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意文学


第一篇:《爱意》

爱 意

当你是一条稚嫩的游鱼时

我曾给你宁静的水域、温暖的阳光 和丰腴的水草

你对我说:我愿在你的心湖里 终生为你舞蹈

当你是那对流浪的劳燕时 我曾给你遮风挡雨的屋檐 甘甜的无花果浆和爱子般的呵护 你对我说:我们会世世代代 报答你的恩情

当你是大地干涸的禾苗时

我曾给你松软的土壤、充足的养分 和雨露的滋润

你对我说:我愿年年为你结出 饱满的子实

然而

岁月正无情地吞噬我的体力和青春 当我年迈体弱,精血枯干 手无缚鸡之力时

你,还能这样俯在我的耳旁

千遍万遍,诉说那温润暖人的爱意吗?

第二篇:《挽回爱情的情书》

挽回爱情的情书

恋爱时期许多人都会喜欢写情书向心仪对象表达自己的爱意,这是追求爱情的一种方式,那么在分手之后,想要挽回爱情,写一封挽回爱情的情书也是很好的一种途径。感人的方式有许多种,我们可以来具体看看,挽回爱情的感人情书究竟如何写作。

很多人以为情书就是甜言蜜语,充满文学气息必定会让对方感动,最好要纠正这种思想,写情书一定是建立在真心实意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写一封感人的情书不想引起对方的厌倦之意就不要让文体过于文绉绉。那好的情书都是如何造就的,以下步骤可以参看。

一.写下你的歉意,追悔大家的回忆

想让对方在分手之后把你的文字都看完这是很重要,无论是对方还是自己提出分手,分手后也还会有爱意的。那么虔诚谦虚的道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说“某某某,写下这封信,希望你有时间可以把它看完,耽误你的时间,我真心实意表示道歉”,也可以这样说“对不起,过去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感情出现了危机,希望你看完这封信,然后给我一个机会”。但不能滥用对不起,过多的对不起只会让对方感到有压力,只需要让对方感到你已经有潜心改过的意思。而且最好要对方看到彼此的回忆,这样就会容易心软。如果你所爱的人也是如此念旧之人,不妨在这部分上多花费一些功夫,写写你们的相遇相识相爱过程,写写你们之间共同的幸福回忆,一起看过的风景,一起完旅游过的地方。

二.写出你的改变过程。

或许曾经你身上所吸引他的东西现在不再吸引他了,也成为他要离开的原因,因此这部分可能是挽回他最关键的一部分内容。你可以叙说自己在分手后的这段时间为了你们之间的感情复合做了些什么改变的过程,比如说,你去独自旅行了一趟,在旅途中,你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明白阻碍了你们的感情交流恰恰是这个阴影,你已经很顺利的找到了这个阴影,现

在也是通过自我改善来完善它,你也可以告诉他,你现在每天花费多少时间,参加沙龙、看书等等形式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

三.写对这段爱情未来的美好期待,

这里当然可以允许让自己文艺范一回。如果前面的内容你都叙述得当并且很好,这部分内容则可以简单写写,但需要情深款款地告诉他,你内心看见你们的未来,看见了光明,看见了希望,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他。这段文字是全文升华点题的作用,要让他有看到彼此将来不再是梦,挽回爱情是如此真心真意。

要注意一点,用情书进行挽回,只有在假性分手的情况下才会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在情况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的地步,那么情书就有可能暴露你的需求感,反而对挽回不利。

第三篇:《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分期 ___1949__“十七年”文学__1966___ “文革”文学_____1976____新时期文学__ “新时期文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90年代文学转型总体格局:共同性小时、文学形态反复、呈现出多样变异的状态。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世俗化、个人化倾向、多样主编(1986-1990)。从事随笔和建筑评论的写作,近年专注于《红楼梦》研究。

《班主任》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学史意义重大。

谢慧敏性格:她身上显示出了“四人帮”在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造成的恶果。良好的品质和荒谬的思想在她身上紧密结合,形成了她独特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性格。(社会语境与人的成长)。

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艺术上比较粗糙 《睁大你的眼睛》197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心武的中篇小说。这是“一本对少年儿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文学读物,它反映了的深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属于一个较高层次。反思文学融入了理性批判精神,不再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在表现题材上也比伤痕文学大大地丰富了。在艺术手法上,除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外,还根据内容的需要,用了意识流、蒙太奇、荒诞、多视角的手法。"伤痕小说是反思小说的源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王蒙:34年生于北平。1948年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少年布尔什维克”。1957年因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打为右派。全家下放到新疆,化

现实主义思潮:①90年代现实主义的新面貌收到冲击,并未退出文学舞台,只不过改变了对塑造典型人物、刻画典型性格、塑造典型环境的严格恪守。②陈忠实《白鹿原》、余华《活着》、张洁《无字》 小说

一、“伤痕文学” 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

重要作品: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二、“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对“人道主义”的继承,最好地诠释了“文学是人学”的意义。

第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恢复了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伤痕文学的缺陷

“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揭露触及到了文革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艺术表现也较幼稚。

刘心武;(1942-),祖籍四川。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后享誉文坛。1980年入中国作协当专业作家。曾任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

北京市一个街道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开展社会主义大院活动的故事。”整个故事告诉人们:睁大警惕的眼睛,加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卢新华: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因发表《伤痕》而一举成名。大学毕业后不久下海经商,赴美,几起几落,曾在纽约的赌场以发牌为生。 04年推出新作《紫禁女》。 《伤痕》主人公面对的是母亲和家园的双重

丧失。然而,血缘母亲和个人家园必须及时死去,藉此为形而上的祖国母亲的归来腾出位置。 《伤痕》开辟了一条利用文学进行伦理—政治叙事的道路。 “灯火通明的南京路” 象征着

文革后获得新生的祖国。它是 “新时期”的第一声颂歌,它首次以一个忏悔者的身份表达了感激、忠诚和爱意,并由此奠定了主流文学的基调。

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重要作品: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灵与肉》等;

反思文学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

1

停止了创作。新时期以后创作十分活跃。曾担任文化部部长(1986-1990)、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

主要作品:

1)50年代:《青春万岁》(1953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

2)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创作了大量反思历史、反思革命、反映现实的作品。如《海的梦》、《春之声》、《蝴蝶》、《布礼》等。

3)80年代中后期:《活动变人形》(1987),试图表现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身心的困窘处境。 此后发表了一系列极度夸张变形的现代小说。如寓言式写作、文化批判小说。 ①知识分子批判

②王蒙才气的绝佳体现,语言可谓汪洋恣肆。 ③文本隐喻功能

4)90年代:“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50年

代初)、 《失态的季节》(57年)、《踌躇的季节》(60年代初)、《狂欢的季节》(文革)。“后季节系列”:《青狐》(2004)

21世纪:《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第二部《大块文章》、第三部《九命七羊》。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1954年发表短篇《解约》引起文坛注意。1957年因为“探求者”案打成右派。"文革"结束后才重新写作。1979年到1984年是高晓声小说创作旺盛时期。此后,作品渐少。风格也发生变化。 代表作:《李顺大造屋》(1979)、《陈奂生上城》(1980)

《陈奂生上城》 创作回顾

A、1979年,《李顺大造屋》(住)、《漏斗户主)(吃),其时,作者右派的帽子还未摘。心换心的写作。

B、 《陈奂生上城》的可疑之处 疑点一、混淆叙述人与人物角色。

疑点二、从农民的代言人转变为喜剧的制造者。

疑点三、吴楚的出现过于偶然。 C、《陈奂生出国》的愤怒爆发

反思:农民们真的只需要改造精神,而再不需要关注物质生活了吗?

1983,张炜《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基层官员将农民的利益转入己手。

1985,田中禾《五月》,农民卖粮难和乱收费等新压迫。

1987,莫言《愤怒的蒜苔》基层官员为了政绩不顾全县农民利益。 探寻作家精神裂变的原因

a,外部暗示。b,被拔高的自我意识。

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蒋子龙的《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蒋子龙:(1941-- )主要作品:《开拓者》、《一个工《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长篇小说《蛇神》等。

知青作家的创作

“知青小说”:一般来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作品分析:a 早期作品:清新、悠远、田园牧歌。“芦青河系列”:农村生活、青年男女的爱情,对“美、幸福、快乐”的赞颂 。

天三部曲”、《古船》等。广阔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性拷问。

c 1992年以后:忧愤,抒情、哲理。《九月寓言》、《柏慧》、《外省书》等。对城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的恐惧和逃离,寻找人类道德理想的出路。 《九月寓言》解读特定的世界:①火热、奔跑的世界,停止就意味着死亡。

小村最终在工业开发的炮声中崩溃、瓦解、消失, “停吧”时代行将结束,小村人将在灾难中重归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b 80年代中期以后:历史反思、文化反思。“秋

张贤亮: 1936年生。江苏省盱眙县人。中学时即开始创作和发表诗歌。高中毕业后自愿到甘肃支边。1957年因长篇抒情诗《大风歌》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

《绿化树》,章永璘,马缨花,海喜喜。食的悲哀。

悖论似的结局:无法跨越的精神迷雾。传统意识的障碍。物质妥协与精神依托。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璘,黄香久。

色的悲哀:劳改犯谈女人说女鬼——追野鸭子,遇裸体女人——八年后修羊圈,重逢——结婚,失败的性生活——欲离不成——红杏出墙——英雄事迹——出走

张贤亮创作特点:1) 哲理性。思索者形象的塑造。《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2)对大西北人文风情的精致描述。如海喜喜的歌谣,章永璘和马缨花的情话。

3)、苦难意识。 苦难崇拜。“痛苦的欢乐,伤痕上的美”。受虐型知识分子的诞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重大贡献,而“张贤亮症候群”则是这类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4)才子遇难,风尘女子相救的模式。 马缨花:„„性平,味甘,功能安神,解郁,活血,主治气郁胸闷,失眠,跌打损伤等症。花称“合欢花”,功用相似。又为绿化树。

改革文学:主要是指那些以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5年)正在进行的改革活动为其题材和主题的小说创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

其他有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像》、贾平凹的《鸡窝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出现。80年代中期以后,已不再是一种文学潮流,但知青小说的创作还在继续。

“知青作家群”: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李锐、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安忆、阿城、李晓等

最有影响的十位作家是:王安忆、余华、陈忠实、韩少功、史铁生、贾平凹、张炜、张承志、莫言、余秋雨。

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王安忆的《长恨歌》、陈忠实的《白鹿原》、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张炜的《九月寓言》、张承志的《心灵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的《务虚笔记》。

知青作家的作品占了六部。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插队。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8年发表处女作,并考入中国社科院历史语言专业。

《黑骏马》白音宝力格——索米娅——奶奶(坚忍不拔的生命毅力和宽广如草原的胸怀,隐含着对现代人脆弱、偏狭和自私品格的针砭与批判。) 黄土高原系列:寻找精神之父。《北方的河》、《大坂》、《金牧场》

《北方的河》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辩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信仰系列:“念想”《黄泥小屋》逃离与自由念想。《心灵史》讲述了折合忍耶教的牺牲精神。{爱意文学}.

张炜:1956年生。祖籍山东栖霞。

小说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古船》(1986)、《九

月寓言》(1992)、《柏慧》(1994)、《外省书》(2000)、《能不忆蜀葵》(2002)、《丑行或浪漫》(2003),《刺猬歌》(2007年)、《你在高原》(十卷本)(2010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融入野地》、《夜思》等。

2

大地母亲,将在流浪中重新激发起蓬勃的生命力。

②用历史材料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寓言”的笔

法,把故事从具体历史背景下扯拉开去,小村的历史游离开人们通常所认识的历史轨迹,展示出无拘无束的魅力。

③用意识形态化的语言创造非意识形态化的世界。例:三兰子把小男人比喻为鼹鼠。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其间自学写作。1998年患病后,依赖一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溢血逝世。写作--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主要作品:

1)往昔生活的回忆:怀旧但不感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知青生活。《奶奶的星星》:亲情。

《老屋小记》:普通人的命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一曲田园牧歌,以“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的声声呼唤,深情地描绘了他的心灵栖居地。贯穿史铁生的清平湾之梦的,是与“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又亲人”相一致的情感。叙事基调:抒情 回归到农

民的生活中

2)残疾和命运:对自身残疾的超越,对普遍生存的关注。《命若琴弦》:人类生存之寓言,宿命和抗争。《务虚笔记》:生命的印象和体认。《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直抵人心。近作《我的丁

一之旅》:爱情与性。

创作特点:1)充满人生哲理:温情的感伤,绝望的抗争残疾。生命。死亡。苦难。宿命。过程。宗教。

2)散文化小说:平淡质朴、意蕴深远。气氛。语言。1985年后小说不再是传统写法。寓言式。

随感式。自述式。

《命若琴弦》加缪: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

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

《命若琴弦》是个体生存困境的寓言。史铁生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

市井、乡土风情小说

“风情”小说: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不是作为客观背景存在,而是小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小说的灵魂。 1)“市井”和“城市”:市井小说是指以都市或城镇下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的小说。

3)“散文化”小说:在他的小说中,气氛是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