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文章


篇一:《古诗词鉴赏论文》

学号

班级

姓名

201011621411 计科1104 蓝剑泉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古诗词鉴赏》课程论文{古诗词鉴赏文章}.{古诗词鉴赏文章}.

陶渊明《饮酒》(其五)淺析

201011621411,计科1104,蓝剑泉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其中《饮酒》(其五)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实际上是借以述怀,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

关键词:陶渊明 饮酒 坦率 归隐 淡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该诗约写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面对篡权和动乱的年代,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还有当时 虚伪污浊的官场,亦仕亦隐的陶渊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坚定了终身隐逸的意志。自然真淳的田园生活使他冷静、和平,几近静穆,能够在超越世俗尘嚣的更高境界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净化,在感受大自然群动群息的过程中领悟自 然,适应天性。 每当再次读起这首诗时,我都是不由得再起想起高中时老师对这首诗的欣赏,陶渊明 ,一个不愿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清贫一生的高尚伟人,他的品格,他的不受外界的物质的引诱的清高,都使得我深深的迷醉其中。

一、静在于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当一个人处于嘈杂的环境时,很难使得其一直保持自己不受影响。可是他能,他不是听不到外的声音,也不是看不到外面的人的走动,可是他扔不为所动。这正如他在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的环境中,去扔能不为其所动,不受影响。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一样的如同其他人一样和别人生活在家一个

地方,但去不受外界的影响,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安静的心,一颗不受外界所动的心,“心远”是其最好的解释,纵然他与人生活在一起,但是他的心去不在嘈杂的人群中,如他处于黑暗的官场时,他的心却已远离了其中,无论其中再怎么的污浊,他扔能处在那一点‘清’中。同时,“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一颗超脱于尘俗的心,何以做到这样。 生存在那样的一个大环境中的,他还能淡然处之,唯静于心。

现在许多人都在物质的熏陶下,迷失了生活的方向,更甚者为了那物质的享受,哪怕是站在法律的对面,也在所不惜,是生活所致,也是我们的心受到了影响,我们不要求做到像诗人那样面对黑暗的官场,宁愿归隐,宁愿清贫,但我们也可以有像诗人一样安静的心。{古诗词鉴赏文章}.

二、乐于自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诗人没有刻意去追求他想要的是什么,也没有一定要遇到什么,他就那样的悠游地采着菊花,在采菊花的享受中其中的自由自在的乐趣。“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一副画面:诗人背着一个竹兜,一个人悠闲地采着菊花,完全沉迷于其中,一路慢慢地走着,走着,就很自然地看见南山,看着南山的景色。这是一副多么悠闲的画面,把诗人不受外界环境,不受官场的污浊写得淋漓尽致。

在现在的大都市时代,我们想找出诗人所像的环境都已经变得很少了,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不能有诗人那样的心,只要我们还能乐于自得,坦然面对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看一那属于我们的一片天空。

三、尽在不言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气日夕佳”,该句只是对远处景物的概写。落日西沉,暮色中的田园景色如何? 诗歌仅用一个“佳”字点出景色之妙,然而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飞鸟相与还”,自远古至今,飞鸟丰富而又变化的象征意义,佐证了人与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通,同时。诗人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看见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他写下了“飞鸟相与还”的温馨和快乐,点醒自己也点悟读者其中有“真意”,却又用“忘言”的大境界启发人们对人生“真意”的思索和探究,最后二句,也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

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诗人没有告诉人们的真意是什么,但是我们也已经可以从中看出他的真意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他不愿与世人那样为了物质的享受而在官场上同流合污,也不愿与普通的人民一样,只为生活而活,诗人在不愿呆在官场上的同时,又关心着朝廷,那是诗人扔关心着国家,关心着国家的人民,也因此,诗人没有道出他的真意,是当时环境所致,也是诗人的性格的体现。

结语:再次读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我扔然在想,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还想要像诗人那样还有可能吗?我想这样的可能已经不存在, 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变的太多了,生活也不会像诗人那样过得那么的艰苦,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在某一方面,也是时代的倒退。

但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而又极度喧嚣的社会中,每个人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中去。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何找到宁静的心灵家园呢?只要我们的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营造 一片属于自己的理想的天空,效仿陶渊明去采一支你衷爱的菊花,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心灵隐逸”,就会收获一份超 然和恬静。

参考文献

①杜景华, 陶渊明传[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③游国思,王起,萧涤非.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④编写组,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⑤裴金华, 论陶渊明田园诗之意境 [M].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⑥王海平, 陶渊明隐逸心理结构及诗歌意境[M].社会科学家2001,16(2)

⑦韦巍, 玄学生活化与陶诗的意境[M].九江学院学报2007,26(1)

(作者联系电话:13763056144)

篇二:《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浅谈

文学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因此越来越成为中考宠儿。随着古诗词鉴赏难度的加深,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鉴赏中做到游刃有余,不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是很难领会其中的情趣与妙处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入手,对鉴赏过程中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储备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

1、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是承载作者主观感情的载体,它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古诗词中的一些客观事物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形成了特定的文学意象。例如:

(1)梅、兰、竹、菊、松、莲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刚劲的傲骨。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名为赞岩竹坚定顽强的品质,实为隐喻自己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刚劲风骨。当然还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就不再一一评述了。

(2)落花、流水、春雨、秋草常用来抒写忧愁与烦恼。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

篇三:《试初中古诗词鉴赏论文》

试谈初中古诗词的鉴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关启示。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人教版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篇四:《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古诗词鉴赏文章}.

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

78kXXX班 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本诗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即“折柳曲”的省称)诗所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

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诗人正是通过“折柳”(即“折柳曲”的省称,柳又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3.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

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

4.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5.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的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辛弃疾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二. 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驰骋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

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篇五:《古诗词鉴赏论文》

诗经鉴赏

10级网络工程3班 105151140213 王胜福 下午

7、8节

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古诗词鉴赏文章}.

宜其家人。

《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正如诗经中《桃夭》所展现的一样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整个作品中完全展现了待嫁女子的羞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

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

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随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取自《诗经》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艳若桃李的面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月盛开的桃林之中,妙龄少女们嬉戏玩闹着,少女的清脆笑声伴着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