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宠辱不惊的作文素材


第一篇:《关于知足方面的写作素材》

“知足常乐”小故事 一

两个人一同去登山,用了很长时间才到半山腰。一个人说:“才到一半”,另一个说:“都到一半了”。人们往往把这个故事理解成为乐观、自信、豁达等等。我不这样认为,第一个人一定很贪心,因为半山腰不是他所要的,所以对才到一半很不开心;第二个人一定懂得知足,一半就够了,即使从现在返回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因为登山了,至于到没有到山顶不是主要的。回到现实中,第一个人的成就一定比第二个人的大,第二个人一定比第一个人活得洒脱,懂得生活,因为他懂得知足。 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七层高的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是非常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吗?” 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一楼有多好啊!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玩也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很多乐趣呀,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

又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底层的房子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不方便,而他则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苏格拉底每天依然快快乐乐。那人又问他:先生,住七楼又有哪些好处呢? 苏格拉底说:“好

处多着呢!比如说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三

有一个民间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四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去很少。一位官员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全部归他。于是,农夫兴奋地往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耕作,来赚钱!所以,他又拼命地接着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了,可能无人照顾,需要钱,就在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在奋力向前跑!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一声倒在地上,死了。

很多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重要是我们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乐由心生,对待困难的工作情绪,就会如阳般朗朗映照。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 五

有一个农夫,每天在田间辛勤地耕作着,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却过得逍遥自在。

一天,农夫在野地里偶然挖到了一个价值连城的金罗汉,他的家人和亲友都为此高兴不已。可农夫却闷闷不乐,整天心事重重、愁眉苦脸的样子。“金罗汉可以给你带来很多财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别人禁不住问道。“俗话说十八罗汉,我现在只找到了一个罗汉,还有十七个在哪儿呢?”农夫说。

立世存身:知足的人才会永远快乐,而贪婪不知足的人,就会被生活所累,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 何谓知足

知足,就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工作、以及其它的事情感到满意,不苛求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强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要知足

学会知足,会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满怀感激和欣赏地拥抱现在的自己,无论风云怎样变幻莫测,也能泰然处之。知足,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现在的处境,而用一颗进取心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因为知足,便没有了患得患失,没有了负担,轻装上阵自然如鱼得水。所以,今天已有知足不是放弃努力和追求,相反,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为下一次的付出提供一个美丽的心情!

学会知足,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役,也不为凡间中各种烦恼牵累所骚扰。在荣辱祸福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宠辱不惊,它的真正意义是使人奋发向上,使人放弃那些无谓的抗争,放弃那些无意义的琐碎,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幻梦,放弃那些过分的狂喜,助你把握人生进取的航向,在生命不可能永远平静的海域里而始终平静地扬帆击浪。

学会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可以使人勇于面对困难,不抱怨、不悲观,用坚定的

意志去克服困难;可以使我们发现生活中虽少有鲜花簇拥辉煌,却不乏光明正大地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喜悦。 怎样才知足

1.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没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一切随缘

2.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3.希望自己安安稳稳,希望他人不要前来打扰,平平宁宁地走完一生

4.满足于现前的利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更高的欲望和要求,只求平安,但求无过,安于现状

5.对生活、对社会没有更高的要求,都满足于现状,都随遇而安或知足常乐

6.喜欢宁静、平安过日子,总是想与周围处于一种协调的关系

7.总是会笑口常开,并怀有感恩与赞美之心

第二篇:《作文素材》

1、舌尖上的浪费品出苦涩 作文素材

日前,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真是不算不知道,这个数字大得吓人。

“舌尖上的浪费”一般发生在哪些群体身上?既有公职人员,也有普通民众,还包括一些大学生――据一项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不同的群体,浪费食物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些公职人员认为公款吃喝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而一些普通百姓则认为,大操大办才有面子,菜点得多、酒上得足才有身份;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糟蹋粮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

人民日报曾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浪费食物绝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私事。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我花我自己的钱,我浪费关你鸟事?”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你虽然花的是自己的钱,但浪费的是社会资源。对这种浪费食物现象,就不能止于道德批评,还应该引入惩罚机制。

多维解读

1.敬畏粮食。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的则是对食物的亵渎。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

2.关注民生。“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美味,而“舌尖上的浪费”让人品出的只有直抵内心苦涩。尤其当看到这样的画面对比,更让人感觉不是滋味:一边是珍馐美味被倒进垃圾桶,另一边却是农民厨房里冰冷的“馍馍”。关注民生,当成杜绝浪费开始!

2、习近平:节俭应成一种自觉

2013新年前夕,习近平在河北省委书记的陪同下,踏着皑皑残雪,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特困村骆驼湾村。习近平逐一走进困难群众家,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他对同行的同志说,要把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臵,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当晚,总书记的晚餐是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四个热菜;一个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总书记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四菜一汤,再加简单的主食,如果按照市价算也不过几十元钱。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专程来这里看望大家,就是为了解我国现在的贫困状态和实际情况,你们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据报道,习近平在深圳视察时,没有安排任何宴请,没有入住深圳迎宾馆的1号楼,而是选择了另一家酒店,入住了一间普通套房,吃饭也选择了自助餐。

多维解读

1.细节彰显风范。一份普普通通的菜单,传递的意义却并不普通。作为党和国家的新一届领导人,习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处处展现出其亲民、朴素的作风。无论是入住普通套房,还是四菜一汤的简朴,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领袖的风范。

2.推进节俭国风。习总书记的简朴,如同一面镜子。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躬行节俭之举,推行节俭之措,自觉抵制奢靡之风,打造节俭型政府,从而推进节俭持国。

3、 莫言:夫人包的饺子最好

母亲的勤劳节俭和温厚贤淑,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人生记忆的起点。“岁月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用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紧缩。”在母亲离世后,莫言创作出《丰乳肥臀》,讴歌了母亲这一生命创造者的伟大。

莫言节俭从很多事情上都看得出来,常年都是两套正装换着穿,公文包常年是那么一个,午饭也从不下馆子叫外卖,也没见他喝过除了水之外的饮料,公司私人掏钱的聚餐也是几乎不参加。要说不被人看出来,还真没人相信。几年前,他曾带领国内记者代表团去日本北海道访问。五年之后,在某次公开活动中,当年同去的一位记者发现,莫言居然还穿着去日本时穿的那件羽绒服。这对于莫言来说,却很寻常,他不讲究吃穿。少年时想当作家,是因为听说“腐败”的作家一天三顿都能吃饺子。等到声誉日隆,他最高的个人享受仍是在家吃夫人包的饺子。这也是他成名以来一

贯的生活态度。12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莫言与夫人杜勤兰在当地华人华侨举办的欢迎宴会前,与众人一起包饺子,他说:“今天是我来瑞典吃得最好的一次,感觉像回到了家里面。”面对巨大的荣誉和蜂拥而上的媒体,这个农民出身的作家,依然保持庄稼人的朴素与勤劳。

多维解读

1.紧守美德。一个人做一回“绅士”也许并不难,不过要将美德坚守一生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将母亲的教诲铭记一生,这是莫言成功的基石,也是他人性的另一道光彩。

2.宠辱不惊。以他没有成名之前,吃一顿饺子也许是对他最好的奖赏;成名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这种朴素的品质,并大方地将这种朴素传递给世界,这就不得不让人另眼相看了。

4、7000万的婚宴

2012年3月18日,在海南三亚度假的游客们有幸目睹了一场盛大的婚礼、一场规模盛大的演唱会。演唱会由朱军和周涛主持,请来的明星既有王力宏、萧亚轩、周杰伦、范玮琪、飞轮海、游鸿明等港台流行歌手,也有宋祖英、阎维文、殷秀梅、韩红、冯巩、朱时茂等大陆艺术家。不过,这既不是央视的《同一首歌》,也不是《欢乐中国行》,而是山西一位煤老板为女儿举办的豪华婚礼的一部分。这位煤老板叫邢利斌,是山西柳林首富、联盛集团董事长。为了女儿的这场婚礼,他专门花数千万元从北京请了专业的婚礼策划,订下当地两家最知名的五星级饭店,同时还包下了三架专机。迎娶的车辆,也是6台超过百万的法拉利跑车。婚宴花费超过7000万元,其中最大的开销莫过于艺人的出场费。

【一材多解】

1. 虚荣。星级酒店、大牌明星、奢华婚礼的确令人艳羡,可这7000万除了能满足煤老板暴富的虚荣,还能为我们留下些什么?

2. 反奢。我们或许不该仇富,但我们却必须反奢。

3. 人格。对于那些“唱堂会”的明星艺人,或许会因此背上媚富的恶名,可面对那高额的出场费,又有几个能不为所动?

4. 反思。山西的煤炭资源造就了诸多富豪,但当地民众的生活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5. 影响。这场7000万的婚礼、3000万的堂会的社会负面影响都将远大于其个人感受。

【适用方向】本素材适用于“虚荣”、“反奢”、“人格”、“反思”、“影响”等话题。

5、德国86岁老奶奶表演体操

2012年3月30日,一位86岁高龄的德国老奶奶成为2012年体操世界杯德国站比赛上的明星。虽然她满头白发,但她在表演中所呈现的体操动作依然灵活轻巧,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名“体操奶奶”名叫约翰娜•夸斯,年轻时曾是东德的一名手球运动员。与大多数幼年入行的体操运动员不同,约翰娜30岁时才开始练习体操,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她发挥自己的体操天赋。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她不仅体格健壮,而且身轻如燕。如果不是花白的短发和鼻梁上的老花镜显露了她的年龄,许多观众在看过她的表演后都感觉与20多岁的小姑娘没有什么两样。

【一材多解】

1. 挑战。夸斯不断向已有的价值观念挑战,不断更新自己的人生。

2. 青春。她以86岁的高龄,以轻如飞燕的身姿彰显了青春的活力。

3. 勇敢。在双杠上飞舞的体操奶奶诠释了勇敢的真正含义。

【适用方向】本素材适用于“挑战”、“青春”、“勇敢”等话题。

6、他出生于农家,父辈皆是文盲。他只读了两年书,却梦想成为一名书法家。家境贫困买不起文房四宝,他就用石灰水在石头上练字。追梦之旅受到嘲笑和责骂,他一怒之下断指明志“闭关修炼”,“出关”后浪迹天涯以卖字为生。30多年过去,他的书法自成一体,获奖无数,他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书法家。2012年3月中旬,达县多个部门联合为他举办了个人书法展。他,就是四川达县木子乡狮王村村民程世平。

【一材多解】

1. 梦想。因为怀有成为书法家的梦想,程世平虽家境贫困,但矢志不渝。

2. 努力。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书法家。

3. 自尊。程世平虽然只是一名民工,但当他的梦想被嘲讽时他断指明志,体现了强烈的自尊。

4. 付出与收获。程世平30年艰辛的付出,终于成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

【适用方向】本素材适用于“追求梦想”、“不懈的努力”、“自尊”、“付出与收获”等话题。

7、因“白卷英雄”一称而家喻户晓的张铁生在入狱15年后,下海经商,成为禾丰牧业原始股东。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1968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曾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1973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因解答不了试题而在空白试卷的背面写了一封“给领导的信”,被树为“反潮流”的“英雄”。1983年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1991年10月刑满获释。最初,张铁生在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办公室当职员,做一些杂事。后来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半年内,张铁生学会了使用电脑操作系统,也学会饲料配方。他的商途也充满坎坷,但终成正果,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净资产过亿元,是拥有17家子公司的大集团。

【一材多解】

1. 改变。张铁生在挫折、磨难中改变自己,才完成了从“白卷英雄”到亿万富翁的转变。

2. 宽容。张铁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和时代的开放、宽容是每个人的真正福音。

3. 重塑自己。我们的社会有着坦然接受“有污点者”的胸怀,也有着让人“重新来过”的制度和价值进步。

4. 重新出发。跌倒能再爬起来的人,我都佩服。张铁生是让人敬重的传奇人物。

【适用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改变”、“宽容”、“重塑自己”、“重新出发”等话题。

8、王充书铺站读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出生于“佃族孤门”,自幼聪颖好学,品行又好,因而15岁那年被保举进太学学习。王充十分珍视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离开家乡上虞,来到京师洛阳,并有幸从师当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彪。博览群书的浓厚兴趣和热望,使王充不仅阅览了太学藏书,而且时常光顾洛阳街头的书店、书摊。因家境贫寒,无钱购买书籍,他就到书店站着看书,经常一站就是半天、一天,甚至忘了饥渴,忘了周围的一切。由于王充有惊人的记忆力,更有惊人的意志和毅力,使他在这座开放的“图书馆”里,得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宋濂抄书苦学 明初文学家宋濂自幼好学,因家境贫困,买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并一定按时送回,决不拖延时日。他一借到书,就抓紧时间抄写,即使是大冷天,砚台结了冰,手指被冻得麻木了,弯都弯不过来,也决不怠慢,赶着抄写,决不敢超过预约归还的日期。因此,大家都愿意借书给他,宋濂才能遍观群书。后因其学识渊博,深得明太祖的宠信,曾奉命主修《元史》。

李贺驴背吟诗 唐代李贺,每次出去与亲朋同游,总是带着小奴仆,骑匹瘦驴,背一个旧锦袋,想出妙句,立即写出放进袋里。晚间回家,母亲让使女打开锦囊,见写的诗句多,便说:“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算完啊!”饭后,李贺取过诗句,再研墨铺纸,将诗句续成完篇。几乎天天如此。

30年努力结硕果 富兰克林幼年家贫,8岁上学,12岁就当印刷所的小学徒。但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堵塞他寻求知识的途径。他发愤自学,为了打基础,硬是从零开始。经过近30年的努力,自学了有关电学方面的知识,从而正确地解释了电的性质——电荷守恒定律,成功地揭示了雷电的秘密。

9、“德艺双馨”的李双江与嚣张寻衅的“坑爹儿”

事件概述: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出名”了。6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南门时,因减速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血。两打人者欲逃离被控制。经核实,宝马车主15岁,无驾照,系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晋O”车牌为套牌。

2013年9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指控的被告人李某某等五人涉嫌强奸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分别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判处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判处被告人魏某某(兄)有期徒刑四年;判处被告人张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判处被告人魏某某(弟)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观点评述:(大洋网发表王石川的文章)这暴戾的血腥一幕,解构了李双江的成名曲之一“红星照我去战斗”,变成了红星“罩”儿去战斗。幸亏车上的冲锋枪只是仿真的,幸亏李双江的这个宝贝儿子当时没有带刀(要知道其子同样擅长弹钢琴),幸亏当时围观者众、保安及时赶到……否则被殴的彭氏夫妇,焉能活命?这血腥的一幕,颠覆了一句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大有被“我爸李双江”取代之势;也创造了一句流行语,“谁敢打110”。从法律意义上而言,李双江并不承担孽子殴人事件中的任何责任。但是从为人父上来说,他又无法摆脱“子不教父之过”的舆论指责。李双江与梦鸽是师生恋,梦鸽是其第二任夫人,老夫少妻,再加上老来得子——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儿子如今才15岁,疼爱乃至溺爱儿子,也许是人之常情。多年前,李双江接受采访时就坦言,“不打儿子,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但现实的讽刺性在于,你不打儿子,儿子就出去打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