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诉衷情


篇一:《诉衷情》

学过程

思路点拨

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教师也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词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把握,理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悲愤之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之后再让学生在阅读词的过程中理清往昔和今日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敌寇和自身的对比,在时空的交错中,在现实的无奈中,在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整首词的主旨。最后还可以出示与这首词有着同样主题的诗——作者的《示儿》,让学生在诗词的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对比,来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分析和初步鉴赏能力。

篇二:《诉 衷 情》

诉 衷 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思路点拨

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教师也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词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把握,理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悲愤之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之后再让学生在阅读词的过程中理清往昔和今日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敌寇和自身的对

比,在时空的交错中,在现实的无奈中,在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整首词的主旨。最后还可以出示与这首词有着同样主题的诗——作者的《示儿》,让学生在诗词的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对比,来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分析和初步鉴赏能力。

练习举隅

1、你欣赏这首词吗?用你喜欢的方式在班中为大家高声吟诵一下吧,听一听同学们对你的评价。

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主题,试结合具体词句来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读陆游的诗词总让人感慨万千,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人如何不悲愤!读着这样的词句,你会为自己或同学写下怎样一段励志短话呢?

篇三:《诉衷情 教案》

诉衷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说明:

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所产生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应该对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改写,,诉衷情}.

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对词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完整地把握,在具体教学词的过程中,不宜对词的字面意义做面面俱到的解释,而应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教师也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词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把握,理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悲愤之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之后再让学生在阅读词的过程中理清往昔和今日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敌寇和自身的对比,在时空的交错中,在现实的无奈中,在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整首词的主旨。最后还可以出示与这首词有着同样主题的诗——作者的《示儿》,让学生在诗词的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对比,来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分析和初步鉴赏能力。

练习举隅

1、你欣赏这首词吗?用你喜欢的方式在班中为大家高声吟诵一下吧,听一听同学们对你的评价。

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主题,试结合具体词句来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读陆游的诗词总让人感慨万千,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人如何不悲愤!读着这样的词句,你会为自己或同学写下怎样一段励志短话呢?

篇四:《诉衷情1》

诉衷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

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新,营造氛围

1、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陆

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自由散读及互评)

2、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三、读读品品,理解词句。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

情感。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4、配上悲壮的乐曲,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词;

2、用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词,可适当地加入环境、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描

写,但力求意境、思想和原词保持一致。

课内检测:

一、解释下列字句。

1、万里觅封侯:

2、梦断:

3、尘暗旧貂裘:

4、鬓先秋:

二、《诉衷情》作者 ,号 , (朝代)爱国诗人。

三、“胡”是古代对 的范称,往往带有轻蔑憎恶之意。

四、“鬓先秋”的客观原因是“ ”,更主要的原因是 。

五、“泪空流”的“空”既深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 ,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苟且偷安得南宋朝廷的 。

六、“心在天上,身老沧洲”两句中“心”与“身”形成 , 这实际上是 的矛盾,这样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 之情。

七、对“匹马戍梁州”理解正确的是( )

A、突出梁州的地势险要,易于防守。

B、突出作者武艺高强。

C、突出作者英勇无畏,慷慨赴死的精神。

D、再现了作者当年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和万丈豪情。

八、“梦断”是因为( )

A、边关寒冷

B、梦境险恶

C、壮志难酬

D、即将开战

九、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匹马戍梁州”是“万里觅封侯”的具体内容。

B、“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对比。

C、一个“暗”字包含无限惆怅。

D、这首词上片慷慨激昂,下片悲凉沉郁。

十、“当年万里觅封侯”理解不正确的是(

A、借班超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

B、从时间和空间上表现自己的报国决心。

C、人应该趁着年轻努力追求功名。

D、建功立业必须经历千辛万苦。 )

篇五:《9诉衷情》

诉衷情

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继续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说明:

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所产生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应该对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对词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完整地把握,在具体教学词的过程中,不宜对词的字面意义做面面俱到的解释,而应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新,营造氛围。

1、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可以说,透过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词人的脉搏。七年级你们学过哪些词,能背诵其中的几句名句吗?

2、的确,这些名句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味无穷,别有一种感染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朗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先把词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读一遍,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自由散读及互评)

2、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和节奏标注在书上。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四、读读品品,理解词句。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五、 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词;并积累生字新词3-5个。

2、用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词,可适当地加入环境、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描写,但力求意境、思想和原词保持一致。

3、选做点击

教学反思

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课堂以此为突破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词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把握,理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悲愤之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之后再让学生在阅读词的过程中理清往昔和今日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敌寇和自身的对比,在时空的交错中,在现实的无奈中,在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整首词的主旨。最后还可以出示与这首词有着同样主题的诗——作者的《示儿》,让学生在诗词的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对比,来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分析和初步鉴赏能力。

篇六:《诉衷情》{改写,,诉衷情}.

二十一、诉衷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教师也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词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把握,理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悲愤之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之后再让学生在阅读词的过程中理清往昔和今日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敌寇和自身的对比,在时空的交错中,在现实的无奈中,在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整首词的主旨。最后还可以出示与这首

词有着同样主题的诗——作者的《示儿》,让学生在诗词的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对比,来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分析和初步鉴赏能力。

练习举隅

1、你欣赏这首词吗?用你喜欢的方式在班中为大家高声吟诵一下吧,听一听同学们对你的评价。

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主题,试结合具体词句来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读陆游的诗词总让人感慨万千,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人如何不悲愤!读着这样的词句,你会为自己或同学写下怎样一段励志短话呢?

篇七:《《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品读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旧知引新,营造氛围)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可以说,透过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词人的脉搏。你们学过哪些词,能背诵其中的几句名句吗? (学生发言) 的确,这些名句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味无穷,别有一种感染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ppt陆游生平和著名作品)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改写,,诉衷情}.

2.放录音朗读,学生模仿朗读。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四、品读词句,理解情感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明确:“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明确: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 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 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

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明确:“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明确: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五、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明确:陆游:《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六、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1.背诵全词;并积累重点实词。

2.用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词,可适当地加入环境、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描写,但力求意境、思想和原词保持一致。

3.自选题:

(1)根据词的意境,自己再选配一首与《诉衷情》意境相似的乐曲,配乐诵读。

(2)根据对词的理解,为词找到相符的名家画作,也可以自己为词作画。

篇八:《《宋词四首》之《诉衷情》(陆游)教案》

共享百校千师教育资源 助推教育信息化潮流

《宋词四首》之《诉衷情》(陆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说明:

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所产生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应该对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对词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完整地把握,在具体教学词的过程中,不宜对词的字面意义做面面俱到的解释,而应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过程

联系地址:郑州市经五路66号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邮编 450002 电话 0371— 65715278

第 1 页 共 5 页

联系地址:郑州市经五路66号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邮编 450002 电话 0371— 65715278

第 2 页 共 5 页{改写,,诉衷情}.

联系地址:郑州市经五路66号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邮编 450002 电话 0371— 65715278

第 3 页 共 5 页

思路点拨

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教师也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词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把握,理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悲愤之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之后再让学生在阅读词的过程中理清往昔和今日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敌寇和自身的对比,在时空的交错中,在现实的无奈中,在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联系地址:郑州市经五路66号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邮编 450002 电话 0371— 65715278

第 4 页 共 5 页

共享百校千师教育资源 助推教育信息化潮流

整首词的主旨。最后还可以出示与这首词有着同样主题的诗作者的《示儿》,让学生在诗词的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对比,来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