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理智沉默


第一篇:《沉默是一种表达 学会沉默》

沉默是一种表达,要学会沉默 沉默,是一个人气质和品格的深刻体现,是一种包容着丰富智慧的美德。沉默是一种含蓄的语言,是一种深层意义和高层方式的表达。荀子说过:“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语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当今一位作家说得也很精彩:“太阳不语,自是一种辉煌: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

沉默是处世待人的一种艺术,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时呈现出来人格的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通达的机智。在失败中沉默,可以在镇静与反思之后,变得更加理智和坚强;在成功时沉默,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确立崭新的起点和更高的目标。

但是,并非人人都懂得沉默。不说话并非意味着沉默。只有在智慧的笼罩下,沉默才成其为真正的沉默。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沉默,也就真正懂得了表达。

人生需要沉默,愿我们每个人都学会沉默。

第二篇:《对成本沉没效应的一些思考》

对成本沉没效应的一些思考

摘要 成本沉没效应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非理性行为,本文概述了成本沉没效应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并且对成本沉没效应在一些应用问题进行了解释与阐述,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决策误区,为理性决策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 成本沉默效应;应用问题;理性决策

人生而有“趋利避害”之心,穿梭于纷繁世事中,我们总是期望决策时能少一些失误,多一些英明。然而,人毕竟是“有限理性”的动物,面对各种选择,容易顾此失彼,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沉没成本在经济学上指已经支付了并无法收回的成本,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

1沉没成本效应概述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此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各种解释,Brockner认为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以往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另外一种解释是,由于过去产生了损失,人们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会导致风险寻求;Arkes和Blumer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为: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提出了时间性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同时他们认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之所以考虑沉没成本,是由于个人通常不愿意去接受先前投入的资金被浪费掉的事实。当投资人发生了帐面损失,如果不继续对这项不成功投资投入资金的话,就等于接受该损失已经发生。因此沉没成本效应反映出的是一种避免浪费的愿望。尽管这些解释背后由不同的动机和心理过程所驱使,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顾及过去的成本和收益。进一步讲,这些解释认为决策者会追究成本投入的有害性并

对其进行评估,进而将它与收益联系在一起。

尽管早期的研究者提到过先前投入的成本应该包括时间成本,但大多数沉没成本研究只把焦点放在先前的财务投资影响后续决策这一点上。实际上,沉没成本的种类并不仅仅限于财务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投资还包括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2 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

2.1前景理论认为,在面对未来的风险选择时,人们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评估,价值函数的性质之一就是敏感度递减,即无论是获得还是损失的边际价值都随其不断增大而减小。简单地说就是,当人们已经失去或投资了部分金钱的时候,往往愿意赌一把,因为只要稍微有点翻本就可以带来价值上的巨大增加,而继续赔本却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2.2避免浪费的观点认为不继续追加投资是对先前投入成本的巨大浪费,假如已经投入预算的90%,那么不管项目的最终结果如何,都应该继续投入剩下的10%,直至最终完成项目。

2.3认知失调观点则认为放弃原先的项目意味着对原先认知的背离,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而继续追加投资能够与原先行为和认知保持一致,如给小孩子买了钢琴,小孩子丝毫没有兴趣,为了证明自己原先对孩子音乐能力的判断是正确的, 家长往往又会给孩子请家庭音乐教师,上音乐辅导班等变本加厉的后续行为。 3 关于成本沉没效应的几个问题

3.1 关于损失憎恶和沉没成本谬误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错误的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如果你真的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你胃口,你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你觉得你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如果你中途退场,陌生人会发现你的判断失误,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从给电影找茬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

评电影。

3.2 沉没成本与其他成本的区分

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选定某方案可能损失的收入或收益。以中国干线飞机项目为例,终止该项目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显然应当是继续进行该项目未来可能获得的净收益(扣除新增投资后)。如果不能产生正的净收益,下马就是最好的出路。即使有了正的净收益,也还必须看其投资回报率(净收益/新增投资)是否高于企业的平均回报。倘若低于平均回报,也应当忍痛下马。

当然,决策中某一既定行动的机会成本有时是很难衡量的,成本估计可能是高度主观和随意的。此外,有关评价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贴现指标为依据。这些都应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正确区分决策成本与会计成本一般说来,沉没成本是就决策或经济评估而言的。从会计成本核算角度看,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沉没成本。例如一个已发生了咨询费和开办费的投资项目,当环境发生某种变化需要重新决策时,这些费用作为沉没成本不应当纳入决策成本范围考虑。但在具体会计核算时,则应视决策结果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最后决定放弃该项目,这些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投资损益;如果项目继续,则根据会计准则在该项目的受益期内进行成本分摊。可见,为财务报告目的而获得的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对于决策目的来说,并不总是恰当的。

3.3 沉没成本的逆效应

沉没成本导致了风险厌恶,这种由沉没成本可能引起的风险厌恶称为沉没成本的逆效应。Simon指出:有些时候,如果选择超过了人们的渴望水平,人们就会通过把它们编码为”满意”来简化这些选择;如果选择低于渴望水平,人们就会把它编码为不满意来简化这些选择。一定水平的渴望通过风险规避性选择就可以得到满足。

沉没成本的逆效应可能会导致一些投资者过于轻易地放弃一项失败的或正在进行的决策,这可能与沉没成本的超敏性有关。沉没成本的超敏性是指:以前的损失能使决策者对未来的损失很敏感。这或许能解释这样的现象,即投资年限较长的投资者,在继续进行经济活动时,为避免重犯同样错误预期的痛苦,倾向

于不再继续维持投资的状态,并强迫自己立即结束投资。

Heath也发现那些建立心理帐户的投资者可能会不成熟地退出。当对人们一个项目的累积投资达到了帐户限制时,即使任何理性的经济(边际的)分析都认为应该继续和增加投资,人们依然会减少对这个项目的心理责任感并会拒绝进一步的投资,甚至导致投资者的退出(例如,卖掉一个资本投资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总投资超出了人们当初的预算额。这一效应也能解释为何正在遭受损失的决策者,会在低于合理价格的情况下卖掉他的投资。因为此时,在他花完了他所有的心理预算后,决策者不得不带着他能拿到的东西义无反顾地退出,同时他也拒绝为收回已经发生的损失而冒更大的风险或导致全部损失的诱惑。

3.4 成本沉没效应的策略应用

成本沉没效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逐渐被重视。如在厂商博弈模型中已经涉及沉没成本这个参数,如厂商利用自己已经投入成本这一事实,使得竞争对手主动退出或减少产品产量,因为对手知道你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成本,是绝对不会放弃这一项目的。也明白双方的恶性竞争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另外, 成本沉没效应还广泛应用于饭店、俱乐部等服务场所的会员费设置,一旦人们缴投入的会费就已经沉没了促使了人们以后更频繁的光顾饭店。但是,会员费不宜设置过高,因为竞争对手的低会员费或者免费,使得会员费这一成本沉没的阻滞作用消失,当人们支付了较高的会员费之后,而其竞争对手却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较低的会员费,这时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后悔情绪,而不好的情绪容易破坏人们原有的决策。另外竞争对手上好的服务质量以及免会员费能够被当成一种意外的获得,而意外的获得能够抵消原先沉没的会费。因此, 如果商家的目标是想吸引新的顾客,那么中等水平的会员费应该会更加的有效和受欢迎。

3.5 如何减少沉没成本

无论怎样,在实现同样战略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沉没成本的支出无疑是所有企业都希望的。真正如2000年前后网络公司竞争白热化时那样,比谁”烧钱”最快、最多,可以说是大多数投资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首先要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沉没成本。这要求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做出准确判断。当然,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投资决策失误难免。在投资失误已

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将错就错对企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

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也可能减少沉没成本,因为沉没成本并不是由企业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应链的上、下游方中断合作引起的。由于一项用于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易突然终止,则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很大部分会报弃,从而产生相当一部分沉没成本。因此,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确保交易的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契约性或组织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因此采用非市场的规制结构对企业是比较有利的,因为这一结构能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风险。现代企业经营中,技术合作、策略或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其内在原因,其实就包含了分散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风险、减少沉没成本方面的考虑。

3.6 如何变沉没成本为现实价值

用拿钱买教训、交学费的观点来看待沉没成本是片面的。事实上,除了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沉没成本这一极端的情况外,很多时候沉没成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出。但沉没成本也可以为企业在某些方面带来优势。

对一个行业或产业来说,其沉没成本的状况往往构成了进出壁垒的关键,并最终决定市场结构。贝恩咨询公司早在1956年就指出过,若一个产业的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很高,就会形成进入门槛。那些具有明显规模经济和庞大硬件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能源、通讯、交通、房地产、集成电路、医药等产业,其超额回报可谓诱人,但其惊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则往往使许多市场准进入者却步,因为这首先是一场谁输得起的比拼。由于这些高沉没成本的产业往往同时具备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输得起的一方最终会成为市场的赢家。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正是利用沉没成本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小企业通常只能选择沉没成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求得发展。

3.7 成本沉没现象的避免

市场上的经济行为个体既要灵活应用人们的成本沉没效应,又要努力减少成本沉没效应对自己实际生活决策造成消极的影响。

1.按照标准化决策观来指导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前期的投入不应该影响当前的选择,只有当前选项需要继续增加投资和未来收益才是影响决策的因素。

第三篇:《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综述》

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综述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作品简介:{成熟理智沉默}.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地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的,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加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会不时的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人物形象分析:

姐姐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第一次出场是她的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但是埃莉诺却不是这样。这样子读者对埃莉诺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一点认识:她处事谨慎。小说继续写到“埃莉诺,这位在劝说母亲的过程中大起作用的大女儿,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性格可爱,富于情感,但她懂得怎样克制自己的情感”。这是文中唯一一次正面叙述她的性格。但也是对她性格的一个概括。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她的性格。首先,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她与母亲妹妹离开诺兰庄园以前,达什伍德太太和玛丽安一致认定爱德华和埃莉诺用不了几个月就要结婚了,并为此感到高兴,她们对爱德华深信不疑。但埃莉诺却不是这样的,她甚至比母亲更沉稳。“她

不像玛丽安那样相信自己对爱德华的倾心会前途光明……至于将来结局怎样,她毫无把握,尽管她母亲和妹妹仍旧认为一定会圆满。而且他俩相处越久,她便觉得他的关切性质可疑”。从她的担心可以看出她很冷静,对于男朋友的一点点不对劲都有所察觉。她这并不是多疑,读罢全书我们知道,爱德华之所以会对她没有激情是因为他早已和露西私自订婚,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左右为难。但埃莉诺也决不是没有感情谁都不相信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她心里是爱着爱德华的。“有时候,她还认为那只不过是友谊,于是便伤心一阵”。在母亲和妹妹谈论他们的感情时,她总是巧妙地避开。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也是故做矜持。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女人的一个特点。她又富于情感,想到男友她会默默伤心。她对自己的感情谨慎而冷静,对待别人的爱情也是一样。当威洛比离开巴登庄园以后,玛丽安沉浸在思念之中。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英俊潇洒,心地极好的好人。但埃莉诺却另有发现。她甚至还因为这和亲爱的母亲嚷道:“我是喜爱威洛比的,真心喜爱他;怀疑他靠不住,对你是痛苦的,对我也同样不好受。我的怀疑是不自觉的我不会任其发展下去。我承认他今天早上态度失常,确实把我吓着了。”她比经历世事的母亲更谨慎和精明,她怕妹妹受到伤害所以不惜和母亲争论。无论是对自己的感情还是别人的感情,她都能冷静对待,谨慎处理。

第二她的性格在她对待人的态度上也是有所体现。在巴登庄园,她遇到了布兰顿上校。威洛比评价布兰顿上校为“有一种人,人人都说他好,却谁也不关心他,人人都乐意见他,却谁也不想找他交谈,他正是这种人。”玛丽安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但埃莉诺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还和他们争论了起来:“可别这么瞎说,因为你们俩都不公平。巴登庄园里全家都尊敬他,我每次见到他,也总是想找他谈谈。”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她看人比较客观。布兰登上校少言寡语,但他善良,有教养,举止文雅。姐姐深知上校对妹妹有好感,但妹妹却没当回事,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取笑他。这让埃莉诺有些同情上校。

第三她的性格体现在她为人处事上。她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帮脾气急躁的母亲解决一些问题。和妹妹一样,她不喜欢斯帝尔姐妹,但她没有像妹妹一样表现出厌恶或者不理睬。她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她们的虚伪。甚至还答应为情敌保密。当听到露西虚情假意的话时,她心里很清楚:话倒说得全都很动听,但是都是谎言。但她还是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关心”地询问:“可是,你今后怎么打算呢?”通过短短的一句话,既表现出自己对露西的关心,又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还巧妙地探了露西的口风。探出了露西对爱德华的态度。

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妹妹玛丽安,她是“情感”的代言人。在描述她的性格特点时,作者采用了先总体正面描写,再通过语言细节侧面烘托的方法。小说第一章介绍了埃莉诺的性格之后,就对玛丽安的性格进行了评述。“玛丽安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懂事,聪敏,而且无论做什么都专心致志,她伤心或欢乐都毫无节制。她大方,可爱,讨人欢喜,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她的这些性格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对待爱情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挑剔,甚至有些苛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我阅历越深,越是相信我将永远碰不上我能真心爱的人。我要求得太多了!”她对爱情很担心。致使刚刚十七岁却担心自己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自己真爱的人。对待爱情,她又是冲动的,不谨慎的。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经过几次接触,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但正是她的热情冲昏了她的头脑,蒙蔽了她的双眼,她没有看清威洛比的真面目。威洛比离开巴登别墅之前的态度很反常,甚至对达什伍德太太的热情邀请都很冷淡。但这并没有引起玛丽安的注意,她只是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思念之中。“她躲着大家的目光,吃不下饭,说不出话……她无力控制自己,因为她也无意控制自己。只要稍微提到和威洛比有关的事,她立即就受不住。爱人的短暂离开就对她有这么大的影响,可见她有多么情绪化。到了伦敦以后,她不断地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信,可他却毫无音信。她不但没有丝毫怀疑,还断定肯定是有什么不幸的事缠住了他。她不谙世事,还沉

浸在自己对爱人的完美印象中。但她对爱情的完美主义受到了重创:威洛比无情地抛弃了她。

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度一样,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约翰爵士开玩笑说她是挑逗威洛比,她就火了。对于自己的长辈,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家的恩人,她却可以如此不留情面的回击,可见她的性格有多坦率。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反叛者。费勒斯太太贬低埃莉诺,埃莉诺虽然心里难受,却忍气吞声。这让玛丽安受不住了。她的大胆让大家很吃惊,没人会想到她敢当众回击富孀费勒斯太太。十八世纪的女性都应该是那种温文尔雅的,但玛丽安却敢反其道而行,当面驳斥长辈。当然,她的愤怒和勇气不光是她性格的原因。她爱姐姐,不想让姐姐受别人的嘲笑,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玛丽安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一次来到她和威洛比当初的约会之地时,她很平静。她能理智地面对曾经的感情了,不再一味地伤心哭泣。最后,她也找到了真爱。布兰顿上校,这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男人”才是她的归宿。这和她当初对上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不再任性,她成熟了,理智控制了情感,这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艺术手法运用:

《理智与情感》开创了作者独特的幽默风格,即模仿加反讽的讽刺手法,属于简奥斯汀最富有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