共设计了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直接导入,激发情趣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提出问题: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莲花,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问,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会想到:(1)莲花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要写莲花?„„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要给以鼓励,借此契机教师导入,本文写莲花的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时我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释题

教师交代题目中“说”是一种议论文体,把握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花的道理,从而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是一种文体。

(二)、赏析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播放原文配乐录音,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个思考题,

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1、作者怎样描写莲花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

2、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3、本文主要是对莲花的赞美,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是否明确了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朗读,学生读后师生点评;齐读

接着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并进行板书。

由于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使学生掌握了本文第一段“莲”的形象;第二段用菊和牡丹作陪衬。这样,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重点部分重点讲解。

设计意图:在阅读课文当中体会短文的语感和情感,掌握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分别回答以上三个思考题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汇报,以及他们之间对问题的补充,掌握了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写莲花,而是借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同时为了突出莲,又用菊花和牡丹作陪衬,这种写法叫衬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回答让同学们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质疑:“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

(五)、知识迁移,延伸拓展

利用投影仪显示问题:

1、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者之谈思想感情)

2、试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并具体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托物言志”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第2道题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即托物言志的写法,骈句句式特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总结:指名学生归纳概括“你是怎么学的?领会了什么思想内容?掌握了哪些写法?”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检查,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隐逸者

(正衬)爱莲说教案

莲 ——君子

牡丹———富贵者

(反衬)

我这样设计板书,直观形象,脉络清晰,能醒目地突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能正确默写。

2、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肯定也有自己喜欢的植物吧?那请你也写一篇小短文。

【篇八】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河北省临西县第一中学 刘彦青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很多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赞莲的佳作——《爱莲说》

二、了解题目作者

1、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来阐明道理或主张,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认识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全文内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

四、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

1、结合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把握节奏,朗读流畅。

(二) 读准字音

蕃( ) 鲜有闻( ) 濯清涟而不妖( ) )出淤泥而不染(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读准节奏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濯 清 涟 而 不 妖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 对照注释,逐句疏通,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二)解释词语

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鲜有闻: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六、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3、文章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五、拓展链接,深化理解

你知道哪些赞颂莲花(荷花、芙蓉)的诗句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六、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2分)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陶后鲜有闻 鲜:少

2 ( )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娇媚。

3、填空。(1分)

本文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 )

七、作业

在历史的发展中,很多植物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呢?仿照本文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小短文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