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鲁迅


第一篇:《我眼中的鲁迅》

现代文学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作为一位常驻中小学课本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其作品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毛泽东这样评价他,“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能得到国家领导人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鲁迅不凡的功绩。

鲁迅,生于封建末期接受传统思想,同时又留学日本接受西方文化,经历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面对麻木的国人,他弃医从文,以犀利、尖刻的笔锋,给予病态的社会强烈旳一针。

作为强烈的针剂,鲁迅的文学作品及成就不得不提。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以及后来的杂文,皆是经典之作。可以说文章不过区区几百篇,其光辉却闪耀了几近一个世纪。

与此同时,鲁迅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有普通人的人志,他有普通人一样的饮食、起居,他同样追求自己的爱情,希望享受天伦之乐。鲁迅不是神,亦有人的喜怒哀乐。

作为20世纪的文化巨人,鲁迅一生也是坎坷不断,无法摆脱寂寞的命运,为了国民的觉醒,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真实的写照。究其一生,其文化贡献不可枚举。

第二篇:《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摘要:提起鲁迅,似乎大多人的思维都被已经被统一了,即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的一生辉煌而伟大,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想说,鲁迅除了身上的这些光环与头衔,他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丈夫、朋友。所以我想谈一谈我眼中一个很平凡的鲁迅,一个生活中的鲁迅。

关键词:鲁迅;生活;平凡人

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个人已定的身份而忽略其他,就好比因为某个人是名人,所以我们就必须要求他做到的比常人做到的更要多。在我看来,这些对那些人是不公平的。想起来了罗京,当年他唱了一首《千里之外》,便遭到了网友炮轰,只因为他是央视主播,是中国的形象代表,所以他的生活也必须规范化。鲁迅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但是现在我比较好奇的是伟大的光环背后是怎样的平凡生活。

一、亲人眼里的鲁迅

小时候对鲁迅的了解不是很深,只是知道鲁迅很伟大,很厉害的一个人物。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到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鲁迅给我的印象便已经定了型: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篇文章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鲁迅的印象是怎样的,在周晔眼里鲁迅边也就是这样的。

周晔在文中写到关于伯父鼻子扁的问题,鲁迅是这样解释的: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1){我眼中的鲁迅}.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平日的生活里,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即使

是和晚辈,也能够相处的很融洽,完全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

在谈到关于女仆阿三的时候,周晔引用了阿三一段话【她说:“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1)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鲁迅在生活里,没有革命与斗争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主人,对家里仆人的关心甚过对自己的关心。周晔也有在文中提到过关于伯父帮助黄包车夫的事情。鲁迅就是这样,把自己排在最后,永远 都是国家和他人在前。他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是文坛的巨匠,是中国的精神支柱,他也是一个平凡的充满正能量的人。

二、朋友眼中的鲁迅

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名单中,内山完造算是很重要的一位。内山完造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17年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十年后结识鲁迅,向鲁迅销售了近千册日文书籍,代理发行鲁迅著作,为鲁迅提供秘密庇护。鲁迅去世后,内山成为鲁迅治丧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并对鲁迅家属多方照顾。其后他毕生宣传鲁迅文学作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时突发脑溢血病逝,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内山完造作为鲁迅挚友,与其相交十年,经常目睹鲁迅的音容笑貌,聆听鲁迅的思想教诲,对鲁迅的了解不能说不深厚。因此,他对鲁迅的记录《我的朋友鲁迅》也就弥足珍贵。

内山完造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形象。在他看来,鲁迅首先是一个爱笑的人,【经常笑,不是微笑,而是哈哈大笑】(2);鲁迅是一个温和慈祥的父亲,【每天都会拿着颜色漂亮的赛璐珞玩具回家,而且手上的玩具还不停地变化着】(2);鲁迅也会轻信流行的谣言,当时江浙沪一带流行吃一种可以补身体的虫子,他也曾在火柴盒养过两只,后来因为太肥而丢弃。鲁迅也有自己的顾虑,他会问内山完造处还有多少他的存账,因为即将与人打笔仗,一仗下来会得罪人,打掉半年的伙食费;鲁迅也有自己的恐惧,濒危时医疗抢救已经失去作用,他会恐惧地问内山完造:“我的病怎么样了?怎么好像不起作用?”总之,在他笔下,鲁迅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有血有肉,才让人觉得格外亲切。{我眼中的鲁迅}.

内山从一个朋友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这位朋友,他既是革命的先驱者,又是生活中时而可爱的父亲,时而简单的病人。鲁迅并不是神,可是这么些年以来,总有人盲目的觉得鲁迅是神。把鲁迅太过于神化,便会忽略了鲁迅他是一个简单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这一事实,他只不过在思想上认识上比更多的人更上一层阶梯。鲁迅在《文化偏至论》里也有提到过关于人性的问题,我想,鲁迅所提倡的人性并不是希望几十年后读者读完这篇文章依旧把他当神。神是不存在,鲁迅的独立人性观念便是呼吁人们认识自己的价值,要有自己的自尊。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才能够真正的去了解一个最平常生活状态里的鲁迅。

女作家萧红是鲁迅很欣赏的以为后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我想用活生生这个词来形容鲁迅,才能够脱离所有的光环而只剩下最本质的人。萧红在文中写到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

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

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

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

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3)

这段描写里面展现出的鲁迅是一个非常具有时尚感的人,或许一般人不会把鲁迅在文章里严肃的样子和时尚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但是他确是这样的。由此可知,鲁迅并没有那么远,也并没有生活在云端,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对于女性穿衣有自己看法的人而已。许广平说过,鲁迅在日本的时候曾学过美学,对于审美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讲到鲁迅和鲁迅一起吃饭的时候,萧红说道【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

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的

又不好,可是鲁迅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3) 从这一段描写里,鲁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简单的幸福的丈夫,他也会像一般的男人一样询问自己的妻子是否可以再吃一点儿的问题,他也像一般的男人一样感受着自己的爱情和家庭幸福,哪怕只是吃一顿饭而已,却可以看出鲁迅平日里的家庭生活也是如此般的和睦。

朋友眼中的鲁迅先生,都是最真实最平常的那个鲁迅。他没有写文章的时候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讽刺严肃。有的只是一个人最常态的样子。他没有人想象中的那样不苟言笑,他也会经常大笑。他是鲁迅,他既是不可比拟的,却也过着万万千千男人过着的日子。{我眼中的鲁迅}.

三、读者眼中的鲁迅。

鲁迅1936 年 2 月 19 日日记云:“午后得夏传经信,即复。”夏传经是南京盛记布店的店员,鲁迅与之素不相识。据夏氏后来告诉许广平,“这信的内容,是问先生《竖琴》的前记和《野草》的序诗,怎么在最近出版的原书里没有了,以及怎样研究文学,并说了一些我读《伪自由书》的感想,说是,我简直不拿它(《伪自由书》)当文学书看了,这是一本很好的预言书。又抄了些我读过的先生的著译,问先生还有什么书未读到的,请先生告诉我。”

随后鲁迅回信给夏传经详细的讲明了夏传经提的问题同时又寄了几本书给夏传经。后来回忆起这些,夏传经这样说【“这封来信,真使我喜出望外,因为先生赠了我这么许多书。于是我便注意着邮差:一次一次地过去了,却总不见寄书来!这时我的心里真难过极了,又不知道先生是送我几本什么书,又怕被邮局扣留(这倒非心多过虑,我买的书,的确有很多被他们扣去了!)在这种心情下,熬过了一夜,在第二天的中午才收到书,赶忙拆开一看,才知是《竖琴》、《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坟》和两本《海燕》。”】从鲁迅对待夏传经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很认真的对待每一位读者,详细的解答他们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自己有多么伟大而摆架子。他尊重自己的读者,细心的小心的呵护着他们,照顾着他们。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四、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有种“魏晋风度”。鲁迅的确是一个充满恨,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恨的人,但他只恨两类人,一是庸众,一是伪先知,前者浑浑噩噩,后者装神弄鬼;除此之外,他待人很好,热情,诚恳,认真,周到。抛开我们戴在他身上的光环,只看他的生活的最真实的状态,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却又那么不普通。他善良,他爱笑,他会认真的履行一个父亲的职责,他和妻子和和美美的生活,他对待朋友真心实意,他对待读者诚心诚意,他不骄躁,不摆架子,他平易近人。他体恤劳苦人民,同情他们的遭遇。他甚至自己学美学,有自己独到的时尚观念。他幽默风趣,有时候也会像小孩子一样害怕一些事情。别惊讶,你没有听错,他是鲁迅,他是我眼中的鲁迅,他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参考文献:(1)周晔 1945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眼中的鲁迅}.

(2)内山完造 2012-11-10 《我的朋友鲁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

(4)郁达夫 《回忆鲁迅》

第三篇:《我眼中的鲁迅(1)》

学生小论文:学生写作部分——

探 究 鲁 迅{我眼中的鲁迅}.

刚上小学,爸爸向我介绍鲁迅的作品,我不喜欢,因为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缺乏优美流畅的语言和丰沛的感情,就像脱了水的蔬菜,反复咀嚼却还是难以下咽,总觉得他太严肃,太冷漠,像个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甚至有点尖酸刻薄。虽然也有热闹的百草园增添依稀情趣,毕竟生冷异常。后来慢慢长大,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和对鲁迅了解的进一步深入,却发现自己竟越来越喜欢他了。他犀利的笔锋,他的尖锐的语言,他泼辣的讽刺,他超前的思想都是别人所无法企及的。

鲁迅的笔锋极其犀利,他的文章如投枪匕首一般直刺中国的旧社会。《孔乙己》中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灯下漫笔》中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批判以及对中国人身上奴性的批判。尤其是《藤野先生》中鲁迅到日本仙台学医,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自从在学堂看了电影后,看见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那些中国人看见自己的同伴被枪毙,还拍手欢呼的情景,鲁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创伤,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他揭露了种种丑恶。在那样一个众人皆醉的时代,鲁迅清醒着,他以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了一切的假恶丑,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逃不过他锋利的笔刀。

鲁迅的语言看似平静,但却总是一针见血,极其尖锐,其间蕴藏的强烈感情总能让人产生共鸣,看似无情却有情。他憎恶统治者,他

怜悯广大群众,他爱护进步青年,他批判过去,他憧憬未来,这一切都表明了鲁迅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那种宽厚、博大、热烈而真挚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的民生,使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面对愚弱的国民,他既感到无比痛心,却又十分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两种交织的感情深深埋在鲁迅心中。面对衰落的国势,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试图改变中国的国民性。他曾奋力呐喊,也曾独自彷徨,他说整个社会就像一间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面是熟睡的人们,当熊熊大火将要烧来之时,是该唤醒麻木的群众还是让他们从此永远停留在睡梦中,他害怕大火吞噬一切,但他更怕一旦被唤醒的人逃不出被困的牢笼,那么他将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但最终鲁迅还是相信只要有清醒者的存在,就会有拯救大家的希望。他再也不是百草园里的昔日顽童,而是一个充满着对现实的思考,对人民的同情并关心着的人。他在矛盾中依然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所以说鲁迅是伟大的。他对中华民族的爱是种大爱,正是这种爱使他更加理智。理性使他不得不再次揭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未愈合好的伤疤,露出血淋淋的骨肉,重新包扎、治疗。

所以鲁迅的语言更具有讽刺意味。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他讽刺中的幽默不是轻松愉快的玩笑,而是在表面诙谐甚至滑稽之下的深沉悲哀。在小说创作中,他善于运用诙谐这一更具喜剧色彩的讽刺去表现悲剧的内容,让人物在喜笑和泪水的情感的激荡中显示出特有的喜剧性讽刺魅力来。《阿Q正传》的大部分章节都充满引人发笑的喜剧色彩。但在这喜剧外表下潜存着的却是催人泪下的悲

剧。在作品中,往往一个艺术细节同时呈现出极强烈的喜剧性和悲剧性,最末一章《大团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阿Q无端被捉,糊里糊涂被人押着画押,他不但不申述自己的冤枉,反倒羞愧自己画押时圈画得不圆,这种惊人的麻木和愚昧是何等可笑,又是何等可悲。鲁迅就是这样用讽刺的火光去照见人物心灵深处的腐烂,用幽默的笔尖划破社会上的肿瘤。

鲁迅的思想是超前的。18岁的鲁迅,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1902年的日本留学,让他对中国国民性有了深刻的思考,正是有了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正是这种超前使他无论是身前还是身后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孤独和寂寞中。他曾有过“置身荒野”感受,也曾发出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叹。鲁迅是深刻的,深刻者有比常人更多和更尖锐的痛苦,也有着比常人更顽强的意志,鲁迅就是在中国的废墟之上,高举起思想的大旗,指导着中国青年的革命。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鲁迅是难懂,但也是我们必须要懂的,因为随着对鲁迅的了解,我们的思想才能成熟起来,鲁迅是青年的伟大导师,不仅过去是,现在、将来也是。也许鲁迅的文字没有珍珠般晶莹圆润,也没有清泉般

鲜活灵动,但他的文字却像一棵千年古树那发达而又错综的根系,干皱丑陋的背后有着充足的养分,成为支撑生命之树的本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养分中汲取精华,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喜欢鲁迅吧,因为他是黑暗中的明流,,他是浊夜中的明灯,他是雪中傲立的松柏,他能给我们带来太多其他作家所不能带来的感受。

学生小论文:教师写作部分——

鲁迅确实是黑暗中的明流,浊夜中的明灯,雪中傲立的松柏。他用一支如椽的巨笔,筑就了一条崭新的文学之路。

鲁迅在我心中,奇伟、高大,绝无油滑、苟且、中庸和骑墙。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正是中国人脊梁式的人物呀!

鲁迅先生过逝已久,但对于他的作品的研究和学习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在生活节奏十分迅速的现代,时间、效率、网络等冷冰冰的因素充满生活,商人们追求最大的利益,学生们追求更高的分数,功利已成为生活的全部。家庭的不恰当的管教和安于现状的思想让当下社会中的学生们出现并不和谐的画面:早恋、沉迷网络、吸烟、喝酒、打架等等,而这些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好的影响,他们对于信息并没有足够清醒的选择头脑。一个吸烟的镜头他们认为那是成熟的象征,模仿之;奇装异服他们会说帅气,模仿之,于是,在模仿中迷失了自我,在模仿中失去了自我,同时失去了辨明是非的大脑以及看问题的能力。

在当下学生中,鲁迅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虽然在义务教育中,几乎每个人都学习过鲁迅的作品。但是结束义务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讲几乎就是对鲁迅说永别。对于一个被称为中国文人巨匠的鲁迅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幽默。不少的高中生不以为然说:“鲁迅尽管再伟大,他只是个过去的人罢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社会,已经同鲁迅的精神脱轨了,所以我们不要浪费有限的时间,去学那过时的精神,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现代化的物质精神。”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现代社会我们所缺乏的素质正是鲁迅的作品所要教导我们的——批判、创新和自我。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朋友各门学科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所以,无论从提高学养的角度,还是从塑造品格的角度,鲁迅作品的学习都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春节前我班举办一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名人——鲁迅。让学生探究鲁迅,应该如何看待鲁迅作品,写出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感悟。通过调查研究,提高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我指导学生五个方面进行写作:拟定论文题目、准备写作材料、大胆动笔实践、反复进行修改等,要学生领悟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主题好比一条红线,材料好比盘中的珍珠,要用巧手慧心把盘中五彩缤纷的珍宝串连起来,剪裁、组织拼配要得体。一篇优秀的小论文如同一件精品,展现在人们面前,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看过学生的这篇文章,我感到震慑,惊喜。一个职高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如此透彻,对鲁迅把握如此到位,无疑得益于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丰富的文化积累。这使本文首先具备了一种震慑人心的穿透力量。文中,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引领读者感知鲁迅犀利的笔锋,尖锐的语言,泼辣的讽刺,超前的思想都是别人所无法企及的。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精当运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第四篇:《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中文1班 胡平 13140011804 鲁迅先生对普通国民的爱的不仅激烈而且深沉。激烈是因为普罗大众的麻木,更因为统治者的隐晦压迫。深沉是因为先生走走的是一条寂寞的漫长的并且是自己无情剖析自己的道路。 古今中外,关于人类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先生认为人生而愚昧,只有少数人才能促使社会进步。你说我歧视你,你说我误解先生,在《故事新编》中,大贤如墨子等侠客不是被大误么。人人平等,只是商业文明兴起的骗局吧。人从深林走出来,不就是强者食肉弱者吃草么,人的感情和动物在此有什么不同吗? 人确实不同,人能以己及人和以人及己从而产生一种相对高级的情感,理解别人喜怒哀乐。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面对国民的驯服和自己的桀骜不训,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同于别人,一个是在于自己接触的比普罗大众更多,二也是思考的也更多。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知道很多就独善其身就沉默似金。如《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不愿意回答怪哉,《阿长与山海经》三叔公不会借他那本书,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都不符合仕途。《阿长与三山海经》中阿长跟他说的又不是十分科学。先生的传播知识的思想原因之一就植根于此。普通民众获取知识无正规源头。这也是先生反对文言文的原因之一,普通民众无法看懂它们。为此,先生甘愿当那个前驱,不惮荆棘,不惧旧势力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