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散文


篇一:《临江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 轼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3.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3. 初步了解苏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要点

1. 词中表现的理趣。

2. 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

3. 由词作表现出的苏轼的个性人品。

文本详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鸣,听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他的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上片叙述过程。“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起首两句交代夜饮的地点、畅饮的状况和归家的时间。苏轼自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处境很艰难。但他个性旷达洒脱,热爱生活,因而不但没有哭哭啼啼,反而在黄州很好地安顿下来。元丰四年,在离住地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花木果蔬,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他又于东坡营建雪堂。写这首词时,雪堂尚在建筑之中,所以词人夜饮东坡,仍要回归皋住宿。“醉复醒”三字很别致,也很有概括力,醉而又醒,醒而复醉,可见这一天他开怀醉饮的豪情。这样尽兴地夜饮,归来自然很晚了,但究竟是什么时间,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仿佛”两字点出词人醉态,但又不是那种酩酊大醉,并不妨碍他的一番哲思。

以下三句,写由于归家太晚,家童已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都听不见主人敲门的声音。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中的江流声。在这简单的叙述里,主与仆宽松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家童的鼾声、江流声皆能入耳,又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在白昼喧闹的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静谧的境界。置身于这个境界,人的精神放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便也产生了。

下片写静夜伫立于长江边上的一番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当词人纵情酣饮之后突然置身这样一个静夜时,他首先慨叹的是人生总是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两个句子不但在思想上与庄子相统一,连语辞也从其中化出。上句语出《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他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特别敏感,对自由人生境界的渴求在他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也是一贯的。 “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紧接着这一番哲理思索之后的词句。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了夜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之后,他的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尘世的烦恼忧愁,他的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样,波澜不兴,恬美、悠远、自由自在。在这种情景下,结尾两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关于这两句,还有一则很有趣的轶事。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冠服江边,挐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

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这位郡守显然没有理解,苏轼所写的是心灵的历程。在精神上,当时他确已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江海之上,脱离了那不能忘情于营营的世界。

这是一首重在理趣的词作。此词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趣盎然。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特别是“小舟从此逝”两句,以行为的放纵旷达(想象中的),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此外,本词这种以哲理如词、以古语入词的手法,也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考题思路提示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是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

宋仁宗赵祯时,他曾上书,要求对当时政治作一些改革。但在王安石推行新法后,他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并乞求外调,先后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不久,受谏官弹劾,以作诗讽刺新法、“谤讪朝廷”的罪名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赵煦即位,高太后听政,废除新法,他被召回,迁任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这时,司马光等人全盘废弃王安石新法,他不赞成,因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他又请求外调,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在地方官任上,颇有政声。赵煦亲政后,继承新法,起用新党,罢斥旧党,他又遭贬谪,放逐惠州(治所在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赵佶即位,遇赦北还,卒于常州。

在文学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大作家。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使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使他成为宋代很有影响的诗人,宋诗的著名代表作家之

一。而在词的发展历史上,他更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他的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举凡对古迹的凭吊,对亲人的怀念,山川景物的刻画,农村风光的描绘,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等等,无不构成了他的作品的内容。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使得词这种文学样式几乎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到了他这个时代,词才真正突破了“花间”、“尊前”的藩篱,从离怀别绪和男女爱情的狭窄范围里跳脱出来,走向社会人生的广阔天地。

他创造性地“以诗为词”,尝试用散文的句法写词,在词里发表议论,并企图打破声律对词的束缚。他的许多词都写得气势磅礴,叙述曲折,思致婉转,想象丰富,比喻新颖,结构变化多端,写景、抒情和说理融合无间,充分显示了他的巨大的艺术才能。

他的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以豪放刚健为主。他出现在北宋词坛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对于词的健康发展,他的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可注意的是,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往往会流露出一些虚无主义的逃避现实的情绪。这在他的词里也有明显的表现。

词存三百余首,集名《东坡乐府》。

篇二:《散文与随笔》

作者:田德震

闲话“书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编排在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第一首。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渴望报国的述志诗,另一种说是书生发牢骚。我赞同后者。

我没有说“牢骚”是书生的专长。但事实上,如果只从诗文里找证据,书生们的牢骚就显得比别人多。

我怀疑杨炯是发牢骚,不算是“有罪推定”。您想想,他当年少负神童的名号,长大后被人捧为“初唐四杰”,为人恃才傲物——就这个性,说真想当个营连级部队干部,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杨炯晚年受人连累,被贬作一个什么“司法参军”,但这“参军”和“从军”边儿都不沾。临终前的那一年他当了个小县令,任职几个月,史书上得了个“严酷”的差评——这分明是他心情郁郁,拿属下泄愤。因此,我就认定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云云就是一牢骚罢了。

像杨炯这样的书生们确实是读过几本书,能写一点文章的。但读书并不需要特殊的才能,作文但求用心便可。如果恃能读书作文而骄矜,自以为具备了超人的本领,一旦命途蹉跎很容易牢骚满腹。这事搁在别人,可以生生闷气可以长吁短叹,也可以借酒浇愁甚至使酒骂座„„书生也就会发发牢骚作作诗文。

除了读书写作,书生别无他能。假如国家用人制度完善,书生们可凭一技之长得其所哉,或者能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说不定也可以由于有较好的天分,最终成为政治家军事家等等。反过来说,假如书生们在不得志的时候能独善其身,也有机会做颜斶、鲁仲连、陶渊明和林逋。如果自甘堕落,爬上去的就变成了官僚,正在爬的成了朝秦暮楚攀附权门的俗子,摔下来的就成了爱发牢骚的诗人。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何妨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平心而论,书生发发牢骚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像李白李贺,牢骚写在诗文里

至多送给朋友看,相当于私密的日记。就是传扬出去引起了他人的共鸣,也算是泄导人情补察时政,有益于社会正常运转。

书生可以骄矜,可以清狂,可以固执,可以迂腐,可以百无一用,但不可无耻。见利忘义,结党营私,奔走权门,口称谀辞,又岂是书生本色?

最终成了政治家或者政客的,成为权贵的帮凶或者帮闲的,这些人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书生。真正的书生不论际遇怎样,仍然会潜心读书用心作文;真正的书生不管社会怎样改变,仍然会固守着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的底线。

有志气有能力的,可以“继绝学”“开太平”,有志气无能力的不妨保留一点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无志气无能力的也应该受得了清寒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

像杨炯先生大半辈子身在琅嬛福地,这岂不是是书生最好的归宿?难道做一个酷吏会更舒服吗?

乡村葬礼

在乡村葬礼是一个家族中隆重的节日。

骤然响起的鞭炮,曲调欢快的唢呐,客来人往的揖让,小孩子追逐的喧嚷„„让人难辨这究竟丧礼还是喜事吉日。

乡村的丧礼的确有些诡异。少了想象中的哀乐低回和泪雨滂沱,整个葬礼像一场持续多日的娱乐。化妆演出、音乐助兴,摆筵迎宾、满座高朋,几乎具备了节日所应有的全部要素。

像牛一样的农人,一辈子在黄土里打滚,辛苦劳作。老了死归黄土,算是获得了最彻底的解脱。儿孙们在病榻前从痛苦到无奈,继而厌倦、麻木而终于释然,丧礼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节日。

平常各自忙碌的农人,终于可以坦然地放下农活和族人相聚。于是替孝子通知亲戚,置办酒席,延请执事,安排厨师,请吹鼓订扎彩,租赁桌椅„„这边逝者静静地享受着永远的安息,院子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忙完了一天的事务,守灵的族人终于可以偷闲娱乐。在这寒冷的漫漫长夜,年轻人呼喊着斗牌,年长者诉说陈年旧事。孩子们暂时不必理会作业,现在正练

习着“叩拜”这门新功课„„叙旧,言情,嬉戏,打闹,有开心的欢笑,有半真半假的争执,气氛热烈而祥和。人们享受着因亲人的谢世而赢来的快乐。

冗长的序曲之后,出殡算是主旋律。

贴着“闻乐不乐”白纸横幅的乐棚里,唢呐队早早亮开了家伙什儿。大门口执事和孝子亲属招呼着客人,方桌边几位账房先生忙着登记礼金。打杂的接放着挽幛和花圈,孝子妯娌分拣着属于自己家的礼品。灵棚里行祭者肃穆叩拜,院子里拥挤着寒暄的亲人„„

午饭后例行喧嚷。打杂的还在清理筵席上的剩菜残羹,执事已开始安排上路的告别。孝子、女婿在灵棚简单行礼,姑娘和出嫁的孙女匆忙中整理着孝衣。媳妇们层层叠叠披好属于自家的床单被面,娘家兄弟前来搀扶体重难支姐姐。

忽然间出现一霎时的寂静,众人肃立屏气向棺木旁凝视。单等孝子将手中的瓦盆“啪”地一声在棺材前摔碎,众亲属和亲戚赶忙附和着大放悲声。顷刻间,鞭炮声、嚎哭声声声入耳,抬棺的、喝驾的步步惊心。披麻戴纱的孝子像白盔白甲的勇士,迤逦而行的长龙似大军出征。花圈、纸活、扎彩花团锦簇,哀杖、雪柳、魂幡蔚然成林„„

葬礼只是做戏,戏总要落幕。痛定然后思痛,哀痛深藏在至亲者的心里。

一个人

僧哥死了,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下葬。僧哥这七十六年的一生,活着平平淡淡,死了悄无声息。

僧哥是资深光棍,临死应该还是童子身。金圣叹曾评李逵“亦定是童男子身,不尔,教他何处破身也?”李大哥虽天真烂漫,但毕竟颇具有进攻性,说不定有女性欣赏这种类型。可僧哥呢?除了年老时惹人可怜,他从小到大就是别人取消的对象。小时候,人家绕着他站着的地方画一个圆圈,没有许可他就一直站着,不敢动一动。年轻时和我们村的其他人去湖北移民,在太子山林场干活的时候,他和当地的一位姑娘说过几句话。有喜欢恶作剧的吓唬他,说这姑娘看上他了,结果僧哥连夜搭火车跑回了老家。这样畏女如虎,这样没半点男儿气,谁

会看上他?他又能把谁怎么样!

僧哥有个亲弟弟。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见僧哥兄弟和他父亲爷仨过。后来弟弟娶了个残疾的媳妇儿,与他们分开了住;再后来僧哥的父亲病故,近三十年来就剩下僧哥一个人生活。

僧哥很瘦,腿很细,几乎不见有小腿肚,这样的体型干活没什么力气。他年轻时走路腿和手臂摆动的频率很快,但步幅却很小;看似脚步轻快,实则是徒具花哨的外观,根本就不“出路”。这也是他“没成色”(方言,“没本事”)的表现。

在队里集体劳动的时候,我不清楚他能拿多少工分。好在几乎不用自己置办劳动工具,只需一个人听从队里委派就成,虽然大家都过苦日子,但僧哥没有养活老婆孩子的负担,不用偷不用抢也勉强可以活下去。以僧哥的性格假如不幸而有家小,他很难度过六零六一年的难关。这个时候应该算是僧哥生命中的黄金阶段。

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大家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僧哥却苦了。他种着一亩多地。别人用牲口干活的时候,他用架子车拉粪,用铁锨翻地;等人家换了机械耕作的时候,僧哥还是完全靠自己的人力。刚开始的时候,有人想帮他一把,他总是谢绝, 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回报人家。他弟弟的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一家人自顾不暇,僧哥也不要求弟弟来帮。时间长了,我们总看见年老的僧哥一个人慢慢的在路上走,一个人在地里慢慢劳动。

我和僧哥不在一个生产队,也不是“本家”,因而我和僧哥本来没有什么瓜葛。

十多年前,我们这里农闲的时候正值水稻区农忙,我妻子和村里几位妇女一起去县北帮人家割稻谷。她看僧哥可怜,就叫上他一同去。干活的时候,算是把僧哥搭配进她们干活快力量强的这一伙。从此僧哥好像总是感激不尽,春种秋收时候有时来我家帮忙。有时是剥剥玉米摘摘花生,有时是从地里回来给我家的羊捎半篮草,但他从不肯在我家吃饭。

几年前,政府给僧哥盖的两间房子被侄子拆除,小院子盖上了侄子的新房,僧哥在这宅子的前面临着水坑的地方搭了个小棚子住着。我曾经远远地见过他在这低湿黑暗的小棚里蹲着吹火做饭,蓝色的炊烟笼罩着他。

这两年僧哥曾借我们家的平房晒过他的一点玉米。除了多年前我妻子的

举手之劳和有一年除夕给他送过一点儿过年的食物,我们似乎再没有给过僧哥什么帮助。僧哥常年一身颜色黯淡的旧军衣,前几年我倒是曾让妻子给僧哥送几件我的旧衣服,妻子说以僧哥的性格他绝对不会接收,于是提议作罢。

最近两年僧哥更显得衰老了。有两回听说他已经病危,后来却又见他背着一小捆玉米秸踽踽独行。只是听力更差脸色更加青黄。

半个月前,看见僧哥着篮从门前过,我正要劝他把别人扔在路边的花生秧弄走当柴禾。妻子示意我离开,她说:“你越劝他反而越不好意思——你不知道僧哥的脾气?”

正直,诚实,与人为善,有点儿固执,有点儿孩子气;瘦弱,微笑,低声细语——这是僧哥留给我的全部印象。

现在,这个人死了。没有挽歌和祭文,送葬的路上也不会有痛悼的哭声。 这个人很快就会被人们彻底忘记了。

“杯”“瓢”考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翻看课本(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1页),感觉《送别》诗中“一杯浊酒尽余欢”的“杯”字不太对劲,我印象中是“瓢”或者“觚”。{临江仙散文}.

脑海里跳出《笑傲江湖》中祖千秋与令狐冲“论杯”一节。兴致所至暗自推敲该用“杯”还是用“瓢”。

关于杯子,古典诗歌给了我刻板印象,心里想的不是现在普通的玻璃制品,而是祖千秋怀里形形色色的什么“白玉杯、翡翠杯、犀角杯、夜光杯、古瓷杯”以及“金光灿烂的金杯,镂刻精致的银杯,花纹斑斓的石杯”之类。相比之下,我觉得“瓢”要亲切一些。瓢是农家常见的器具,由成熟的葫芦剖两半而成,晒干后农人用以舀水或者从面缸里取面,自然也可以临时充作酒具。《水浒》“智

篇三:《调寄《临江仙》(50字)作文》

精选作文:调寄《临江仙》(50字)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六年级:郭王佳

篇一:高二作文:我看曹操

高二作文:我看曹操

高二作文:我看曹操 二(1)陈样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绝对的风流人物.

曹操,被天下之人,指为奸雄谁让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谁让他那么残忍狠毒地杀死了吕老伯全家.

说到曹操,人们便会非常自然地想起了他的奸诈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初次在书中与曹操见面时,他身为典军校尉,20多岁时就已有与从不同的胆识和谋略.在篇二:临江仙

临江仙

点滴琵琶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题记

纳兰容若,一个二十有余中进士的旷世奇才,却有着忧郁淡漠,伤感悲情;清新隽秀中掩饰不住心中的哀感顽艳,纵观词风,清新淡雅又不失真情实意;一生不求富贵,只求一个情字,无心功名利禄,世事无常,在生离死别中挣扎,在爱情中陨落,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感受那份遗世独立,看那片深沉孤独。

时光渐行渐远,雨夜中风有些微凉。心痛的,雨打芭蕉,不知是蕉叶心碎还是人心碎。抬头望见窗外,雨总是不停,打的芭蕉四处摇曳。雨滴芭蕉,入梦也美酒将半带酣却无佳人。淅淅沥沥如心中的丝丝话语,雨滴芭蕉的唱和,大雨的嘈嘈错杂,总带着一份份点滴担忧,私语切切,诉说着南国红豆的相思。芭蕉不展梦萦回,藏下半生回忆,枝叶交错几多愁,如何容下纳兰心。

忆当初,斩不断的前世今生。今世的永隔,来世的未知,如窗外风雨声渐入耳畔,不知今生有几多夜晚流逝于情义缝眷的切切私语,不知来世有几何不眠夜聊以回味旧时人。如此甚好矣,过去的一切还未消逝于流光年华,还有一卷红竹笺,犹忆往昔。

失去至爱的悲痛,不过是凉薄人世,只留下回忆孤零人,当年娇语俏姿回梦转,欲语未休还羞涩。鸳鸯小字中,解语花开,花若现,若见花。时光流走了,留下的他还在那,空虚中迷惘着,曾以为,一生一世一双人,却未料,只留几页相思意蘸满旧时书。三更夜,月如钩,被上鸳鸯,月下独飞,寂寥人独自和衣睡。

一页页旧时书,一点点岁月明,回放心中,那些年纳兰悸动年华,缃帙乱,似无心儿,破碎洒落风雨中。泪眼婆娑再看当年,梦中人在怀里,坐拥佳人,笑看太平盛世,人相依。

旧时的浮萍随水而逝,心中一帘寒霜,一窗烟雨,一心佳人。纳兰心中记忆挥之不去的她,剪下一片烛影,晓风残月中,举杯长叹,只望对影三人。故人入梦,灯影明灭处,留下长叹。

一梦千年,浮华一朝。恨过“人生长恨水长流”已去过,痴念留人间。拂尘而去,已道人世无情,情在心中失了自己。纳兰回想她,与她共剪西窗烛,共赏芭蕉雨下摇曳处,依偎相与听残荷雨声。回忆种子发芽,生长,平凡的日子酝酿着记忆。

三分谈笑,两份思念,一分微嗔,半生相忘。身份尊贵,皇恩浩荡,家大名门,纳兰又如何,只记得那人那时那景,看不见心中的希望与幸福,平凡的日子,无大喜大悲,却有着丁香般的芳香。

丁香花落雨飘零,逝者如斯人未留,那些日子如同打碎的盘子,一颦一笑,一言一语,有情否,说无情?违心也,常言明,百年修得爱如故,三生石畔心血注。

一念间,笃定中抛弃今生,料今生短暂,一心待生,愿来世再续今生缘,可有来世今生?有情否?情未断。

篇三:临江仙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朝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

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唱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本作品整理于:2011年1月27日 最后阅读时间:2014年7月30日 阅读人数:4767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

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篇四:20150303-30篇文学名著开场白

30篇惊为天人的文学名著开场白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霜打磨依然散发思想和艺术的魅力。而不少文学名著中的

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临江仙散文}.

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4.《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一旦像塔尔顿家孪生兄弟那样给她的魅力迷住往往就不大理会这点。

5.《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20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6.《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1801年。我刚刚拜访过我的房东回来——就是那个将要给我惹麻烦的孤独的邻居。

7.《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

他们走着,不停地走,一面唱着《永志不忘》,歌声休止的时候,人们的脚步、马蹄和微风仿佛接替着唱起这支哀悼的歌。

8.《墨菲》塞缪尔·贝克特

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

9.《彼得潘》詹姆斯·马修·巴利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只有一个例外。

10.《霍乱时期的爱情》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是不可避免的:苦杏仁的味道总是让他想起注定没有回报的爱情。

11.《

12.《麦田守望者》j. d. 塞林格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

15.《茶花女》小仲马

我认为只有深刻地研究过人,才能创造出人物,如同只有认真地学习了一种语言才能讲它一样。

16.《我的名字叫红》奥尔罕·帕慕克

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

17.《局外人》加缪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18.《变形记》卡夫卡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19.《老人与海》海明威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下页 余下全文

篇四:《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管窥

文/司体忠

语文教育的目的笔者以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和概括:一是培养“脚踏实地”的语用技能,二是建构“仰望星空”的诗意(文化)情怀。然而,技能和情怀的形成都非一蹴而就,一方面要经历时间的淘洗,另一方面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嬗变过程。时间的淘洗不由我们掌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为我们把握。比如阅读,读多读少,读大读小,读长读短,读高读低,读深读浅,读优读劣„„我们自己可以甄别,可以选择。如果是做语文教育,学生需要阅读,阅读教育要开展,阅读的内容就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方式,所以就更需要用心甄选。“群文阅读”就是探索阅读“从量变到质变”的一种阅读方式和阅读教育方式。

“群文阅读”从一种阅读理念落地为实实在在的阅读教学实践(现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几年时间了,这种实践正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学校展开。笔者在高中语文教育平台上工作了近十年,现结合切身经历及感悟,尝试性地探究一下“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路径。有自己的粗浅思考,也有他人智慧的借鉴,此处不揣冒昧,权作抛砖引玉。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理解

首先要说明的是,“群文阅读”这个理念并不是新事物,很多人的阅读、语文教学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古以来很多名家的读书法渗透了这样的思想,比如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它是指根据议题选择一组呈结构性的文本,师生在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围绕议题(焦点)进行有架构性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所有的文本聚焦于议题(焦点),指向多维度的文本共同构成“阅读场”和“参照系”,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相对多元、全面地拓展认识空间和发展思维。同时,由于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探究、合作更加客观、理性,更能得到落实。

比如一组“边塞诗”的阅读,“边塞”就是焦点,那么拓展开来:①不同朝代(甚至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边塞诗的内容、情感、风格等有何异同?②不同作者(甚至同一作者不同人生阶段)所写的边塞诗的内容、情感、风格等有何异同?③如果阅读资源丰富,其他国家、民族是不是也有比较经典的“边塞诗”呢?我们可不可以把相关内容有选择地放到一起来阅读和欣赏呢?但是不管时空如何,边塞诗表达的感情和语言风格有共通性,所运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有相似性。如果阅读教学“适时”这样进行,既扩大了阅读量,开阔了视野,又让鉴赏方法有了更加丰富的运用和支撑语境,而不是碎片化的阅读,碎片似的挖掘,到头来脑子里边都是碎片,这是“群文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的突出优势。

再比如作文的审题,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熟悉的“由果溯因法”(追因法),当材料中给出了某种背景和条件产生的结果,那么由结果出发追溯原因往往就能分析出中心。我们可以筛选大量典型的材料(内容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材料)以合理的时间周期有规律地进行探讨。这里“追因法”就成了焦点,当然其他方法亦然。所以,“群文阅读”的“焦点”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作者本身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可以涉及语文教育内容的各个角度和{临江仙散文}.

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