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在中国古代是“名”和“字”是分开的,后人,就是叫什么的意思了。
现代社会中,国人对孩子的宠爱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每一个家庭,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吃的、用的都已为孩子备下,初做人父人母的人们,收获了幸福和喜悦,同时,一个期骥子女成龙成凤的愿望,便油然而生,取一个美好的名字,预示吉祥,成为他们的希望,于是乎,手忙脚乱地查翻字典、词典,引经据典,断章取义,乱扣字眼,绞尽脑汁,想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于是乎,世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奇葩的名字,诸如高富帅、白富美,曹妮玛等,简止让人惊掉下巴。
古时,人们取名取字都是信手拈来的,文人墨客,大多取名、字高雅,而一些平头百姓的名,实在不敢让人恭唯了,比如:狗胜、拴住、石头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据说,受宿命论的影响,平民百姓穷命、命薄,担不起。起个丑名,意味着,命硬,长寿。
古代为什么取名还要取字呢?《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能到了成年才取字,目的是为了让人称呼,古时平辈或属下只能称尊长的字,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不礼貌的嫌疑,名是父母所赐,叫名只能是长辈,因此取字,以方便别人称呼。
古时,取名取字要有所避讳的,一则规避君主同名或同字,另则家族中要规避家族祖上三代同名或同字,不然,就是大不敬,有辱尊长之嫌。
古时的名或字和当今的名字,都是方便人的称呼,但当今人们的名字,已很少有人取字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受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影响,人们去繁从简,省去了多余的麻烦,自然,字也就没人取了。
我的理解很简单点,名是由父母、长辈喊的(类似于小名、乳名),或者自称的,小时候取的;字是成人后取的,也就是大名,在社交活动上,由别人称呼的。
前些年也有学者倡议现代人也应该恢复字号,因为重名太多,加个字就可以减少这种情况。比如两个人都叫王一,若一个取字二三,另一个取字五六,这样重复的概率就会降低不少。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传统文化讲三才,也就是天、人、地,古人起名是按三才(天格、人格、地格)来起的。
天是父亲,“姓”来自父亲;
地是母亲,“氏”、“名”来自母亲;
人是我,“字”。
如刘备:
刘是姓,来自父亲,三才属性是天格;
备是名,和母亲有关联,三才属性是地格;
字是玄德,三才属性是人格。
另外姓、字、名 又都有各自的五行属性,
“姓”五行属火,“字”五行属木,“名”五行属水,有生泄克耗的五行关系。
典籍记载《礼记·檀弓上》讲:“幼名,冠字”。说人幼年时即取名,成年后再取字。
唐朝大儒孔颖达:“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就是说人出生后是父母长辈为其取名,当一个人成年后,意味着要担负起成人的责任,这个时候要取一个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新名,也就是“字”,《白虎通义·姓名》里讲:“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古人为什么取个名还要取字。
答,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人都有两个名。名人,圣人,有三个名字。小名,学名大名,艺名。,
一,小名,就是乳名,从一出生,老人就给他起的名。一般两个字,什么,桐桐,什么楠楠。富贵,有的还叫,蛋蛋,蛤蟆。等。小名,老人可以称呼。老啦,下辈再喊:,小名就不好听了。等于不敬上辈。
二,大名,又叫学名,这个名字是正名,通用。一辈子离不开。姓前,名字,在后。
三,高等人,名人,圣人,有的有三个名字。小名,外人不知道,知道大名,XXX,字XXX。
你究竟是说的什么意思?,取名字吗,以前的人取名都是有名,有字的,名字是分开的。还是你要问的是字辈,字辈在我们老家不太讲究,有的人用字辈取名,有的不用,从80年代到现在用字辈的人用得就很少了。