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都有字现在为什么没有了

2024-06-07 09:29:14  编辑:吉祥网  

  古人名字里有“字”,现在怎么没有?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名文化包括“姓、氏、名、字、号”。

  中国历来有“重名”的传统,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在中国文化中,是哲学,是语言,是历史,是社会,是民俗,是人生,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现在我们所说的名字,在古代其实是两样东西。古代人的名字有“名”也有“字”,“名”和“字”在意义上互相关联,在用途和起法上则互不相同。

  唐朝以前,古人的名以单字名为主,比如姜尚、荆轲、刘邦、项羽、孙权、阮籍、嵇康、陶潜、谢安等。

  唐朝以后,双字名越来越多,比如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辛弃疾、关汉卿、朱元璋、顾炎武、蒲松龄、林则徐等。这是一个缓慢而又持续的变化过程。

  西周春秋战国之际,除了极个别的人,像管夷吾、蔺相如等以外,几乎清一色是单名。

  两汉三国,变化大。魏普以后,双名开始发展,唐宋以后迅速增加,至明清时达到鼎盛,以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部分中国人的名字都是双名。

  为什么古代人在有了名的情况下还要再起一个字呢?

  这是出于避讳的需要。古人最重视社会中的伦理宗法制度,讲究长幼排序,为了表示对长辈或平辈的尊重,就忌讳称呼别人的名,这样就只好再起一个“字”来让别人叫。

  “字”是从西周开始才出来的。说到“字”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周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所以“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在古代,君王对臣民、长辈对晚辈都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对长辈和平辈之间的称呼,却必须称字或更尊重的称谓,如果称名,就会被视为大不敬。在自己称自己的时候,只能称自己的名,以表示谦卑。在自我介绍或向别人介绍另一个人时,必须要同时告诉人家姓、名和字,因为如果只告诉人家姓名,却不告诉人家字的话,人家就没有办法称呼,那怎么交往呢?这是“字”在交际上的意义。

  古人起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

  互相补充,这是一个惯例。有些名字,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了,那是因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不同的缘故。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在上古时期,“渊”是回旋的水流的意思,“回”是旋转的意思,所以“回”和“渊”是有联系的。又比如宰予,字子我。“予”在古代汉语中有“我”的意思。

  在古代,一个人的字都是长辈给起的,但是近代以后,也有一些人自己起字以明志励己。比如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在历史

  上与孙中山并称。他原来叫黄轮,字座午,后来在日本与孙中山筹划成立同盟会,心感祖国的兴亡,于是改名为兴,字克强,就是奋发图强以兴中华的意思。再有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自己起字叫蔑忱,就是尽心报国的意思。对于名与字两者来说,一般人都是以名而流传人间,但是也有以字闻名于世的。比如茅盾,很多人知道他叫沈雁冰,其实“雁冰”是他的字,他的名是“德鸿”,很少有人知道。叶圣陶是著名作家,“圣陶”也是他的字,他的名是“绍钧”。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汉语言所涵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丰富,起名思维更加圆融、圆满!!!

  在中国的现代生活中,随着市场的国际化,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国际化经济,互联网、数字化的影响,民族语言和文字更加发达繁荣,名字,更需要符合自身的有独特性、艺术性、创意性,以更有益于传播性!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运用易理,综合姓氏、性别、生肖、音律、意蕴、美学、德操、心理学、形象设计等诸多方面酝酿,创意一个别具一格、有独特性、艺术性、创意性的名字。

  姓氏为先天,为传承,如人生时所接收到的日月星辰运转所产生的能量;名属后天,如四季五行五气化育之变。

  姓名首重配合生辰,根据格局旺衰,佐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道,结合字音,字义理气相投,调节契合生辰之不及与太过。使命局五行平衡,好名相伴一生!

  古人为什么都有字或号,这个也不一定,所谓们有字或号的都是一些文人儒客,或者豪者富商,再者就是在朝为政者,那时候直呼各讳是不礼貌的,让人难以接受,便产生了字或号。也许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习俗,也相当于现在的笔名,还有英文名等,也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在古代平头百姓有几个有字或号的很少见,现在不也一样吗,小老百姓有几个有笔名,英文名的,顶多有个小名而以。现代社会已不需要了,或者说淘态了。

黄历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