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绘画的散文


第一篇:《图画美在优美散文中的体现》

图画美在优美散文中的体现

散文,是美的文学。美的思,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色彩、音响,美

的动与静。好的散文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

外,还应当意境隽永。“状难写之景在于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外。”读优秀的散文,如同欣赏优美动人的画卷,使人得到愉快和休

息。执着地追求美的散文家,总希冀从生活里提炼出美的本质,从而

自如地提示生活的自然美,唤起读者情感的强烈共鸣。读他们的散

文,好似欣赏一幅幅图画,而置身于美丽的风景中,令人流连忘返。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散文《春》

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赞美、歌唱春

的创造力带给人们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

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

文章一开头,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出春天的轮廓: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

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画

抹上了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

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

“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

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奇斗艳,写出春天

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

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

“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人们在春草、春花、春风、春花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

“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五幅图景,五

幅画面。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纯”写景的散文,文中写景

用了“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的字”,使之显示了一种特有的朴素美,

这是文章在语言上具有的独特风格,而其最大特色——绘画美,也

正因此体现了出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

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境界”: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

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何等恬静,又何等明媚。作品的“出奇”之

处,是在引出“山”之后对“山”的描摹上:“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

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

慈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何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

摇篮曲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幅“小山摇篮图”蕴{描写绘画的散文}.

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

雪后初晴的美景是第二幅画。“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

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多么妙的雪霁晴峦图啊!更令人击节称

奇的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

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

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而

且全白了的山尖“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竟

还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

粉色”呢!可以说,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这真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

墨淡彩图。

古代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

情画意,体现出了散文的图画美。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

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

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

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

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

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

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

下的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文章还勾勒了一

幅“与民同乐”的风俗画。文章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

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

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

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

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

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

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最好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

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的游乐风俗画。

一篇篇散文,犹如中国文化长廊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优美的散

文,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图画。它有着风光绮丽的图画美,

使读者的头脑中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让人们百看不厌,陶醉{描写绘画的散文}.

其中。◆(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七都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第二篇:《描写舞蹈的散文——动感的艺术》

舞蹈,它通过人的肢体,展示出动的艺术 舞蹈既是肢体语言,也是生命灵动的绘画。 —— 江南诗雨—— 今晚,银色一帘挂玉钩,新月弯弯显娇媚,放下心笔得空闲,独自悠步入广场,虽寒意袭人,但行走的人群还是熙熙攘攘。一圈二圈,随着场地上的大园型线条散步,随着逐渐的加入,则变成了流动的人流。 小舞池里,洒满着一对对男女舞伴,在绵绵音乐声中,跳动、旋转&&由于天冷,衣着较多,故而,舞姿没有夏天轻盈翩翩。算是跳跳热身,此时围观的人也比较少了。 广场左侧大空场,有上百人的女人,在展现广场健美舞,年龄都在三十到四十五六,也许是全身运动,她们仍展示出曲线分明的身段,音乐响起,或悠远,或明快,或缠绵,或激荡,她们随着音乐节奏,波澜起伏,悠然若醉。脚步的挪移带动着手臂的摇摆,舒展着平日里拘促的身肢,尽情地舞动,尽情地享受舒展带来的愉悦。 爱跳舞的女人,会情不自禁随同音乐,踮起脚,扭起腰,轻晃着臂手,她们的脚步像跳跃的琴键,和谐的节奏中富有柔柔的弹性,不失稳健不失自信,只要舞动起来,她们就像是一只快乐的天鹅。 爱跳舞的女人没有年龄,她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心永远保持着年轻,身段永远保持着丰腴苗条。芭蕾舞,跳出女人的高贵典雅,古典舞,跳出女人的淡定从容;现代舞,跳出女人的浪漫飞扬;民族舞,跳出女人的婀娜风韵。 爱跳舞的女人,听着优美抒情的音乐,会情不禁舞动自已,独自翩翩;爱跳舞的女人,身姿健美,如柳如梅,情怀浪漫,如酒如歌;爱跳舞的女人,身心如水,清柔透亮,淡妆倩影展羽扇,裳衣香于舞春风。 爱跳舞的女人,懂得着意妆扮自己。春有春的妩媚装,夏有夏的飘逸款,秋有秋的紫罗兰,冬有冬的梦幻色。一年四季在她们的身上变换着四季不同的鲜妍花开,长袖纱裙妆点了她们丰富多姿的生活,舞蹈妆点了她们年轻浪漫风情的心态。 爱跳舞的女人懂得,舞蹈是放飞心灵的风筝,只有舞动起来,女人才更美丽。沉迷麻将的女人,是跳不出轻盈的舞姿来;爱舞蹈的女人,走在路上也能展示一种别样的风韵美。 古有唐玄宗眼下迷人的霓裳羽衣舞;也有中外高傲的白天鹅如何演绎自己的美丽。至今,流行的广场健美舞,也让现代的荆钗布裙在平凡的人生舞台上乐此不彼。 爱跳舞的女人,她们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她们会在打理家务时,边听着优美的乐曲,有时会舒展下肢体,然后会发出自我兴意的笑声,这是最舒心甜美的笑声。 爱跳舞的女人,有一颗年轻活跃的心态,也懂得舞之灵动,让身段永保美感。更懂得生命在于跳动;爱跳舞的女人,与不喜跳舞的女人,在形体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自然灵动生机,可爱活泼与聊无生机,呆板拘束的显明对比。 我们正常所提及的,女人的气质,风姿、韵味、魅力,包括身段,形象,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染力,其实舞蹈是一种最直接展示人体肢体美的艺术。 爱跳舞的女人,无需先生作陪,也不会老缠盘绕着老公不放,她们有自已自由飞翔的蓝天,有自已尽情舞动的月池;爱跳舞的女人,舞出她们生命的灵动,舞出她们健美丰腴的身段,舞出她们青春和美丽!

第三篇:《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年论文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描写绘画的散文}.

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

丰子恺既是著名的漫画家,音乐家,又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散文家,著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

他的散文在艺术上颇具特色,目前对于他的散文艺术已有部分研究,如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型的《文学与绘画的结合的范例》,他以《两场闹》为例,分析了丰子恺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画面,重点阐述了丰子恺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所融入的绘画技术。又如北京师范大学陈亚丽,毋霞的《丰子恺散文浅论》从丰子恺散文的佛学思想,文质的纯真方面对其散文做了一系列论证,以其代表作《秋》,《剪网》,《大帐薄》为列做了具体而充分的描述。再有福建师范大学的张胜璋的《丰子恺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文,对丰子恺散文中的童真和自然作了简明的介绍

现将从丰子恺散文中的音乐美,绘画美,朴实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补充。{描写绘画的散文}.

一 音乐美

音乐美:原指诗歌创作中对格律和韵律有很好的把握,引申到散文,指散文的文字中流动出让人能产生听觉美感的文章。

作为音乐家的丰子恺,在其散文创作中大量的穿插了对声音的描绘以及运用了声乐的比喻,这种无形的渗透使其散文在静态中有了灵动感,比如在《闲居》一文中,把春比喻成门德尔松,将无声的春天赋予门德尔松乐的明澈,文雅而不失热情奔放。把夏比作贝多芬,将

夏日那难以描绘的热烈用贝多芬音乐的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其‚炽热表达‛的方式给了夏一个完美的诠释,将秋说成是肖邦,舒曼,无以言说的悲凉之感顿时深入读者的心身,冬天就是舒伯特的曲子,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中欲罢不能的歌唱性透露出柔情简约的格律,在这样的比喻中抽象而难以捉摸的四季在作者笔下成了一首首不同风格的曲子,此起彼伏的在耳畔缠绕,如果不是这样的比喻,那么文中的表达将不再生动而富有灵气。

又如《作父亲》这篇文章中写道:‚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就变成了咫尺天涯‛写出了小鸡的咿哟,咿哟的叫声和孩子们好来,好来的赞叹声,将买小鸡的场面生动活泼的显现出来,让人可以在这些简单明了的声音描写中感受到孩子们看到小鸡时的那份欢快和兴奋之态,又如一曲活泼爽朗的童歌,将天真烂漫的孩童化作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这音符中诞生着欢快美的音乐美。

再如《晨梦》,其中‚天一亮,小孩子就醒来,小鸟儿在我耳边喧聒,又不绝的催我起床。‛这一句写出了孩子们一早起来的吵闹声,以及来到父亲耳畔叽叽喳喳唤父亲起床的场景,将一群可爱的精灵化作一群清晨从窗外飞来的小鸟,那份清新,宁静在这曲清晨的欢歌中跃然纸上,这是孩子们的吵闹声,却是父亲心里似烦却喜的天籁,在这样一个晨光中,听着如此心悦的歌声从梦里醒来,感受到的是人生的无限幸福与知足,由此,作者笔下的晨梦不仅由文字映入我们的眼

睛,更化作一缕旋律飘入我们的耳朵,在这样的双重美感呼应下,使丰子恺的散文不经意间铺满了声音的美妙感,即音乐美。

二 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在描写一些景物与事物时,把事物的棱角与状态形容的非常的美.在散文中表现为无意中勾勒的完整的图画,使作者要表达的抽象而虚幻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让读者能够毫不费力的感觉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且这个内容在这种表达中有一种极充实的美感。

丰子恺,是散文家,同时也是漫画家,他的文章并不因为作为画家而刻意去实现文与画的结合,他所写的是毫无雕琢的文画的和谐统一,是来自于作家本身的修养及一种相辅相成的审美观,这样一种写作的构思不是经过刻意安排的,而是流露于心,《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有这样一段话:‚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刻,许多小孩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进‛其中的意象江边,青草堤上,孩子,花,帆船,使人幻想出无数的诗篇,在历史的滔滔江河中流淌,把静的意象和动的节奏两成一条伸入远方的线,在这静与动,远与近的结合中,一副思乡的惆怅图与一副童真无暇图形成鲜明的对照,远方的故居在成人的眼中露出忧愁,而眼前的花草,帆船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金金闪闪的新奇,忧中带喜,喜中杂忧,这不仅是一副难以描绘的山水图,更是一幕满是情思的人间生活图。这样的描写是文的画,更是画的文,使得文章的绘画美明亮而突

出。‚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架下的梯子上不断的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的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这一段文字写了作者回忆中的缘缘堂秋天的景致,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这句话中长大和高出两个词用的极妙,若写成长大了的芭蕉的叶子比墙还高就将完全失色,作者的这种写法,将芭蕉赋予了生命力,这‚长大‛将芭蕉写成了个孩子,在岁月中慢慢的成长着,再用‚高出‛一词将芭蕉超过围墙。露出枝叶在墙外的动作有一跃而出之意,又似‚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灵巧,这么两个动作将芭蕉这一景物洒在了水墨中,不仅是一幅芭蕉图,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这动态的生长中不远处又搭有静态的葡萄架,是一个重叠的绿幕,安静处,又有孩子在葡萄架下不断的爬上爬下,这两动一静,层层往下的结构使眼前的画面十分的和谐,这些是看的到得景象,也是实的事物,接着为这幅丹青洒了一丝月光,照着高楼,也照着这和谐的图景,四起的虫鸣此时又如锦上添花般得将这个场面缓缓托出,如此看来,在丰子恺的散文中,不仅句子中闪现出灵活的画面,句与句和成的段落又成了一幅整体的图,这些图与图之间不是拼凑而成,竟是达到了自然的融合,从而形成一幅更大的有机画,作者的这种文字不是水彩画绘成,却胜似水墨泼成的天然之作。

又有《自然》一文中‚伛偻的老丐,像一幅米勒的木炭画,充满着哀怨之情,施与同情的人又买得一幅充满感激之情的画‛,‚普通

第四篇:《丰子恺散文之图画与人生》

丰子恺散文之图画与人生

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图画与人生”。就是图画对人有什么用处?就是做人为什么要描图画,就是图画同人生有什么关系?

这问题其实很容易解说:图画是给人看看的。人为了要看看,所以描图画。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就只是“看看”。“看看”,好像是很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同衣食住行四大事一样重要。这不是我在这里说大话,你只要问你自己的眼睛,便知道。眼睛这件东西,实在很奇怪:看来好像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住房子,不要乘火车,其实对于衣食住行四大事,他都有份,都要干涉。人皆以为嘴巴要吃,身体要穿,人生为衣食而奔走,其实眼睛也要吃,也要穿,还有种种要求,比嘴巴和身体更难服侍呢。

所以要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先要知道眼睛的脾气。我们可拿眼睛来同嘴巴比较:眼睛和嘴巴,有相同的地方,有相异的地方,又有相关联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那里呢?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心里觉得愉快;看见一张美丽的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养精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嘴巴是肉体的嘴巴,眼睛是精神的嘴巴——二者同是吸收养料的器官。

相异的地方在那里呢?嘴巴的辨别滋味,不必练习。无论哪一个人,只要是生嘴巴的,都能知道滋味的好坏,不必请先生教。所以学校里没有“吃东西”这一项科目。反之,眼睛的辨别美丑,即眼睛的美术鉴赏力,必须经过练习,方才能够进步。所以学校里要特设“图画”这一项科目,用以训练学生的眼睛。眼睛和嘴巴的相异,就在要练习和不要练习这一点上。譬如现在有一桌好菜,都是山珍海味,请一位大艺术家和一位小学生同吃。他们一样地晓得好吃。反之,倘看一幅名画,请大艺术家看,他能完全懂得它的好处。请小学生看,就不能完全懂得,或者莫名其妙。可见嘴巴不要练习,而眼睛必须练习。所以嘴巴的味觉,称为“下等感觉”。眼睛的视觉,称为“高等感觉”。

相关联的地方在那里呢?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同时这碗菜的样子也要装得好看。倘使乱七八糟地装一下,即使滋味没有变,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反转来说,食物的滋味并不很好,倘使装璜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滋味也就好一点。

学校里的厨房司务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做饭菜要偷工减料,常把形式装得很好看。风吹得动的几片肉,盖在白菜面上,排成图案形。两三个铜板一斤的萝卜,切成几何形体,装在高脚碗里,看去好象一盘金钢石。学生走到饭厅,先用眼睛来吃,觉得很好。随后用嘴巴来吃,也就觉得还好。倘使厨房司务不懂得装菜的办法,各地的学校恐怕天天要闹一次饭厅呢。外国人尤其精通这个方法。洋式的糖果,作种种形式,又用五色纸、金银纸来包裹。拿这种糖请盲子吃,味道一定很平常。但请亮子吃,味道就好得多。因为眼睛帮嘴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