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孩子成长的散文


第一篇:《儿童散文》

什么是儿童散文

 儿童散文:其实就是为儿童写作的文学的散文,这种散文是向儿童传达自己的“动

人的人生经验”,但是作者必須应用儿童能体会的题材,应用能激起儿童心理反映的语言。

(见林良着《浅语的艺术》)

儿童散文的特色

 儿童散文所呈现的题材类型,以童年生活的儿童散文居多。

 儿童散文在主题思想上,以传达动人的人生经验为主。

 儿童散文在篇章结构上,多以事(情)理的发展、变化为结构的依据。

 儿童散文在敘述面上,敘述者几乎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我” 为敘述者。

 散文是结构简单、语言自然、取材随意、体例灵活的文学样式,讲情、理、趣、韵。

而儿童散文也应该真实、自然而动人,要考虑孩童的理解,以及引导向上的力量。《遥远的歌溪》

儿童散文的阅读方法

 (一)读通文意(二)抓住重点(三)欣赏 (四)分析 (五)思考 (六)综合 (七)

归纳(八)查证(九)比较(十)理解(十一)记忆(十二)批判(十三)发现 儿童散文的创作

 孩子有多大,写作的心灵就和他一样大。

儿童散文创作的目的,就是希望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的门窗,让所有的孩子保有天真的心,快快乐乐的成长。

儿童散文的题材

(一)童年生活

儿童散文作品,主题大多围绕着童年生活。《女儿的故事》《秦文君花香文集(风信子卷)》

(二)田园乐趣

来自自然的乐趣与记忆《秦文君花香文集(薰衣草卷)》

(三)教育交流

为了展望教育的前景,不忘时时提醒家长及教育者齐心协力,不忘常常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把自己亮在暗处》《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

儿童散文的形式风格

 从语言特色、结构安排等层面来探讨儿童散文作品的形式表现时,不难发现:在语

言表现上,有着自然、简洁、轻快、平实的风格;在结构安排上呈现出统一、均衡的美感,时而追述、时而补述,有时順敘、有时倒敘,信手拈来,笔到之处无入而不自得。《妹妹宝贝》《那年冬天》《小莉妹妹》《大姐》《我们几个》

寓言和童话的比较

同: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 都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并通过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五表现。

异: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朴素。而童话的篇幅较长,结构复杂曲折,能细致地写人、状物、绘景。寓言和童话都有幻想成分,但二者对幻想的表现有差异:童话要求幻想根植于生活,尊重童话的逻辑,力求真幻虚实的结合自然和谐,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但寓言则以表现教训、哲理为目的,是一种比喻、影射的文字,因而多着眼与幻想事物与现实事物之间的相通之处,故事仅是为了表达寓意而存在。

第二篇:《试分析丰子恺现代散文中的儿童情结》

试分析丰子恺现代散文中的儿童情结

——吾爱童子身,只恐物欲蔽天真

[摘 要] 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童趣”,展现出他的童真之心。在丰子恺的心里,儿童世界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成人世界。秉持着一颗赤诚的童心, 他对儿童世界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创作了一批童趣盎然、情真意切的儿童散文。本文通过对丰子恺现代散文的解读,展现他的儿童情结。

[关键词] 丰子恺 现代散文 儿童情结 赞美 呵护 担忧{致孩子成长的散文}.

读丰子恺的散文,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写儿童的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展现他的童真之心,说他是一个“儿童的崇拜者”一点也不过分。在他的散文中,或用儿童的视角或以父亲的身份来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和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与成人相比之下,更见儿童的纯洁、自由、真诚。在孩子即将长大的时候,他又是显得那么担忧与不舍。以下我就从赞美童真,呵护童心、担忧儿童三方面来解读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结。

一、赞美童趣无限{致孩子成长的散文}.

丰子恺散文中描写最多的就是他的那些孩子,身为七个孩子的父亲,他切身感受到洋溢在他们身上的那股稚趣,在《华瞻的日记》中,作者借用儿童的眼光来阐述小孩心中的疑惑。小孩究竟不像大人那般经历过那么多世面,对于身边的一些事物终有不明白之处,社会就像是一本深奥的书,而他们便是活生生的“十万个为什么”。面对常规世俗,他们永远不理解,他们不懂为什么停在路旁的汽车不能坐,卖花篮老太婆给的小花篮不能要。现实中的现象让他们疑惑,时而也会使他们困恼。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伙伴“分离”让瞻瞻开始抱怨“家”的存在。依他看来“像我们这样的同志,天天在一块吃饭,在一块睡觉,多好呢?何必分作两家?即使要分作两家,反正爸爸同郑德菱的爸爸很要好,妈妈也同郑德菱的妈妈常常谈笑,尽可你们大人作一块,我们小孩子作一块,不更好吗?”

孩子天真美好的想法是那么有趣可爱,而从丰子恺笔下出来,又足以可见他童心未泯,深深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处在丰子恺那时代,科技尚不发达,生活条件没现在好,没有游乐场也没有电脑,小孩却也不感到寂寞,常常自娱自乐。丰子恺细心留意着他们,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来。在《谈自己的画》中他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孩子们跟随母亲到亲戚家去看结婚,结果回家后开始表演起来,还专门来借道具。读者看了后难免会忍俊不禁。丰子恺谈到他们家“没有一个好凳,不是断了脚的,就是擦了妻的。它们当凳子给我们坐得时候少,当游戏工具给孩子们用的时候多。在孩子们,这种工具的用处真真广大:请酒时可以当桌子用,搭棚棚时可以当墙壁用,做客人时可以当船用,开火车时可以当车站用。”看来小孩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无限的。儿童的浪漫纯真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能发现,丰子恺能将此生动地展现出来,看来他对儿童的极大关注。

丰子恺重视儿童,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特质。他总结儿童的哭闹,将其阐述得细致入微。儿童的哭就如神丹妙药,能治生活百疾:如果跌痛了,大哭一场,疼痛消失;假若泥人摔碎了,放声一哭,当时的伤心便烟消云散;倘使现实有欠缺,如花生米吃不够,号哭一下,什么没满足的也完满了。小孩的这种“没心没肺”被丰子恺一说,表现得更加明显。此外,小孩身上还有一种优秀品质,,对任何事情的专注。只要投入进去,便会一心一意,不顾一切:“一旦拿了笔写字,便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纸上。纸张在桌子上的水痕里也不管,衣袖带翻了墨水瓶也不管,衣裳角托在火钵里燃烧了也不管。一旦知道同伴们有了有趣的游戏,冬晨睡在床里的会立刻从被窝钻出,穿了寝衣来参加;正在换衣服的会赤了膊来参加;正在洗浴的也会立刻离开浴盆,用湿淋淋的赤身去参加。”小孩的世界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我家当时的瞻瞻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之一词。”能把儿童质朴本真的本性如此完美详尽叙述,一方面可见丰子恺对儿童的理解,在他的散文中我们看不出对孩子厌烦之意,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自己儿童时代的回忆。相信作者的儿童时代也是趣味横生,即使现在身为人父也仍旧保持着一颗童心。

丰子恺在赞美儿童时经常会把大人扯进来,两个世界相比,衬托儿童世界的纯洁。在《华瞻的日记》中,作者借用瞻瞻的的口来表达对大人的不满,“我”

不喜欢宝姐姐与郑德菱的哥哥。在宝姐姐眼里,“我”的言行概括起来就是“痴”。郑德菱的哥哥常说“赤了脚到人家家里,不怕难为情!”“我”便疑问大人们每天做的事就不“痴”吗?“‘难为情’是大人们惯说的话,大人们常常不怕厌气,端坐在椅子里,点头,弯腰,说什么‘请请’,‘对不起’,‘难为情’一类的无聊的话”。在家里的这一群孩子中,作者最佩服瞻瞻了,称他为“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他欣赏赞美瞻瞻身上的真率、自然和热情:哭的时候伤痛肺腑,认真的时候几近顽固。与他相比,大人们所表露出的那些伤心、美德显得那么虚伪渺小,甚至是“病的,伪的!”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摸滚打趴,披上“保护衣”,戴上假面罩。在这过程中早已蜕去了儿时的那种天真无邪,忘记了生活的真谛。作者也深有感触,叹息往日的童真已不再,看到眼前这一批活泼可爱的小孩打心眼里喜欢。

二、 呵护可贵童真

面对家中如此逗人欢喜的小孩,丰子恺散文中流露出无比的喜爱之情,在赞美他们的特性之余,丰子恺也用心呵护这份珍贵的童真。从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理解、关心,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儿童的童真乐趣。

作者在散文中会时不时的传达出他对子女的这份理解,尽管有时是间接的,父母经常希望自己的子女乖乖的、听话的,最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步走下去,常常忽视了小孩的现实情况。但谁一生下来便会走?连对与错的概念都不清楚,怎么不会做错事?当阿宝顽皮地将软软的新鞋子和自己的鞋子给凳子穿上,他母亲即刻喝住并毁坏他的作品。而丰子恺能站在阿宝的角度想“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杀风景而野蛮’吧!”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理解,才能做到如此宽容。大人对小孩的天真经常会接受不了而批评他们,丰子恺也是其中一个。当瞻瞻骄傲地学父亲裁毛边的《音乐入门》去裁《楚辞》时,他一声惊骇的“哼”吓哭了孩子。可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很多情况下,大人总是坚信不疑地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批评总是有道理,很少会去怀疑否定自己的动机。出于对儿童天性的了解,丰子恺时不时反思。他所希望的是:孩子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保持身上的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受到批评后,孩子们就该抱怨,表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儿童!

从丰子恺对父母这“粗暴”言行的思考可看出他关心、呵护儿童的心理。细读他散文还能直接地找到他对儿童的喜爱、理解、保护。他称自己的子女是小燕子似的,形象地将孩子的特点概括出来。他喜欢小孩甚至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整理房间时,他可以把那些小器具全部送给他人,唯有小孩子破旧的鞋子舍不得送也舍不得扔。也许是睹鞋思人,有这几双小鞋作伴就如儿女在身旁一样。与其说瞻瞻“痴”,还不如说他父亲更“痴”。大人常说:与孩子在一起聊天,就会觉得自己瞬间也年轻了。丰子恺亦是如此,来开孩子作伴,做再多的事也是徒劳。他看来,“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虽是身为人父,但丰子恺仍是孩子们的知音。在《儿女》一文中,作者谈到四个孩子在树荫下吃西瓜的情形:最小的阿韦吃西瓜发出声音,引起瞻瞻“作诗”,剩下的两个小孩总结。不过是平凡细小的事,不去注意也就那么回事。丰子恺留意到了,并且暗暗评论起来:“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正如千里马再多,没有伯乐的赏识,谁也不会去注意。儿童的趣味没人认同理解,那就成为荒诞无聊之事。丰子恺便是他孩子的伯乐,懂得欣赏属于孩子的这一份天真。

不会像现在的很多家长,总是拿别人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小孩。丰子恺充分理解孩子,即使小孩犯错,也呵护包容他们,不扼杀他们的天性。丰子恺有个惯癖:不喜欢他人随意移动书桌上的东西。可小孩才不管这些规矩,爬到他书桌上捣乱,将原本整洁的书桌搞得面目全非。相信无论谁看到这一幕都会恼火,这点丰子恺与大家一样。但所不同的是,他会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荒谬!”儿童时代的孩子难免会淘气顽皮,思维古怪,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财富。他们长大之后难说会成为一个科学家。爱因斯坦不就是吗?丰子恺就懂得其中的可贵,不忍心扼杀,而且尽可能地保护着这一颗颗宝贵的童心。

三、 担忧儿童未来

在丰子恺的香艳嘴边曾刻有这么一首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在痴迷于儿童天性的同时,我们看到他面对儿童长大时的感慨可惜,现实的欲望会遮蔽儿童原本的纯洁。

早在孩子们都未懂事时,在《给我的孩子们》中,丰子恺就袒露出了心中的忧虑,“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

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作者所迷恋的正是孩子们的纯真无邪,

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有用不尽的激情。但人都会从不懂事到懂事,经历各种人情世故,考虑的事增多,人心逐渐变得复杂。这都是丰子恺为儿女所担忧之处。面对儿女的成熟,他何其不忍心,何其无奈。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里,看到阿宝不再与弟弟妹妹抢巧克力,还分享自己的巧克力。作为父亲的丰子恺在欣慰女儿长大的同时也感到悲哀。往日那个有雄心有梦想的阿宝已逝去,阿宝变得和大人一样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成全他人之美,世上又多了一个大人,少了一个儿童。把阿宝送离黄金时代,丰子恺是多不情愿,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伤心残忍的事。他再也看不到属于儿童的那股热情,那般质朴本真。为了留住他们的童真,丰子恺用画笔记录下来,可儿女们再看到小时候的傻样时,已不是那么自然,“宁馨和华瞻脸上现出忸怩的笑,宝姐姐也表示决不肯再做媒人了。······他们已不复是‘快活的劳动者’,正在为分数而劳动,为名誉而劳动,为知识而劳动,为生活而劳动了。”

其实丰子恺对儿童未来的担忧也并非是凭空想象,在他身边已然出现了那种趋势。在《送考》中,作者写了一批去投考的小学生,其中包括他的小孩。他对这群可怜儿童的描述看了让人辛酸。本该是无忧无虑地玩耍,却被考试这块大石头紧紧压着。路旁美丽的风景他们无暇欣赏,而随时随地地捧着无聊的书本埋头苦读,完全看不到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儿童该有的精神活力。迫于考试的压力,这一群儿童已染上了社会的俗气。在写到榜单出来的大家等待时的情形,“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为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多么刺耳的话语,多么可怕的料想,竟然出自一群小学生之口,曾经的善良天真已不在。他们似乎已经懂得了成

第三篇:《论桂文亚的儿童散文美学》

龙源期刊网 .cn

论桂文亚的儿童散文美学

作者:陈余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1期

摘 ; 要: 本文对台湾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的作品进行了介绍,文章从桂文亚的亲情散文、校园散文和旅行散文三大类对她的儿童散文作了分析和理性的归结,探讨了桂文亚儿童散文中所体现的美学观,指出其儿童散文创作和理念对儿童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桂文亚 ; ;儿童散文 ; ;母爱亲情 ; ;儿童心灵

儿童散文是作家专为儿童写的散文。它的题材非常广泛,不论是叙事、抒情、议论,或者三者兼备,都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由于读者是以儿童为主,所以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语言世界和意识世界,贴近儿童的心灵。桂文亚是台湾儿童文学、儿童散文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位作家。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界之中儿童散文创作的最重要的代表。她在出版了十本成人作品集后,下定决心致力于儿童文学。儿童散文集《思想猫》(1998年出版)正是“挥别”成人文学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后来陆续出版了《思想猫游英国》、《班长下台》、《长着翅膀游英国》、《美丽眼睛看世界》等少年儿童散文集,也主编《阿灰,我知道了》、《我知道,你也爱我》等儿童散文集。笔者把桂文亚的散文大致分成亲情散文、校园散文和游记散文,同时这三个部分又是相互交融、交相辉映的。一个作家在其创作形成个人风格以后,不论接触、涉及何种题材,其精神内蕴总是萦绕在作品之中,并有一种独特的体现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桂文亚的散文,会处处感受到她“浪漫兼而诗情”的生命之光,感受到她爱心与童心和谐相映的儿童情趣了。

桂文亚早期的儿童散文,总在贯注母爱的同时追求着充盈的诗情。母爱与诗情,在《蛾之歌》里蕴含了对天真的感动,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对顽劣的痛心;在《春生》中则把“顽强的丝瓜”,奉为母爱崇高的象征和诗情沉郁的感发。《春天,你听我说》用惊跳的语言和形象,用萦绕通篇的往返回旋的音乐节奏,弹唱母爱情怀和诗意情感。《风景》的散文来自母爱对生命的礼赞与亲情,“人世间恒常不变的爱,恐怕父母之于子女的爱排行第一了。也只有这种爱,比起任何种类的情爱更为纯洁固执”(《想望》),正是深挚的纯洁固执的母爱,使她的心多虑而敏锐,“对生命总存有一份莫可奈何的悲悯与感伤”(《桂花记》),故而萌发了她芬芳的母爱诗情。她是那样动情地赋予文字“鲜活美好的生命”,让我们读到了“巷子里的月光是带着牛奶味的—早已不知多少婴儿在这里出生、啼哭、成长,以至月光也不得不母性起来了”(《巷子》),这样“浪漫兼而诗情”的妙句。

《班长下台》是本“校园散文”集,书中的作品多以学校生活为题材。作为桂文亚的代表作,《班长下台》在1993年出版的当年,即被台湾一次儿童文学研究活动投票公推为“优良童书”。这当然不是因为这类“校园散文”稀少,而是桂文亚此书写得极佳。对《班长下台》的原始评价,有蒋家语女士《推荐的话》①,蒋女士是这样说的:这本书的副标题可以叫做“桂文亚秘密大公开”,因为书中收集的24篇小品文,全是桂文亚个人小学时代、中学时代和长大以

第四篇:《家庭教育文章《把真正的爱送给孩子》》

把真正的爱送给孩子

------------谈家庭教育

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

刘 峰

家庭教育是左右孩子命运的教育,把孩子教育好,人生的一盘棋也就走活了。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在赞扬中生活,孩子学会自尊;在关爱中生活,孩子学会仁慈;在平等中生活,孩子学会公道;在鼓励中生活,孩子学会自信。在羞辱中生活,孩子学会自卑;在阿谀中生活,孩子学会自负;在埋怨中生活,孩子学会责怪;在辱骂中生活,孩子学会仇恨;在殴打中生活,孩子学会粗暴;在欺骗中生活,孩子学会骗人。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铸成命运。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文章没写好,不是笔和纸的错,孩子没管教好,责任不在孩子,孩子的毛病要在大人身上找。农夫怎样对待庄稼,决定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孩子的命运,庄稼长不好,农夫不会责怪庄稼,同样道理,孩子发展不好,家长也不能责怪孩子。

对儿童来说,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是父母给他最大的奖赏。尤其现在独生家庭普遍,大人忙于工作挣钱,理由很伟大,一切为了

孩子,殊不知,我们做家长的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就如同给别人送礼物,是考虑贵贱还是考虑让对方称心如意,显而易见,自然是后者。

我曾看到一段心理访谈,情况是这样:一个初中生在他父亲去世后,由于妈妈需要外出打工挣钱供养他上学,经常让他寄宿在小姨家,不知什么时候形成了啃手指的习惯,甚至有时啃得手指见血,家人无数次劝说,采取各种办法都不见效,孩子的妈妈就认为是因为孩子想念父亲而形成心理上一种障碍,于是去看心理医生。访谈中专家问这位妈妈一个问题:你说出孩子的十个优势。这位妈妈勉强说出两个,就开始支支吾吾,很迷茫的样子。专家接过话题:很多母亲就这样,说孩子不是的时候,侃侃而谈,罗列很多,一旦让她说出孩子优势的时候,反倒哑口无言。当时我自问:我女儿的优势是什么?我这才惊觉,我也常把孩子的不是挂在嘴上,对女儿的优势却视而不见,忽然间我意识到,是该检点自己的时候了。后来专家得出结论:孩子只是想引起大人的重视而不觉间形成了这个习惯而已,所以他建议这位母亲,每星期至少抽出半天的时间来陪孩子,跟孩子交流,即使什么都不说,也要坐在一旁陪伴他,让孩子寻回被关心、关爱的感觉。

爱是很美的情愫,但光有爱未必能有好的结果,还要讲究爱的方式,方法。愿天下父母反思自己的言行,把真爱送给孩子,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第五篇:《励志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致孩子成长的散文}.

给儿子的一封信

儿子你好!{致孩子成长的散文}.

有好多话想对你说,有的已经说了,有的可能还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